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2017央广教育盛典专访帝弗英樊利君

2017-12-19 17:17:00来源:央广网
 

  2017“中国教育+”央广教育盛典是央广网通过著名教育界专家学者、行业领袖、优秀机构齐聚一堂,共同讨论加速变革的时代下教育的内容品质和发展变革的盛典。盛典现场设置访谈直播间,通过主持人与嘉宾面对面交流,帮助大众全面了解“变革中的中国教育”。12月14日,帝弗英教育集团创始人总裁樊利君做客央广教育盛典访谈直播间,接受央广网记者马惠的专访,专访原文如下 。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2017央广教育盛典的访谈间,我是主持人马惠,今天作客我们节目的是帝弗英教育集团的创始人总裁,樊利君,您好樊总。

  嘉宾:你好。

  主持人:首先先恭喜我们获得了这个2017年度教育行业领军人物这一奖项。那能不能先给我们简单的谈一下,当初您为何会选择教育这样一个利在千秋的一个行业?

  嘉宾:我在2008年的时候在贵州做了为期一年的贫困山区实践活动。这一年的整个贵州的贫困山区实践对我产生了,有几件事情对我当时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记得当时呢,我们去2008年,中国有两件大事,一件是中国汶川地震,另外一件就是中国的奥运会,世界的奥运会在中国举办,所以当时我们在贵州做山区实践的时候,我们去跟这个山区的小孩子交流。当时我记得问小孩子们说,奥运会今年在哪里举办啊?我记得那个时候我问完这个问题以后很多小孩子就沉默了,他们看着我们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我就私下找了几个小孩子问他说为什么没有回答呢?那个小孩子,其中有一个小孩跟我说,他说这个,老师什么是奥运会啊?这是对我当时感触比较深的一件事情。就是在中国贵州的一些贫困山区的一些地方。很多小孩子的咨询比较落后,教育资源较为匮乏。他们,我当时也没有办法回答他什么叫做奥运会,这是对我产生的第一个冲击。

  第二件事情是在这一年的时间过程当中,我们其中去了一所贫困的学校。在这个学校呢,当时看到一个场景,就是二年级的课校长在上,讲语文课。三年级的课讲数学,还是这一位老师。到了四年级的时候也是这一位老师在授课,体育也是这位老师。那个时候我们就问了一个问题,说其他老师呢。当时这个老师跟我说二三十年他们学校就一个老师。一直他在教授课程。所以让我看到整个资源,教育资源在整个中国的这个贫困的一些领域里面,咨询的一些匮乏。

  第三个,刚出最深的一件事情是,很多那些四五年级的小孩,我们跟他们交流说以后想不想努力考大学?走出去?看世界。那么很多小孩问他们的,关于接下来的一些初中,高中的一些思考。当时得到一个非常差异的一个回答。就是我们在接触采访的小孩里面,这些小孩子大部分,他们都回答说希望六年级左右毕业结束之后,就希望像这个爸爸妈妈一样,下去广东打工,或者去省外打工,去赚钱。这些小孩子我们后来了解到他们绝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所以他们跟爷爷奶奶一起长大。发现他们对于整个未来的学习和走向上,他们并不是要去努力高考,努力往出走,而是会更倾向于走向父母那一代的路。就是初中或者小学就辍学,然后去工作,去打工。

  习主席说这个扶贫要先扶志向。我觉得这些青年,这些,祖国未来的这些青少年,我觉得他们的志向应该要去设立更远大的抱负。所以这一年的整个经历对我后来整个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为我整个之后一直从事整个教育这个行业,那么一直到今天,整整十年的时间了。

  主持人:在这十年过程当中您一直都是从事哪方面的这个教育工作?

  嘉宾:十年的时间呢,我接触过有不同的学生群体。其中我记得09年的时候去过一个劳教所做了一次心理学的主题专讲。这些劳教所的这些,参加这个讲座的这些学生们。他们年龄有十八岁到四五十岁或者六十岁左右不等。其中有很多人带给我很深的感触,这些人由于在年轻的时候他们没有很好的这个接受教育,后来人生走上了一些,这个弯路。我记得有一个五十来岁的妈妈在舞台上分享,痛哭流涕,说对不起妈妈,对不起自己的小孩。在这个劳教所里面做劳改。然后就是在接触这样的,不同群体的过程当中,看到这些,还有一些十七八岁的一些女孩子在里面,他们本应该是属于,应该向自己的青春,未来去拼搏的。但是他们在劳教所里面,我觉得这个与他们整个成长过程当中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这是我接触的一部分群体。另外就是去到一个学校,这个学校有很多青年少,他们也是父母的管理,父母的教育没有及时跟上。很多青少年,大概十四五岁的时候,他们的一些行为出现偏差。父母没有办法把他们送到一些这样的学校接受这个强化训练。这些小孩子,我看到他们的这些,他们没有在正常的这个学校里面去读书。在那里,每年在一点一点的锻炼,磨炼他们的这种意志力。耐心。有教官陪伴着他们。

