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2019年度央广网教育峰会在京举行。本次教育峰会以“科技 赋能 未来”为主题,邀请相关部门领导,行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领袖及媒体人士,共同分享和探讨新形势下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道路、模式,传播扩散先进教学理念和方式。未来已来,科技赋能已经成为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2019年度央广网教育峰会,全面诠释科技与教育的结合,聚焦科技与教育的发展,为行业描绘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需要的教育发展蓝图。以下是本次活动嘉宾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王永波的访谈内容:

  

  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王永波

  主持人:恭喜贵校在本届央广网教育盛典中斩获2019年度  品牌实力中外合作院校 这个奖项,首先请您简单的介绍下学校的基本情况?

  王永波:好的,我首先把我们青岛科技大学和中德科技学院基本情况做以下介绍。

  青岛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艺、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国家“111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和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获“山东省第一届省级文明校园”荣誉称号。当前,学校形成了青岛、高密、济南“三地五校区”的办学格局。学校近70年办学历史,形成了三个显著特色。

  一是学科特色鲜明,被社会赞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形成了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为代表的多个优势特色学科群,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3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4个学科入选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行列,数量和影响力居省属高校前茅;二是始终坚持走政产学研融合之路,“青科大模式”广受赞誉。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先后获得1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杜邦科技创新奖等。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已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7家,学校连续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并被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参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以典型经验和做法进行深度报道;三是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高质量合作办学成为国际交流桥梁。学校不断完善对外交流与合作机制,同22个国家和地区的113所国(境)外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获得1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基本形成了涵盖理、工、艺等学科专业多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格局。其中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学院,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引进德国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启动中德双元工程学院(中德校区)建设。牵头共建泰中国际橡胶学院,是山东首个在境外设立的办学机构,迈出了学校境外办学第一步

  中德科技学院就是由青岛科技大学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共同组建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教育合作项目框架,属于德国政府“对未来投资项目(ZIP)”的一部分,得到了德国联邦教研部及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的重点资助。

  中德科技学院在与帕德博恩大学合作的基础上,从2007年开始,又先后与锡根大学、科布伦兹应用科技大学、伊尔梅瑙工业大学、西鲁尔应用科技大学、耶拿应用科技大学、比勒费尔德应用科技大学等德国高层次综合性大学及研究型大学在本科生、研究生项目上开展合作,其中 2011 年 和 2012 分别与伊尔梅瑙工业大学和帕德博恩大学开展德国来华硕士研究生“机械工程在中国”项目合作。

  中德科技学院以“融汇东西文化精髓、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为宗旨,以建成“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中德科技合作创新平台、中德交流合作桥梁、中外合作办学窗口”为定位,致力培养具有中德两国文化背景、中德两种语言能力的国际化、高水平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学院以机制衔接为依托,通过机械工程、自动化、应用化学3个本科专业、7所合作院校、14个合作项目形成了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走出了“多元化国际合作办学”的特色发展之路。

  主持人: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同学和家长开始注重国际化,对外交流这件事。我们学校在对外交流上面有着怎样的优势呢,请您和我们分享下 ?

  王永波:好的,学院历经 20 年的探索实践,青科大与德国合作办学逐步实现了从人才培养到科技合作到产教融合的跨越,合作领域逐步实现了从高校到企业到政府的延伸拓展,创造了“北青科南同济”之美誉,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形成了独特的对德合作办学优势,其中最突出有效的一点应该是中德科技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增值教育成效显著。

  1. 办学水平国际标准

  2005年和2010年,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专家组先后两次对中德科技学院的办学情况进行了评估,对学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其评价结论认为“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资助的众多德国在海外办学的高校中,青岛科技大学和帕德博恩大学之间的合作是一个特别有抱负的项目,是中德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2006年4月,学院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估和复核验收。200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为中德科技学院颁发对外合作办学许可证。201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评估,也是山东省3个参评机构中唯一通过评估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目前学院也在积极与欧洲专业认证衔接。

  2. 优秀学子桃李满枝

  截至目前,学院已培养2700多名本科生,先后有1300余名学生赴德学习,已毕业的学生中有85%以上继续在慕尼黑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大学、帕德博恩大学、锡根大学等多所德国精英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目前在慕尼黑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的学生近百人,并且慕尼黑地区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及秘书长均由中德科技学院出国学生担任。

  学院海外优秀学子层出不穷,历届优秀学生累计获得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60余万欧元,其中徐大伟获“海外留德学者奖学金”、魏忠宁获“优秀外国留学生奖”。国内外优秀毕业生被德国大众、奔驰、宝马、博士、菲尼克斯电气、巴斯夫、蒂森克虏伯、舍弗勒、大陆集团等德资企业,宝马中国、奥迪中国、海拉中国等中德合作企业,中国电力传媒集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录用。优质资源共享带来了教育升值。

  近五年来学院推免研究生33人,均被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及985、211知名高校录取。

  学院2019届毕业生实现就业、出国比率双高突破。签约率96.99%,出国率61.8%,国内外读研率66.27%。51名在德本科毕业生读研:17名亚琛工大,13名慕尼黑工大,7名纽伦堡,4名帕德博恩大学,3名斯图加特,1人锡根大学。

  3. 科技创新初见成效

  近五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863子课题在内的国家、省、市级项目15项,此外,德语中心教师还获得山东省文化厅艺术科学重点课题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获中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高校成果一等奖1项,市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学院获批国家专利14项;发表学术论文121篇,其中SCI收录43篇,EI收录6篇,BDL收录1篇,CPCI-SSH收录1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与10余家政府及企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并且建立了校企共建实验室2个。

  目前,学院50余名学生参加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赛事并获奖,学院已获批2项国家级、1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8年学院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校级1项。其中学生所获国际级奖项Xplore菲尼克斯电气全球自动化大奖赛总决赛二等奖、优胜奖;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1项。国家级奖项有全国自动化大奖赛唯一一项特等奖;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一等奖;省级奖项有“挑战杯“山东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科技创新赛事中均有获奖。

  主持人:在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今天,您认为中外合作院校在教育体系中能起到怎样的特殊作用?

