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4日消息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正式发布,在教育部等有关监管部门的有力推进下,行业迅速行动,在过去半年多时间里,取得明显成效。据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最新统计显示,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双减”政策发布之前周六日等节假日火爆的校外培训现象得到根本遏制,全国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明显减轻。

与此同时,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迅速回到公立学校主阵地,根据“双减”政策要求,小学阶段(三至六年级)的作业时长不超过1个小时,原则上小学作业不带回家;初中的作业时长不超过1个半小时,如何实现校内作业负担明显减轻,全国各地教育部门迅速展开了以落实“双减”政策为契机,深度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高科技手段与我国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力图在答好“双减”考题的基础上,构建新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一起教育科技前生叫“一起作业”,在过去十年的艰苦创业中,始终坚持以中小学生作业为突破口,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赋能广大公立学校老师,在去除无效作业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个性化的高质量作业,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截至2020年底,一起作业服务了全国7万所中小学校,超过100万中小学老师运用一起作业平台,为全国近6000万的中小学生布置高质量的个性化作业。

2019年,应教育部首批智慧教育试点地区——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的邀请,一起教育科技正式参与闵行区教育局以构建“1258”系统工程为目标智慧教育系统建设,特别深度地参与了“大数据驱动的因材施教”项目,依托一起教育科技平台的智能算法,深度挖掘数据关联,多方面建构分析模型,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报告,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目标对指标进行动态优化调整和设置,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建议,为精准教学和教研、精细化管理及评价策略的改进提供有效参考。这些都为学校乃至区域探索实施大规模因材施教提供了切实的抓手和可行的路径。

闵行区对智慧教育的实践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数据驱动下大规模因材施教的闵行“1258”工程作为贯彻落实“双减”的有益有效探索,2021年10月,入选教育部公布的落实“双减”首批十大案例。

基于我们十年在作业方面的探索,以及过去几年深度服务闵行区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实践,我们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作业是数据来源,可以量化“双减”指标

如何以作业为抓手,让整个校内教育变得不太苦、不太累。我们通过调研科学设置了太苦的七大指标(学习兴趣、学习自信、计划策略、评价与反思、主动性、坚韧性、专注性)和太累的两大指标(作业时长、作业难度与学生能力匹配度)。让学生不太累,是要降低学习负担,把作业时长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让每个学生的作业题目难度可以与其能力相匹配。从作业数据中体现学生的学习品质问题,采取适宜的方式帮助学生,从没有兴趣变得有兴趣,做作业变得更主动,学习更有自信,解答难题问题的时候能够学会克服畏难情绪,平时学习的时候有计划性,同时学会以作业单元为单位的反思,不仅仅是把题目由错变对,在知识层面上学得更好,更能有效提高一生有用的学习品质。

作业是数据来源,可以帮助老师从教书走向育人。对于一个策略性差的学生,老师上课的提问不再是简单的问这个题目,而是让学生自我总结规律,培养孩子们策略的能力。通过作业数据,老师也能够看到教案当中编写的问题和教学的问题,进行教研反思,从而提升课堂质量。基于作业数据,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生共性问题,而在差异化作业单、智能学习设备的辅助下,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在课后也能被有效解决。不仅如此,学习品质数据也可以辅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问题,而作业大数据报告同时也能够帮助教育管理者更好地进行科学决策与治理。

作业先后经历了以知识训练为目标的纸质教辅1.0时代,以及以知识和能力并重的2.0时代。根据我国教育“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远景目标的要求,如何通过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品质,更好地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起教育科技最新发布的一起作业3.0版,我们探索了五大SaaS服务产品模块来辅助这一目标的实现:通过增加学科素养类和育人类的题目,并加以区域本地化标注体系构建的高质量本地化题库;基于单元作业的学情诊断辅助工具;智慧纸笔课堂互动工具;自我反思错题本和面批辅助工具以及“双减”政策实施情况数据可视化监管服务。

二、精准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可有效破解制约“双减”改革效果的五大难题

“双减”的目标不仅仅是减负,更重要的是,通过减负更好地实现党和国家人才的培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基于长期用科技服务校内教育的经验,“双减”以来,我们跟部分区域、学校共同努力,为贯彻落实“双减”目标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实际落地执行过程中,制约“双减”改革的五大难题也逐步得到有效破解。

破解教师负担的难题

“双减”背后的第一大难题是公立系统老师的教学负担和过重的工作量。如何帮助老师减少重复机械的工作,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人成长,真正从教书走向育人?一个以区域本地化标注体系构建的高质量题库可以辅助老师进行作业设计。通过大数据进行学生能力和题目难度的匹配,并通过持续反馈,帮助老师进行自我调控,在有限的作业设计中,带给学生高效的学习结果。