  所以跟不同类型的,这样的学生去接触。有成年人,有小孩子,有青年少这样的一个群体。那么我发现这些问题的根源都与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要不就是父母都忙着去做生意,去养家,没有时间精力去照顾自己的孩子。注重他们的心里健康。所以后来我从09年到整个17年,08年到09年之后到17年,将近有10年的时间呢一直关注这个中国的这个教育群体当中,我们学着关注这个大学生群体。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当时的一个理念就是小孩子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而大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及需解决的过程。他们就是未来要走说社会的职场当中的主干力量。所以只有先把现在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好,那么未来才能够长久推动整个教育的培养。整个人才的培养。所以10年我一直再关注大学生的,他们的能力,他们的这个核心竞争力,以及当下整个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各个方面的这个培养方面,以及推动方面,在这个方面做努力。

  主持人:很高兴您能跟我们分享您的这些故事。您刚才也提到了您一直在致力于大学生方面,也提到的大学生就业难。那确实是,我身边有很多大学生也经常提到这个问题。老生常谈了,那您能不能跟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子现在我们这个大学生就业的一个现状?

  嘉宾:我个人在看待整个中国大学生当下这个就业方面,我得出了一个个人的思考。就是站在一个,整个中国从高考开放之后到近几年我把整个大学生的就业分为了三个历史时期。这三个历史时期与整个中国的经济,商业发展有紧密的联系。我解读的第一个历史时期大概是在高考刚刚恢复之后,这个时期呢,中国当时的商业主要以国企以及合作社为主。所以当时呢,我们讲一个理念叫铁饭碗,铁饭碗就是说你有文凭就可以拥有很稳定的这个工作。所以在那个时候,那个时期呢,我把它理解为叫做文凭就值钱的时期。当时您有一个高中文凭或者有一个大学文凭。那么你的整个职业发展有已经有所保障了。那么也是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这个时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国企,整个在中国有国企和合作社,他们对人才的需求上来说,所以这个主要是以他们为主。第二就是中国高校大学生的数量相比而言是属于比较少的。因此呢,文凭就显的含金量较重,比较值钱。

  第二个历史时期是大概从八几年到一零年,这将近十几年,二十年的时间。改革开放这十几年,二十年呢,中国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开始成为了社会的主力。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需要人才,那么在这个时期呢,社会上用人的单位就从当初的国企和合作商变成了第二个历史时期的国企与民企的两个用人单位,而民企的用人单位也是非常庞大的,在这个时期逐步上升。所以大量的民营企业的需求,那么以及国企的需求呢。伴随着大学生的整个,这个大学的扩招,人才也会。学生的这个越来越多。那么在这个时期呢他们评价这个大学生,当时我们有,在那个阶段又有一个理念叫专业对不对口,专业对不对口将取决于你在整个找工作当中有没有更好的发展和未来。所以在第二个历史时期由于民营企业的诞生,企业对于人才的用人需求扩大化了,那么这个时期呢也伴随着中国高校的扩张,中国的大学生也从最初的一小波到经过这一十几,二十年的扩招。

  嘉宾:两千多万的在校高学生在这个时期诞生。所以在这个时期有人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他们评选的标准不在是文凭。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文凭。每一个高校的学生都有文凭。那怎么文凭呢,就是文凭的含金量将成为了这个时期企业用人评选的一个指标。除此之外呢这个时期由于商业的竞争,还并没有处于一个非常激烈的阶段。因此专业对口与不对口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呢,我把它总结为含金量的文凭加专业对口,以及第三点就是如何证明大学生有没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能力呢?比如说英文这项能力好不好。那么就过证书,一些资格证书来进行这个评判。因此也是这十几年,二十年来资格证书各种各样的考证,也是在这十几年到二十年的市场需求当中所催生出来的。

