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闪耀 多科争妍

摘要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优势和特色,兼有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和工学等多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它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这四所学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组建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1983年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

  《高招时间》是央广网通过“零距离接触高校招办领导”为考生提供最新招办资讯的一档专访栏目。节目邀请各高校招办负责人详解招生政策、录取规则等,指导考生填报志愿、选择专业以及未来职业选择,帮助家长与学生全面了解最新高校招生政策。近日,中国政法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于瑞辰做客央广网教育频道,为广大考生学子介绍中国政法大学2018年招生信息。 

  

  中国政法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于瑞辰做客央广网《高招时间》 

  中国政法大学:全国法学教育最高学府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优势和特色,兼有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和工学等多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它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这四所学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组建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1983年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无论是从学科还是办学历史,以及生源规模等方面考量,中国政法大学都胜任“全国法学教育最高学府”这一称谓。

  在学校60多年办学历程中,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20多万,参与了几乎自建校以来所有的国家立法活动,引领国家法学教育的创新,法学理论变革跟法律思想的更新,也代表了国家与世界进行法学等领域的交流。

  2008年我们成立了中欧法学院,这是中国政府与欧盟在法学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这个项目的实施也标志着中国政法大学培养国际型人才的规模格局初步形成。

  学科特色:法学闪耀  多科争妍

  提到中国政法大学都知道法学是我们的优势特色,除了法学,我们还有还有23个本科专业在招生,即“法学闪耀、多科争妍”。政治学、社会学,都是很老牌的专业,都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其他专业办学也非常有特色,像工商管理、经济学这些专业,培养都是法商复合型人才;英语跟翻译这两个专业,英语是法律英语方向,翻译是法律翻译方向,都是在法学大背景下,都有一定的方向和特色。

  法学:一个专业 多种方案 精耕细作 因材施教

  关于法学教学,大家有2个误解的。第一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是不分方向的,本科进行的是宽口径、厚基础的大类培养,所有的法学学生都去学同样的法学课程,到研究生阶段再进行专业细分。第二是中国政法大学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分类学院是为了老师们按照学科集中教学科研,学生进校以后,虽然随机分到这些学院下面,但是是用同一培养方案打通选课,就是说你上民法课,你旁边坐着的可能是民商经济法学院学生,再旁边是刑事司法学院的学生。研究生是进行细分的,比如说民商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环境法、刑法、法律史学。

  政法大学的法学,实行一个专业,多种方案,精耕细作,因材施教。法学实验班培养模式,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的拳头产品,六年制本硕贯通培养,它的全名叫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简称法学实验班,这个是在普通法学之外的一个创新,它是六年制的,前四年为基础知识学习,后两年为应用时间阶段,全程导师制,小班教学,培养的就是应用型复合型的创新型法律人才,六年顺利完成后直接授予法律硕士学位。这个是需要跟高考志愿一起填报的

  另外一种叫法学虚拟人才实验班培养模式,这个模式是进校后选拔,这个模式已经开办了两个班,一个叫法学学术精英人才培养模式虚拟试验班,另外是西班牙语法学人才虚拟实验班,这两个实验班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它是各有倾向的,学术精英就是培养的法学学术见长的这种精英人才,西班牙语法学特色实验班培养的是精通西班牙语和法学的这种复合型人才,这两个虚拟试验班是进校以后进行选拔。

  关于培养模式,中国政法大学还有辅修、双专业双学位等多种培养模式,满足你想学习法学或者你想成为复合型人才的这种愿望。

  在课程设置上,中国政法大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法学教育团队,涵盖了所有的法学二级学科领域,课程涉及到了法学能触及到的所有的专业领域,像民商法这种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法律语言、法律逻辑、军事法学等,可能都没有听说过的法学学科门类,中国政法大学都是有涉及的。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法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除了案例讲授课之外,学校大力推广案例课、研讨课、实务技能课等多方面的训练课程,推广研讨式、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模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建立了同步实践教学模式。同步实践教学就是以我们的学校跟司法机构深度融合为标志,把司法前沿的实时资讯作为教学资源,实现这种优质资源及时共享,培养责任共同担当。为此学校建立了幕墙式的远程庭审直播教室,庭审录像库,审判案例卷宗副本阅览室,检查案例卷宗副本阅览室,还有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等多种形式。

