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6日消息 2021央广网MBA教育年度峰会,以“管理思想引领变革”为主题,将邀请国内外各优秀商科院校代表、行业领军人物、企业大咖等,分享优质商科教育观点,探讨新时代MBA教育发展道路,展示优秀教育院校和个人,探讨未来商科教育发展,交流成功教育经验,坚持用尊重事实的态度和面向未来的眼光致力于推动商科教育行业的良性发展,致敬中国MBA教育三十周年。现面向全社会征集MBA教育品牌。

本期介绍的MBA教育品牌——华东师范大学MBA。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华东师范大学是由国家举办、教育部主管,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1959年学校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6所重点院校之一。1972年学校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1978年学校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1980年学校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1986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成为设立研究生院33所高等院校之一。1996年被列入“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06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校行列。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全面开启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立德树人,攀高行远。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学校将以“建教育强国和以教育强国”为己任,始终秉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崇高大学理想,恪守“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华东师范大学MBA项目自2007年至今,依托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育人文化,利用多学科支撑的优势、利用多元化的办学资源,致力于培养“视野宽广、厚文重义的复合型管理精英”。十余年来共培养近6000名年轻管理菁英,金融、地产、大数据、新兴产业等各大领域都遍布着华东师大MBA学子的奋斗足迹,正为上海及长三角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MBA项目取得全国同批次评估院校合格评估第一名;2010年获批“全国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3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全国MBA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验收;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通过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CAMEA认证),成为中国第15所(并列)获得该认证的MBA培养单位。

植根于华东师范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荟萃丰富的管理、金融、心理和人文教育资源,华东师大MBA项目与学校追求“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办学传统与精神保持一致,旨在培养具有品行正、视野宽、基础实、创新力强、人文底蕴深厚的商界领袖和业界精英。与经济与管理学部“创获商业与管理新知,服务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品质与全球视野、敬业精神与社会责任的英才”的使命一脉相承,凸显培养学生高道德情操、全球化视野、系统的工商管理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国际化的优势与追求、“厚文重义”管理菁英的培养、课程教学的广度与创意,是华东师大MBA项目的三大鲜明特色。

国际化的优势与追求,华东师大MBA项目先后与美国纽约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英国利兹大学、法国里昂商学院、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日本横滨国立大学、以色列海法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携手,开展包括双学位、交换生、国际访学、国际经营管理课堂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国际合作,共同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管理英才。

培养“厚文重义”管理菁英,通过心理面试选择心智健全、品行高尚的MBA学生,以师大文脉及课程滋养人文情怀,通过新生入学典礼、团体心理训练等活动课程践行育人理念,“富情商、高智商、厚文商”缺一不可,共同发展。

课程教学的广度与创意,设置课程多元化,课程体系融入实践体验取向、国际化取向、创业取向、职业发展取向等多元化的视角;案例教学体系化,形成了以“原创案例开发与研究、制度化案例教学、实战型综合案例课堂、品牌化年度案例大赛、企业案例实训”为特色的集“案例研究-案例教学-案例实训”三位一体的案例教学体系;培养项目订制化,针对学生发展需求,依据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四个中心”建设方针,扎根于证券事务管理、大数据管理、人力资源与应用心理管理等紧缺人才培养方向,结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强势学科,实施专业化和定制化培养,形成了在业界独树一帜的品牌项目。

在这样的培养特色下,MBA项目逐渐形成了以能力训练、职业胜任力提升和创新创业培育为导向的培养体系,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知识构建、案例教学、实践训练、职业发展、创业服务五大平台,助力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将人才培养、商业知识的创获,社会责任的担当作为项目的重要任务并回报国家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