  所以第二个阶段呢,整个就业的历史时期大概在2010年之前,这个整整的十年,二十年,在这个时期我把他理解为大学生的第二就业窗口。第三个就业窗口大概推断是从2016年到今天,以及未来的十几年,这个窗口时期和前两个历史的窗口时期区别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个人在过去的这十年的时间,跟很多企业的老总,HR去打交道。那么我有个很深的感触。就是随着,10年左右随着越来越多的,整个互联网的到来,随着外资企业的这个竞争的加剧。随着整个互联网带来的整个商业的变革。那么这七到八年整个商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么这个以前两个历史时期的整个商业竞争的格局不一样,所以这个意味着企业的生存变得越来越艰难。而企业的生存将带动着行业的变化,行业与企业的变化也会带动着对于人才评判标准的变化。随着这三个历史时期呢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更多的是需要那种适应能力强的。这个学习能力强的,有创新思考的。有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思考能力的,那么他更多的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这种,这个他的这个,用到的人能够在企业当中创新,引领发展。能够跟上企业发展的节奏。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变化。所以这是第三个历史时期,商业的变化带来了企业对人才的评选标准发生了变化。而第三个历史时期呢,今天的。由于企业对人才的标准发生的变化。那么今天的大学生要想去适应第三个历史时期。那么他就要去调整自己本身的能力去适应他。而今天整个,中国这个就业难的一个现状,我从根本的角度理解来看,就是我们绝大部分的大学生还在利用第二个历史时期,企业对于人才的标准去寻找第三个历史时期企业,企业的这个岗位。所以他有一个错位。就是第二个历史时期要求的是专业对口加文凭,加证书。可是第三个历史时期更多需要的创新,独立思考,更好的去学习适应能力。那么这就是我个人分析来看,当下整个中国大学生面临就业现状的几个根源。所以大学生应该认清这个问题,更好的去准备自己。

  主持人:那您刚才也提到说我们面对这样复杂的一个就业的现状。那您也说要更好的准备。那可能我们大学生朋友肯定想说,那您能不能简单的说一下,给我们一下小的建议,我们刚才在就业方面,大学生应该做什么样的一个准备?

  嘉宾:我觉得,我个人认为,这个呢,大学生呢,首先走进大学和在大学之前它是一个分水领的,我们今天很多的大学生由于从高中直接进入大学。他们对大学的认识缺乏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定位。缺乏对于大学和职场的认识。很多时候是没有认识的,或者是容易片面的。我们在大学之前的整个教育理念,我们一直在努力。那么大学之前的教育呢。是,比如说优不优秀,好的成绩,好的分数就可以评选。可以大学它不一样,大学它是一个开放的地方。那么大学它也是走向职场最后的一个转折期。因此这个时期呢,所谓什么叫优秀,优秀不仅仅局限在考试拿到了更好得分数。不仅仅局限在是否拿到了一个更好的荣誉证书。大学的优秀是首先建立在,对于大学与职场首先要建立一个整体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我认为,我的理解是大学生走向职场的过渡期,也是人生接受教育阶段里面最后一个系统的接受教育的一个阶段。因此我认为大学这个阶段是我们全面系统的准备自己,去适应职场的一个阶段。这个期间我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个期间我们某一个领域专业能力咨询的获取和培养。都是这个阶段所要去准备的。

  我记得耶鲁大学的一位校长,他再一次采访当中呢,他讲了这样一段话来引用了他对于大学的一些理解。他说如果有一天我们耶鲁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把专业技术学习得非常好。只具备了这样的一些能力的话,那么他认为这是耶鲁的这种失败。然后他补充了一段话,他说他希望耶鲁培养出来的学子呢,应该是具备批判性的独立思考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习惯能力。这两项能力。因为有了这两项能力,未来走向职场,商业的变迁。激烈的竞争,你可以通过这样的能力不断的去适应,去获取。所以我觉得耶鲁的这位校长列出对于大学的一个定位和一个思考带给我很多的启发。从我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当下的大学生,把大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我把他理解为,第一个阶段叫,应该是核心竞争能力培养的阶段。这个阶段叫能力的培养。累计自己的能力,踏踏实实练基本功。专业技术也好,或者是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好。那么要在这个阶段培养起来。

  第二个时期呢,我把它理解为叫做实践阶段。大学生在大学里面要开始锻炼实践,要注重实践。通过实践去更好的去为自己未来走向就业做好准备。第三个小的阶段叫做实行。就是完成了前两个阶段之后,最后要迈入大四的时候,这个阶段的实行阶段,最终就是决战大学,那么决战职场,这个决战就是就业阶段,能否找到一份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岗位。所以大学生呢,从能力的培养到实践阶段是我个人特别注重,也是给很多大学生的建议。因为我认为这两个阶段在整个,这四个阶段当中占的比例大概要超过70%以上的重心。

  学习阶段核心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包括我们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个阶段包括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这种思考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包括我们这种跟人表达,交流,表达自己观点,包括我们对于自己专业技术领域,在专业性领域的这种深入的,咨询的研究,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我认为这个阶段务必要。当下的大学生在走上职场之前就要开始准备自己。

