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教育成就

教育跨越:高等教育从精英迈向大众化

中广教育 2009年10月30日 11:05

  风雨60年,广东高教事业从一穷二白起步,逐步发展壮大,不断取得辉煌。上世纪80年代是广东高校第一次加速扩张期,由于高考恢复和兴建了不少城市大学,广东高校在校生数量跃上了10万量级。而90年代,广东只用了10年,就完成了高校在校生向20万人的跨越。

  始于1999年的高校扩招,让这种增长呈现出加速度,广东高等教育驶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以1998年为基数,广东高校每年招生数量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2002年,全省高等教育共招生31.04万人,在校生规模达79.16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5.3%,从规模上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

  截至2008年,广东共有108所普通高校,121.64万全日制本专科生在校学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7%。这一年,广东大学在校生的数量比1979年增长了31倍!

  一种国际上流行的高等教育阶段论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时属于精英型教育,15%—50%属于大众型教育,50%以上时就属于普及型高等教育阶段。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广东高等教育6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充满自豪地宣称,广东高教已经摆脱了家底薄弱的窘态,跨入大众型教育阶段,并向普及阶段稳步迈进!

  院系调整,恢复高考

  广东高教在风雨中启程 

  1952年广东开始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以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高校为母体,广东出现了综合性大学一间(中山大学)和专门学院三间(华南工学院、华南师范学院、华南农学院)以及华南医学院,确立了前苏联分科培养的大学模式。这次院系调整影响深远,一举奠定了近60年来广东高校的基本格局。

  1958年著名侨校暨南大学在广州复建,1970年撤销,1978年再度复学。百年学府暨南大学由南京而上海,最终落户羊城,算是广东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段重要插曲。

  文化大革命期间,百事荒废,广东各高校于1966年6月停止招生。

  直到1977年8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果断决定恢复高考,一代人的命运为之改变。

  十年的停滞让1977年的高考成为竞争最激烈的一次,广东共有530279人报考,录取8752人,录取率仅得1.7%,远远低于全国29:1的平均录取率。

  这次划时代的高考也是唯一一次由各省自主命题。据原广东省高教局原局长林川回忆,由于国家来不及组织高考试卷命题,广东省从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抽调了精锐力量,集中在佛山的一个部队基地进行封闭命题。“当时我说,我们是一只脚在监狱里面,一只脚在外面,一旦出事就得进去。因为考试太重要,一定要保证圆满,不出事故。”林川说。

  中心城市办学开全国风气之先

  地级市都有1所以上普通高校 

  百废待兴,中国大学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扩大办学规模,让更多的青年有机会接受深造。

  1983年,广东在全国率先改变前苏联旧的集中办学模式,实行分级办学。这场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办学积极性,全省各地兴起了集资办学的热潮。当年,汕头大学、深圳大学率先招生。之后的10年内,广州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五邑大学、嘉应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相继成立。深圳大学还成为高校改革的明星,南方日报曾经发表《特区办大学也有点“特”》,介绍深圳大学开展毕业分配、奖学金制度等改革的举措。

  目前,市属高校占全省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广东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都有1所以上普通高校,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日趋合理。中心城市办大学有效地解决了地方人才紧缺的困境,也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新中大成立,广外广工广大重组

  “强强联合”提升广东高校实力 

  2001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冒雨视察华南理工大学,提出要“把中大华工水平逼上去”。

  言犹在耳,仅仅4个月后,新中山大学就横空出世,原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强强合并!同时,广东省与教育部签署合作协议,2001年起3年内,双方将联合向中大、华工分别注资12亿元、4亿元,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大学。新中山大学正式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

  新中大首任校长黄达人回首这段时光时,称其为广东高校发展的“黄金时期”。他认为,教育其实就是一个背景,广东经济“在高校投入这个问题上是既有这个心,也有这个力”,可谓一语中的。

  与中大一样幸运的还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通过大规模的合并与重组,这些学校的学科结构与学术水平得到优化,实力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一批部属院校也于上世纪90年代下放广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8月,该校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整体移交广东省办学,这也是当时军委移交地方院校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实力最雄厚的一所。

  大手笔建大学城,民办高校开花结果

  “扩笼增容”助推高等教育大众化 

  办学规模不大一直是广东高等教育界的心病。随着广东经济以全国遥遥领先的速度高速增长,广东对高等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而始于1999年的高校大扩招对高校的硬件设施形成巨大考验,仅当年,广东高校普通本专科招生数量就骤增了近一半,不少高校不得不离开广州本部另辟新校区,中山大学就新建了珠海校区。

  面对瓶颈,广东选择了“爆发”!从1999年开始,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岭南大地齐刷刷地冒出4个大学城,而且个个身手不凡。其中尤以广州大学城的建设意义深远。