  王永波:从这些年招生咨询来看,很多家长咨询中外合作的办学。在中德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融合了中德两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带动了中德两国的工程技术、经贸、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学校多次应邀出席在德国举办的中德学术文化交流活动, 并受到习近平、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我从五个“机制”简要介绍下中外合作院校在教育体系中的特殊作用:

  (一) “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对接机制。德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欧洲的桥头堡。青科大主动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把德国优质资源请进来,中德科技学院的发展带动了青岛市与德国帕德博恩市的交流,为青岛市、山东省与德国维尔尼哥罗德、雷根斯堡、英格斯塔特等城市的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起到了桥梁与纽带作用,为青岛市“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重要节点城市的角色起到了充分支撑作用。

  2015年10月,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公布了《中国战略(2015-2020)》,援引青岛科技大学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锡根大学和科布伦茨应用科技大学在中德科技学院合作办学方面的成功范例,这既是德国政府部门对青岛科技大学中德合作办学成就的充分肯定与褒奖,又凸显出中德科技学院在中德两国教育合作领域的引领地位。

  (二)行之有效的中德联合管理机制。中德校方领导双方共同组成联合管理委员会,实行联合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院务委员会负责制,重大事项由联合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联合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至今已成功召开十届。

  (三)国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办学师资由德国高校资深教授、引进海外特聘教授及青岛科技大学的优秀教师构成。德语教学由中外教师共同承担,并采用小班制授课;专业课教学采用中德双方教授“结对授课”模式;引进德文原版教材,开设双语课程。确保人才培养和质量保障的中心地位。中德科技学院现有中方职工 50人,其中德语及专业教师 35人。泰山学者2人,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6人,副教授4人,讲师17人,博士14人。年均来华授课德籍教授、助教40余名。

  (四)国际化高水平产学研协同机制。青科大联合中德企业共建实验室,中德师生共建“中德创工场”创客空间,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青科大发挥优势特色学科带动优势,积极拓展科研合作平台和人才引进平台,来青科大工作的帕德博恩大学帕尔教授先后荣获山东省齐鲁友谊奖和青岛市贡献奖、青岛市国际合作奖,菲尔斯教授荣获山东省齐鲁友谊奖。

  中德科技学院立足高质量人才培养,主动探索对德国“产学研”合作道路,深化“阐教”融合培养模式,先后与德国巴斯夫、拜耳、博世、德固萨、汉森、菲尼克斯、安德烈斯蒂尔、隔而固、伦茨、本特勒、亨利安、大众、费斯特和华通机电等 300 余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教合作关系。相关企业在中德科技学院设立了菲尼克斯奖学金、安德列斯蒂尔奖学金和 QME 奖学金,为学生提供了众多带薪实习岗位,为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保障。

  (五)高质量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青科大在中德合作办学中站稳“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为社会主义培养人”的政治立场。通过红色中德、中德红色驿站、中德文化节、中国文化周、中德梦之夜等党建、团学品牌活动,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海内外学生同步化,线上线下同时化,通过党政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的共同努力,切实解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学院美誉度、知名度和认可度逐年提升,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德国电视三台等国内外媒体对中德科技学院合作办学进行了广泛报道。中德科技学院从 2012 年起连续 6 年被新华网、新浪网等媒体评为十大品牌影响力中外合作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十大院校、最具综合实力中外合作院校等称号。2017、2018年荣获央广网品牌影响力中外合作办学院校 。

   主持人:2019即将结束,迎来崭新的2020年,新的一年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的规划是怎样的?

  王永波:学院目前正在努力打造“三上四做、三平台、一品牌”的特色模式。在发展方面上质量、上层次、上水平,在教学科研上做强德语教学、做实专业教学、做宽合作教育、做深科研合作,从而打造出高质量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中德科研合作与技术转化平台、德语语言强化培训平台,凸显“多彩中德”一品牌。2020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人才引进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广泛宣传,积极争取,加大学院的人才引育力度,使学院的教学、科研师资力量得到质的提升;完善德语语言培训及考试中心的服务功能,使培训及考试中心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德语语言学习与考试能力的新平台;完善德语教学年级负责制,加强在“以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德语教学模式”方面的实践和研究,切实提升德语教学质量。

  2.加强国际科研合作,打造中德技术转化平台。充分利用新完成装修的中德科技学院实验室,争取各方资金,加强实验室强软、硬件建设,加强与德国科研机构的联系,尽早实现“中德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利用中德合作实验室,加强中德科研合作,打造中德高端技术合作与转化平台。

  3.加强对外宣传与交流,擦亮“多彩中德”品牌。做好“中德合作办学高校联盟”的建设工作,加强与国内中德合作高校的交流与互动。依托平面和网络媒体,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建立学院宣传报道组,在各种媒体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扩大中德科技学院的影响,提高中德学院的美誉度,擦亮“多彩中德”品牌。

  主持人:本次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欢迎王书记的做客,祝愿中德科技学院越办越好,服务更多学生。谢谢再见!

  王永波:谢谢!再见!

编辑:安红丽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