  有一句来自孙子兵法的话说叫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这个胜利的军队打仗的时候是先,在打之前,从准备的工作上有要处于已经是胜利的这样一个,有把握的阶段。然后再去打仗,从而求取最后的胜利。而那些失败的人呢,他们总是在实际打仗的过程当中侥幸寻求或者胜利。我觉得这句话放在大学生身上也可以这样子理解。我们要在大一开始就要去准备自己,准备自己的核心能力。准备自己的实践能力,然后到未来需求实习,以及寻求决战的那一刻我们就是胜兵。出去大一到大四的阶段,我们不去思考大学和职场的定位。我们仅仅是三点一线的生活。我们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不去提升,不去实践。那么等到有一天就业找工作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就在侥幸寻求胜利。而通常的结局有没有办法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所以这是我给更多大学生的建议。分清这四个时期。在每一个时期当中准备好最好。

  主持人:我觉得您的分享分成了这四个阶段。相信我们大学生听了这四个阶段真的是扎扎实实,真诚的一种分享经验。那么我们今天回归到我们今天这个教育盛典来。然后我看到我们主题是志向变革未来。所以我想问您的是,就是在现在的这种互联网+,智能的这样的一个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中国这个教育变革将是什么样子的?

  嘉宾:我认为互联网+它的到来对于这个教育而言一个很大的价值在于,让整个教育资源的,过去的这个资源的这个,很多贫困地区的这个资源,好的资源得不到享受。随着互联网的到来,他打破了这样一个地域的限制性。可以让教育资源更好的去普及到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这种较为落后的地区,人们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和这样一门工具去享受好更好的,更先进的教育资源。从而去,他对整个,中国整个大国来说,整个基于来说,我觉得它都在扮演着一个,在缩短教育资源的不平等。这是我个人在实践,实在的生活当中和工作当中正在体会的。因为我现在看到这个,包括现在有一些在线教育。那么以前在有一些农村的地方,现在农村也有一些互联网。那以前要像好的,优秀的教师资源那么没有办法走到这些地方去,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到来呢,这些小孩子他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和手段来去获取这样的咨询,那么他的价值正在一步步彰显。

  主持人:那我们说到这个大的这种教育,那如果回归到我们教育者本身,其实我们现在发现身边其实做教育的人很多。现在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我们这些教育从业者如何做到这种回归本源不忘初心呢?

  嘉宾:我在2016年的时候,当时我们提出了一个叫做百年教育长征路。这七个字。那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80周年。那么在这个,我们当时为什么会提这个理念呢?就是我们发现啊,教育它是一个很长久的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我们希望更多的从事教育者呢,首先对于教育的理解上就要去除当下的。

  嘉宾:这种浮躁心态,功力心态。要建立一个长久的,马拉松的心态。要建立一个百年的一个,树人的一个理念。当然了这个过程当中呢肯定是有各种各样的困难的。那么因此呢,我们也提倡说教育工作者或者更多的中国的企业家们。应该拥有像长征行走过程当中这种革命般的,乐观的态度去克服他,去向前走。所以这个,我们在整个过程当中呢,我自身本身一直在提倡,我也得从事教育者应该要有三颗心,首先就是对于教育的敬畏之心,理解教育,敬畏教育。教育不止是商品,教育是对于人,人格的塑造,对人的培养,影响人一生的东西。因此每位从事教育的人,应该从内心里面对教育要建立起一种敬畏之心来,而不只是把教育或者培训当成一个商品化的东西。

  第二呢,第二颗心,我的理解是责任之心。一个老师也好,一个教育工作者也好,我们面对教育的时候,面对我们的学生的时候,这种责任,这种责任体现在对于学生,体现在一种个人的责任,一种民族的责任心。所以这是一条很长久的路。

  第三颗心呢,我把它理解为工匠之心。因为做教育是一个,很多时候是一些小点,一些理念我们反复的去斟酌,因此它像我们像工匠一样去打磨它。因此我建议未来号召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们,带着这三颗心在整个教育的这条路往前走。然后用长征的这样一种精神去克服在前行路上的困难,向前迈进。

  主持人:敬畏之心、责人之心,还有工匠之心,就像您说的,我们这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也希望有更多的这种教育从业者像您一样本着这三颗之心在这个教育之路上能越来越远,为我们中国培养更多的这种优秀的人才,非常感谢樊总今天作客我们的节目。谢谢您。

编辑: 徐恒欣

2017央广教育盛典专访帝弗英樊利君

樊利君:教育是一个很长久的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