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文史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教育频道 > 商学院 > 商业案例

中国商人在非洲:冷暖自知的海外生意

2013-11-18 16:41  来源:人民网  说两句  分享到:

  内容导读:“他(房东)是你的臣民,我也是你的臣民,虽然肤色不一样,但你也应该同样保护我。”这是杨凤兰在处理与油厂房东的官司中,面对社区街道和法庭,不断跟对方强调的一句话,其中辛酸可窥一斑。

  在坦桑尼亚经济中心达累斯萨拉姆市的使馆区,有一家“北京饭店”,尽管没有长安街上的富丽堂皇,但是喜庆的红灯笼和对联、多宝阁窗户的设计,还是使这个二层小楼散发出一股浓浓的中国气息。

  饭店大厅采用了没有隔断、完全开放的布局,现在,这家中国特色餐厅的主要顾客是坦桑尼亚当地人和欧美人,店里最热闹的时候是双休日,当地黑人在餐厅大厅开派对,边吃边喝,有唱有跳。

  餐厅的老板名叫杨凤兰,她是一位“老坦桑”了。

  上世纪60年代,杨凤兰和许多同龄的年轻人一样“上山下乡”,在北大荒度过青葱岁月。然而,在援建坦赞铁路的大背景下,出于加强对东非工作的目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微博]开设了斯瓦西里语专业。正在插队的杨凤兰就这样成为中国第一批斯语专业的大学生。

  毕业后,杨凤兰被分配到了坦赞铁路建设工地担任斯语翻译。长达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不仅“连接”了相隔万里的中国与非洲,也改变了坦赞铁路援外职工——“杨凤兰们”的人生轨迹,开始在另一片土地上书写他们的故事。

  杨凤兰迅速在坦赞铁路上开启了她的人生。在那里,她认识了一位同样在坦赞铁路负责援外的小伙子,他们俩在一起后,生下了一个女孩。为了纪念“非洲爱情故事”,他们为女儿起了一个名字:“杜非”。

  从坦桑尼亚回国后,杨凤兰被分到北京生产服务局外经处工作,负责北京市集体街道企业外贸出口。再进入上世纪90年代,“集体企业”逐渐走进历史,杨凤兰也在寻找另一种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再次把目光投向坦桑尼亚。

  萨巴节的中国人

  用杨凤兰自己的话说,当初来坦桑尼亚投资也是偶然。杨凤兰在坦桑尼亚做翻译时,认识了后来的坦桑尼亚驻中国大使伊迪。后来,杨凤兰偶然看到伊迪在中国报纸上发表文章,说坦桑尼亚敞开经济大门,欢迎中国投资者。就是这样一篇文章,促使她再次来到了坦桑尼亚。

  来到坦桑尼亚后,杨凤兰看中了达累斯萨拉姆汽车站的优越地理位置,租了汽车站的旧厂房,开了当地第一家中国火锅店。这成为“北京饭店”的最初雏形。

  杨凤兰一边经营着生意日渐红火的火锅店,一边从国内购进生活日用品到一年一度的萨巴节(Saba Saba)上展卖。

  坦赞铁路于1977年正式运行。从当年起,每年的7月7日,坦桑尼亚都会举办盛大的萨巴节。全称为“达累斯萨拉姆国际贸易博览会”的萨巴节,是坦桑尼亚首屈一指的综合性国际贸易博览会,也是世界各国商品进入乌干达、赞比亚、卢旺达等东非市场的门户。

  其实,从规模及展品上来看,萨巴节非常“山寨”。“说是国际博览会,更像国内的农贸市场。”杨凤兰说。但是对当地人来说,萨巴节就像中国人过年一样,攒了一年的钱留到萨巴节上购物。展会上,中国的产品很多,有各种生活日用品,“当地人都特别喜欢”。

  当时,坦桑尼亚对外国商品,特别是中国的日用品需求很大,相关政策宽松灵活。萨巴节刚开始的时候,当地鼓励中国商人参加,为了招商,还会给中国人优惠甚至特殊待遇,参加萨巴节的收入也非常可观。

  杨凤兰回忆说,参加7天的萨巴节,就能卖出火锅店差不多一整年的营业额。在丰厚利润的吸引下,来参加萨巴节的中国人多了,坦桑尼亚当地人也加入了进来。

  而随着坦桑尼亚当地人逐渐找到了门路,自己去广州进货,中国商人参加萨巴节的人数与规模不如当初了,但是仍有持因私护照的中国个体商人一年一度如候鸟般飞到坦桑尼亚“赶萨巴”。

  中国目前已经是坦桑尼亚最大贸易伙伴。2012年,中坦双边贸易额达24.7亿美元,同比增长15.2%。

  另据坦桑尼亚中华总商会估算,在坦华人华侨3万多人,主要从事投资与贸易,投资涉及摩托车、鞋类、餐具、箱包、编织袋、钢管、塑料管、妇女卫生用品等诸多产品的生产;贸易领域涉及各类生活用品批发。不仅在坦桑尼亚销售,还以其为中心销往其他东非共同体国家等邻国。

  挑担“候鸟”引人忧

  候鸟般的中国个体商贩极大地丰富了坦桑市场的商品。但是,他们也对当地商贩及原有的商业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坦桑尼亚国内媒体对中国商品质量低、从事小商品经营的中国商贩与当地商贩冲突的报道屡见报端。当地民众对中国商人和中国商品的感情复杂,既有需要和喜爱,也有恐慌与担忧。

