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教育成就

教育提速:2011年全省有望“普十二”

中广教育 2009年10月30日 10:55

甲子一挥间,广东的教育事业已实现历史性跨越。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夹在二者之间的高中阶段教育,却成了瓶颈和凹地。尤其是当广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求再创新时,劳动力素质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的问题更加凸凸显,对学龄青少年接受更高水平、更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

  于是,在广东“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为了重中之重。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到2011年,全省户籍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珠江三角洲地区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即从“普九”变为“普十二”。当中的重要推手就是,实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转变观念:产业转型“逼迫”教育升级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亟待恢复和建设,大量培养、训练中初级技能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广东在接管改造部分旧职业学校的同时,在上世纪50年代初学习苏联经验,逐步创建新的中等专业学校,兴办技工学校。

  1978年4月22日,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这是新中国职业教育大发展的第一声号角。从此,广东开始对中等教育结构进行调整,压缩普通高中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然而,由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采取分步走的策略,使得有高投入需求的职业教育在过去一段时期获得的资金支持相对匮乏。同时,政策环境也未能配套完善,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等体制机制问题。但最关键的是“观念”问题。

  迈入21世纪之后,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广东经济开始逐步寻求产业转型和创新的增长点,原有的“观念”落伍,“民工荒”等一系列问题开始引发出来。

  “‘民工荒’并不是表明广东劳动力真正匮乏了,而是劳动力出现了结构性问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归根到底是教育的问题。”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认为,“是产业转型‘逼迫’教育升级。”罗伟其表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应是广东教育21世纪初至今后五年的重中之重。“这已经是经济发展的必需,而并非口号式的‘政绩许诺’。”

  结构调整:有所为有所不为谋共赢

  “观念”扭过来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却成为了另一只“拦路虎”,横在广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路上。据统计,2006年,珠三角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已经达到93.15%,但广东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仅为59.3%。在全省未能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就读的40万名初中毕业生中,绝大部分来自于东西两翼、粤北山区。

  这是一个困局。一方面由于珠三角地区已经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因此它们的中职学校教育质量好,生源却十分有限,毕业生数量远远未能满足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着550万的富余劳动力,而且83.4%只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表面看来生源充足,但由于经济基础较弱,加上没有产业依托,因此办职业教育困难重重。

  为了“破局”,2006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以及《广东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纲要(2006-2020年)》,提出以服务广东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以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技能为根本,建立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重点就是要花大力气,优化重组资源,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

  “这种战略性结构调整思路总的来说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罗伟其进一步解释,就是要求珠三角地区要高起点兴建一批中职学校,面向全省招生,创造一切条件每年从东西两翼、北部山区招收15万名以上初中毕业生就读;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和财力的实际,以地级市城区为主,集中力量做大做强若干所骨干中职学校,建设一批5000人以上规模的示范性中职学校,并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的联合办学,做到借力发展。

  表面看来,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招生仿佛是一种“施舍”,但实际上却谋求了“共赢”,并发展成为当前广东推进“双转移”的有力支撑。

  “对珠三角来说,当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时,必须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去支撑;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而言,不管是向当地第二、三产业转移,还是向珠三角产业转移,都须拥有高素质。”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教授谌新民认为,广东正在构建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思路与广东“双转移”战略是相适应、相吻合。

  创新模式:推广“双零模式”培养中职人才

  尽管一年2500元的学杂费还多于一家人的全年收入,但清远市佛冈县迳头镇17岁的范桂兵却能安心地只背着一个旧背囊踏进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攻读三年中职。

  这是2006年的秋季新学期,像范桂兵一样,1000名来自清远市及100名来自河源市紫金县的初中毕业生,靠自己半工半读,就读顺德、江门等7所中职试点学校,拉开了广东在全国率先试行的“双零模式”培养中职人才的帷幕。

  广东省教育厅从2006年就开始积极探索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双零”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入学时,由学校预先垫付学费,学生本人实现“零学费入学”;学生在校3年,实行弹性学制,并实施专门的教学计划,部分时间在学校上课,保证按要求按质量完成教育任务;部分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用顶岗实习获得的劳动报酬,缴纳学杂费和弥补生活费用;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接受岗位技能培训,熟悉岗位要求与工作环境,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相应的岗位需要,实现“零距离上岗”。

  “广东创新的中职人才培养‘双零模式’为广东、为全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带来启示。”教育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赵沁平认为,该模式一是解决了经济困难家庭孩子没书读的困境,并通过实现就业来致富家庭;二是提高了珠三角地区中职学校的校舍、师资、设备的利用率;三是填补了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四是推动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改革。

  据介绍,目前广东已有近200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超过4万名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参加“双零模式”的学习,每年为这些学生解决学习、生活费用达3亿元以上。而今年毕业的“范桂兵们”更是实现了100%的高就业率。

  “如果以550万农村富余青壮年劳动力计算,每人毕业后每年往家里寄1万元,就是550亿,我们的人均GDP就能大大提升,对协调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影响将不可估量。”罗伟其说,“三促进一保持”的根本点在于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则需要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供人才支撑。