  以幕墙式的庭审直播教室为例,每天上下午能实现一场直播,地方上的签约单位的庭审直播,老师带学生来进行现场观摩。庭审结束以后马上进行课堂讲授评价,老师带着学生进行回顾学习。案例卷宗副本阅览室,是我们从全国各地的合作单位中遴选近7万套真实的卷宗副本,复印过来,经过保密处理,放在阅览室里供学生来阅览,这是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改变了以往我们使用人造案例、编造案例这些生硬的情况。学生进校以后开始阅览到他毕业,他是看不完的。

  另外前不久学校还进行了模拟公安局、学生模拟法庭、学生模拟仲裁庭、学生模拟律师事务所的揭牌仪式,这也实现了学校同步实践教学一个从点到面,从点到线,全流程、高站位的连接,这样又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同步实践能力。

  不断推出中外联合培养项目 打造学生国际化视野

  近几年,中国政法大学不断推出以高端国际合作为特色的中外联合培养,目的在国内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通过各种各样的国际交流活动,包括海外实习、中外联合培养、国际学科竞赛、长短期的交流项目,通过这些丰富学生的国际交流经历,打造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以“3+1+1”这种中外联合培养新模式为例,“3”指的是学生在国内读3年,第一个“1”是我们跟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合作,到外方去读1年,同时获得他们跟我们的本科学士学位。第二个“1”,是同时获得这两个学位的学生,有机会被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直接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攻读法律硕士,这样“3+1+1”,联合培养模式下来,学生能拿到不同的几个学位,这也是前几年比较受学生欢迎的联合培养模式。

  政法大学所有的各种长短期的交流项目,我们都是放在入校以后进行选拔,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考生是不需要填报的。

  招生录取政策:分数优先 不设级差

  中国政法大学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是基本上不超过105%提档,一旦提档,如果考生专业服从调剂,体检没有问题,基本是不退档的

  在在招生方面,所有专业都不限制男女比例更不限制文理科,文理科的招生比例基本上是1:1,接近1:1,文理兼收。文科生擅长记忆背诵,理科生逻辑思维、总结归纳、逻辑,这方面恰恰有的理科生表现要优于文科生,所以说文理科都可以学法学,我们都是招收的。

  中国政法大学体检就是按照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联合的标准来进行,没有特殊要求,也不需要政审。需要注意的是,侦查学专业,是参照公安的标准来执行的,但是考生也不需要去参加省里组织的公安类院校的体检、政审,高考前省里组织的那一次就可以了,只不过学校是参照公安的标准来录取考生。

  关于录取政策,第一点是“加分”,中国政法大学在提档录取跟分专业的时候都承认加分,一加到底。第二是总的录取原则为“分数优先,不设级差”。分数优先区别于专业优先,专业优先是各个考生报志愿以后,到了这个学校以后是按专业进行排队,中国政法大学是按分数进行大排队,从第一名到最后一名进行统一的安排。不设级差是由我们分数优先政策所决定的。在填报中国政法大学的专业志愿的时候,如果有六个志愿,大家可以比较少的考虑中国政法大学哪个专业能上,哪个专业不能上,就是按照你的兴趣志愿去分布这六个专业志愿就可以了。因为,政法大学是从高分往低分录取,并不是按专业排队,所以如果你想上法学的话,可以把法学尽量往前填,轮到安排你的时候,如果法学有计划就会录取你,如果没有计划会自然地往后看二志愿、三志愿、四志愿等。

  自愿填报建议:自主报考 理性报考 科学报考

  对于报考建议,主要有三点,第一是自主报考,很多考生的志愿填报,或为家长代劳,或为班主任代劳,或是考生高考完了疏忽懈怠,不去自主地研究志愿,其实,高考报志愿跟高考6月7、8号这两天同样重要,因为它是在你高考成绩的基础上决定你走向的问题,高考你不用想别的,考虑高分就可以了,报考需要决定你的走向,需要你自己来做决定。第二是理性报考,有些考生爱跟风,财经热,就都去报财经,大家都报传媒,我也去学传媒吧,出发点一定要是考生自己的兴趣,充分考量自己的人生规划,去做跟你职业规划相匹配的选择。第三是科学报考,报考志愿是一个系统科学,也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不是说考生得到分数以后,当天晚上翻翻计划书就可以完成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系统工程,要考虑专业,分数和学校匹配度,职业规划,学校的层次,学校地域分布等诸多因素,所以需要考生去认真的研究学校章程,研究学校的层次跟特色专业,考生的分数分布,兴趣爱好等,达到一个平衡,一定不要马马虎虎,一定要科学的去研究报考。

央广网教育微信
公众号二维码

央广网教育微博
公众号二维码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 版权所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