  据坦桑尼亚媒体报道,在达累斯萨拉姆市中心的卡利亚库(Kariakoo)区挑担卖水果、花生豆、小日用品的中国商贩,引来市场上当地同类商贩的不满,甚至认为,中国商贩的经营已经违反了坦桑尼亚的外国投资法。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达累斯萨拉姆期间,也探访了卡利亚库的中国商贩。一种不安的情绪正在中国商贩中蔓延。

  杨凤兰说,坦桑尼亚人的想法也可以理解。当地希望包括中国投资者在内的外国投资者能做营销批发等产业链上游的业务,而不是和当地商贩竞争有限的终端买卖。然而,来坦桑尼亚的中国人文化知识及背景各不相同,摆地摊卖小商品的的确也有不少。

  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个体经营者、民营企业家开始做投资、批发经销等偏上游的经营内容。这不仅可以避开与当地商贩的直接利益冲突,也能发挥中国的产业与发展优势,是中国人海外投资中个体经营者必须经历的转型升级。

  据坦桑尼亚投资中心统计,截至2012年底,有300多家中国公司在坦开办企业,注册投资额达8.68亿美元。中国公司在坦投资领域包括农业、建筑、制造、交通运输、电信、服务、自然资源和旅游业。其中,制造业是中国企业在坦投资最集中的领域,占70%以上。

  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2013)》白皮书称,服务业是近年来中非投资合作的新亮点。众多中国中小投资者在非洲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小商品生产等,他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非洲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满足非洲人民生活需求、吸纳当地就业、促进中非经贸往来。

  萨巴节展会的规定与手续多了起来,也变得更严苛。因进出关等流程衔接的问题,错过萨巴节造成损失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尽管现在参加萨巴节的中国商人少了,但中国商品有了新舞台。2013年9月10日在达累斯萨拉姆开幕的第二届中国品牌商品非洲展吸引了10多家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共有来自国内14个省区的200多家企业参加,展出机械、电器、建材、日用品等各个种类适合当地市场的中国商品。

  冷暖自知的海外生意

  几年后,杨凤兰也退出了萨巴节,全心经营火锅店,刚开的一段时间,因为是独一无二的一家,饭店一度非常火爆,必须提前预订才能吃到。

  去过坦桑尼亚的人都深有感触:中餐厅和赌场并列为中国人最多的地方。这几年,随着中国人涌向非洲,达累斯萨拉姆的中餐馆越来越多。在达累斯萨拉姆新开了几家装修更高档、兼营火锅的饭店后,杨凤兰的中餐厅因为没隔间、私密度低而不像从前那么受中国人喜欢了。于是杨凤兰将饭店面向当地人和外国人、兼营火锅与炒菜、周末出租办派对的新经营方式。

  “中国人喜欢包间,不喜欢这种开放式的,但当地人、欧美人喜欢,饭店目标顾客现在转了,不是针对中国人,主要针对外国人。周末租给当地黑人开Party,经营起来也轻松些。”杨凤兰说。

  杨凤兰也在当地探索其他投资。2008年,她从国内购买了自动榨油的设备,打算利用当地优质廉价的花生、芝麻、棕榈等产油原材料,做榨油生意。注册公司、租房建厂、带当地员工到中国学习,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却因为房东作梗拒绝搬出,前后耽误了近1年的时间。

  因为租房纠纷,杨凤兰和房东上了当地法庭。虽然杨凤兰胜诉,但是官司结束后,房东仍通过联名向街道举报污染等干扰措施给她的榨油厂制造麻烦。在接受街道、税务、食品安全等各部门的检查监督并与其沟通后,房东最终搬走,也不再找麻烦了。

  “他(房东)是你的臣民,我也是你的臣民,虽然肤色不一样,但你也应该同样保护我。”这是杨凤兰在处理与油厂房东的官司中,面对社区街道和法庭,不断跟对方强调的一句话,其中辛酸可窥一斑。

  坦桑尼亚近两年农业收成不好,油料作物歉收,杨凤兰的榨油厂还没形成规模,目前生产少量的食用油供给自己经营的餐厅和当地中国公司。

  杨凤兰告诉本报记者,2010年以来,经济形势不好,坦桑尼亚政府没钱,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审批与检查多了起来。除过去已完善的手续外,要做消防设施,不做会被告上法庭。不想去法庭就要给钱。其他的,负责食品卫生检查的部门,要检查许可证,劳工部对外国人工作证增加了新的要求。

  “没有就给钱吧,给了钱才能没事。”杨凤兰说。适逢检查,请检查官员喝瓶汽水或给点路费几乎是惯例。遇到周末或开斋节等节假日,给官员过节费也属正常。

  采访中,杨凤兰感慨,现在的生意不如从前了,相对难做了。市场逐渐成熟了,有些产品甚至饱和了,野蛮生长高利润的时期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她并没有打算回国,而是相信成长中的坦桑尼亚还有新的机会。

  现在,杨凤兰还有了新的角色。她担任了坦桑尼亚中非商会秘书长,帮助更多前来坦桑尼亚投资兴业的中国人与当地各方沟通。而她一手经营起来的北京饭店,已经更多交给她的女儿——“坦桑二代”杜非打理。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安红丽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