  为此,广东将继续探索和推广“双零”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并探索建立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通道,建立贯通衔接的专业与课程体系,逐步设立工程硕士学位;同时,积极贯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构建南方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初步规划到2012年,新建20所以上在校生超过万人的中职学校,比2006年新增46.91万个学位,每年招收欠发达地区初中毕业生15万人,培训人数达50万人以上。

  广东省委、省政府十分明确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必须继续发展普通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有两条腿:一条是普通高中教育,另一条是中等职业教育,两条腿必须协调前行,两类教育结构必须合理。当前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重点是,加强内涵建设,加快优质化进程。

  2007年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就召开了全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即从2007年至2011年,全省户籍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达到415万人以上,其中新增学生132万人以上,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珠江三角洲地区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据悉,近期各级政府将投入200亿元资金解决这一问题,主要用于新建、扩建一批高中阶段学校,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办学规模,推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建立和完善高中阶段教育投入机制等。

  访谈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经济学教授陈鸿宇:

  发展中职教育助推“双转移”

  记者:在广东“十一五”教育工作规划中,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重中之重。您认为当中意义何在?

  陈鸿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对广东“双转移”战略的实施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双转移”中的劳动力转移,指的是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一些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对珠三角来说,产业转移必然带来劳动力转移;产业升级必然也带来劳动力升级,因此必须靠加强对粤东西北劳动力进行中职教育,使他们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从而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解决珠三角劳动力的结构性矛盾,才能实现产业转移、升级。

  对东西两翼、粤北山区来说,由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除了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外,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也需要提高素质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中职教育能使这部分劳动力具有就业和创业的技能,有利于实现全省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记者: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教育体系本身的发展会带来帮助吗?

  陈鸿宇:当然会。广东经过多年的努力,实现了“普九”,增加了受教育年限。但“普九”只能为年轻人打下知识的基础,如果要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资源,就必须在“普九”之后继续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然而,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夹在二者之间的高中阶段教育,偏偏就是目前广东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因此我们更要花大力气把这块短板补上,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求,满足企业、家长和广大农民的需求,最终由此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满足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记者:那您认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在哪里?

  陈鸿宇:高中阶段教育包含了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两者需要并举发展。但当务之急是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选择转入或升入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接受教育,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现多次选择,从而达到学生走向的接口互相衔接并兼容,实现普教与职教的并举发展。

  其次,要配套和完善中职教育的师资体系。中职学校的教师必须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有与市场需求接轨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才有可能不断探索中职教学改革,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

  再次,教育结构要更多元。除了政府参与外,还要构建企业(行业)、职业院校互动发展职业教育的体系。

  最后,要让劳动力市场更好地发育,包括市场规范化的建立,宏观管理、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的建立等。

  个案:从读不起书到带领一家致富

  今年虽然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从顺德容桂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小红(化名)却顺利获得格兰仕集团的“用工合同”,成为该公司的正式员工。签订合同的第一天,她就打电话回家“报喜”,她深信家里的日子要好起来了。

  3年前那个暑假,刚刚初中毕业的小红在老家清远市山区谋划着终止学业到南海打工,但却“意外”地等到了广东“双零模式”创新中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头班车”。

  “家里种田,种的都是给自己吃的,一个星期可能只能吃上一次肉沫。全年全家的收入只有几百元,不可能再供我读高中。”小红告诉记者,当时她已联系了南海一个同村的人,带她入厂打工,希望让在读初二的妹妹和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弟弟继续有书读。“突然老师告诉我们可以‘不出钱’到顺德读书,先是不相信,接着是全家高兴到搂成一团。”

  在学校垫付一年学杂费后,小红“不花一分钱”就背起书包走进了顺德容桂职业技术学校,成为首批尝到全省中职“双零”新模式办学甜头的学生。“学了差不多3个月,学校就安排我们到企业实习,熟悉工厂的生产线运作,一个月可以有差不多1000元,做3个月就能还清学校垫付的学费。”小红有点羞涩地说,“第一个学期寒假我就带800多元回家过年,并让妹妹也报考中职,不花钱就能学到本事。”

  据悉,包括小红在内的容桂职校首届100名“双零”模式毕业生全部被格兰仕接收,“家电下乡”使企业订单增多,“这些学生已经实习了几年,一毕业就是熟手”。而海信容声冷柜公司就表示要预订明年容桂职校的“双零”模式毕业生。

  “现在我虽然是新员工,但因为一直在这里实习,所以大家都把我当‘老手’。以后我还要再进修,学多些知识和技能,好好规划一下,说不定回家创业,家里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说着说着,从读不起书到带领一家致富,小红的脸因兴奋而涨红。

  点睛

  ●1956年根据中央的指示,广东新办第一所技工学校———广州市技工学校,专门培养技术工人。由此,广东形成了与普通高中相并列的,包括中等专业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技工学校在内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1982年起广东逐步建立职业高中教学规范,在全省各地级市建立职业技术培训基地(中心)。

  ●1999年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地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004年秋季广东作为国家首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区,全省从高一新生开始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2007年2月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纲要(2006-2020年)》通知,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2007年1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11年,全省户籍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学校)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撰文:谢苗枫)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邵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