持续的作业数据采集和分析可以帮助老师解决学习诊断的难题。目前,通过点阵笔和铺码作答纸,已经可以实现在不改变学生纸笔书写习惯前提下的无感数据采集,不仅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对学生学科素养及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学习品质进行诊断,让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辅助学生提升学习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课后的答疑辅导中,老师常常面临同一道题重复讲20遍的机械劳动,是一种巨大的心力消耗。一方面,智能的学习设备可以帮助老师提前录制好大量题目的讲解,学生的错题问题可以在“智能学习舱”中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创新的作业单在每道题后面都有一个提示,辅助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在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从错变对,训练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智能手段减轻老师的答疑负担,实现更高效的面批辅导,让老师在面批环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品质培养,实现育人的目标。

破解作业时长科学可控的难题

“双减”面临的第二大难题是作业时长的管理控制。“双减”要求的作业时长并非平均时长,而是每个学生的作业时长都能够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在统一的作业时长控制下,统一的作业单可能会带来好学生“吃不饱”、“学困生”做不完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已经开始采用差异化作业、分层作业来逐步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差异化作业场景下,每个学生的作业一样,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标记,标记的部分可以自我选择。学习能力更强的学生可以挑战更多难度更高的题目,而学有所困的学生也可以循序渐进。

通过点阵笔对于过程性数据的记录分析,老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情况,看到用时过长的学生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校准自己预测和布置作业的时长。老师用点阵笔预做的时长也记录在后台,为管理者以及与其他学科老师的协作提供参考。未来,当业务数据线上化越来越普遍,作业总时长固定的情况下,多科老师之间协同配合问题也会得到改善。

破解学习时长压减同时提升教育质量的难题

第三大难题是在校内外学习时长极大压减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学科教育的高质量持续发展。校内作业总量和时长减少,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对校内教学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长期依赖培训机构、没有自学能力的学生如何保持学习成绩?不同学校的教育质量、不同老师的教学素养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况下,学校、老师如何实现新的教育目标?如何缩短不同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保证基于公平的高质量教育?

一方面,借助数字化手段创新课堂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将优势学校、地区的教学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合理分配,助力解决校与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教育均衡难题。让优质的内容从优势学校覆盖全区乃至更多地域,从而辅助校内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

破解区域教育治理从经验判断转向科学决策的难题

第四大难题是区域教育治理如何从经验判断走向数字化转型。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教育的目标变得多维,教育管理的指标也随之变成多维。“双减”之后,学业压力与学科成绩之间、学科知识与学科素养之间、学业质量与五育并举之间如何平衡,均需要依据客观数据更科学地进行决策。

通过对作业数据的采集分析,不仅能够体现学生学业表现、学习品质,同时也能体现老师的教学情况以及学校学业负担与压力指数、教师课程领导力指数等多维因素表现。在大数据加持下,学校校长能够进行更加科学的管理,区域及国家教育管理者能够依据数据进行更科学的治理。

破解“双减”改革后家长满意度的难题

最后一个难题是“双减”后家长满意度问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双减”实践中,如何实现家校协同育人,让百姓对教育、对“双减”的成果更有获得感?一方面,通过为家长推送学生学情报告,加强家校沟通,增加家长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同时,基于校内数据,针对学生学习品质的薄弱点,为家长提供实操性家庭教育讲座短片,让家长感受到问题有法可解。此外,通过发布每半年到一年城市教育综合治理数据报告,让老百姓实实在在看到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及带来的变化,从而提升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

三、以数字化、视频化等高科技手段激活德育“第一课堂”,让思政课在中小学生感同身受中焕发魅力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在新时代全面提升育人水平和质量,特别是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充分激活课堂教学,展示思政课程魅力,让中小学生爱上思政课。

2021年4月6日,一起教育科技携手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字公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在上海正式签署三方合作协议,三方将各自发挥优势,在人教社统编中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数字教材的基础上,将央视高清视听资源经过深度加工,融合到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开辟以数字化和视频化为特色的全新德育教学空间——德育“第一课堂”。课堂上,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让知识点背后的精神内核找到了具体的承载形式。氛围好,互动多,仪式感强,将德育教学数据化,帮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案。

2021年5月27日,闵行区教育局首次引入由人教社、央视、一起教育科技三方共同打造的德育“第一课堂”,并在闵行区实验小学畹町校区举行了首次公开课。公开课充分运用央视的高清视听资源,去全面阐释人教社“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极大地提升了思政课程的魅力,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德育“第一课堂”所开创的全新学习空间和感受方式,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目前在闵行区全区推广。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过程中,用好信息化大数据之便,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借科技之力,能更好地服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的公平、素质、个性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作者:一起教育科技创始人刘畅)

编辑:果君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