  在连续探勘了20块地后,广州大学城最终选址小谷围岛。从2002年开始拆迁,到2004年秋天迎来第一批大学新生,大学城的建设仅仅用了3年时间,堪称神速。为了建好这座崭新的知识新城,广东省委、省政府下了血本:46个亿启动建设,60个亿把地铁引进来,50个亿打造市政,80个亿高校贴息贷款……据说,单是大学城一期工程的设计图纸就有360万份,搬迁时需要搬家公司用货车装运;40多位院士级的专家和众多国际专家参与了大学城的建设和论证。

  事实上,大学城的兴建也确实是一笔“赚钱的买卖”。10座大学、141幢大楼、230万平方米建筑,因为有了大学城,单单2004年和2005年两年,广东就多招了7万新生,而且全部是优质学位,大学城已经成为广东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的强力助推器。

  同时开花结果的还有民办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1993年成立的民办南华工商学院,是全国第一所由群众团体(工会)创办的具有颁发普通高等学历文凭的专科学校。2008年,全省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校27所,占高校总数的25%,在校生31万人,占总数的26.2%,四分天下有其一。

  截至2008年,广东共有普通高校108所,其中本科37所,高职高专71所,此外还有独立学院17所、成人高校19所,普通高校数位居全国第三位;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21.6万人,位居全国第四位,比1979年增长了31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7%,比2000年的11.3%提高了15.7个百分点。广东高等教育已经成功迈入大众化阶段,并向普及型稳步迈进!

  为广东高等教育鼓与呼,

  访谈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全力打造高水平大学 

  记者:您是1988年来到暨南大学工作,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

  蒋述卓:那个时候暨大只有8个博士,我是第一个从国内高校毕业来暨大工作的博士。因为数量少,学校对博士很重视,1991年学校分给我69平方米的房子,三室一厅,比一般副教授住房待遇都好!当时暨大的博士点也只有4个,现在已经有50多个了,变化很大!现在新进校的教师基本都是博士,博士生导师人数也已经达到了近300人。

  记者:学校还有哪些变化?

  蒋述卓:办学规模扩大。暨大现在每年招收本科生4200多人,在校的外招学生人数已经超过12000人,比之前翻了几番;办学质量显著提升,特别是1996年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以来,暨大发展速度很快———学校的建筑基本上焕然一新,硬件上已经不比一些国外的大学差,甚至还要好。更重要的是软件改善,从无到有,暨大现在已经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了。总体上,暨大现有专任教师167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2人、珠江学者4人、教授390人、副教授590人,这在许多年前是不能想象的。

  记者:整个广东而言,高等教育取得了哪些成就?

  蒋述卓:广东高等教育的成就有目共睹。简单地说,一是与改革开放相适应,广东的高考制度改革全国领先、民办教育起步早等,在探索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制度创新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智慧。二是与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广东经济社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和科研支撑。上世纪90年代以后广东扩大了大学招生规模,广州大学城的建设是成功的。

  记者:未来还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发展?

  蒋述卓:广东的高水平大学还太少,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大学只有4所,优质教育资源相对欠缺。学科结构方面也有待改善,工科的比重较低。还有人文和科研氛围的营造、知识创新的能力、与社会和企业的互动能力等方面,都是未来需要改进与提高的方面。

  个案:广州大学城诞生记——3年建成一个中等城市 

  绿水环绕、风景旖旎的小谷围岛,静静地安睡在广州市番禺区。这里既离大都市不远,又有一派田园风光,可以算是风水宝地。与小说《未央歌》所描写的西南联大一样,中国文化中,风水宝地往往也就是教育圣地———21世纪初,这里瞬间崛起了一座数十万人的岭南知识城!

  时光定格在2003年1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刚刚上任两个月,就步履匆匆地踏上这个小岛。南国的冬日充满暖意,张德江也给广东带来一个令人精神一震的好消息:广东打算建一个大学城,规划范围43.3平方公里,总设计人口达40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总投资额超过300亿元!

  也就在那天,张德江下达了两个“铁任务”:广州大学城一定建成全国一流大学城,要确保2004年9月1日首批大学生进城开课。

  命令一出,四方呼应。一个实例是,2003年冬天,恰逢全国煤炭资源和运力紧张,供给大学城水泥的云浮某水泥厂煤炭库存降至最低点,大学城建设所需水泥面临短缺。怎么办?指挥部的同志赶紧向省经贸委打报告,省经贸委二话没说,马上拍板:除保证钢铁厂和电厂煤炭供应外,紧急调配8万吨煤炭供给水泥厂。短短两三个小时,一场危机就化解了。

  2004年秋,送走50万建设大军,大学城如约迎来第一批新生。年轻的大学城因为年轻学子的到来更加生机勃勃。

  因为有了大学城,广东高校一下子就新增了15万人的招生能力。据统计,大学城投入使用当年,广东高校扩招近1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突破20%,此后,每年以近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2008年,广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高达27%!

点睛

  ●198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努力开创广东省教育事业新局面的决定》,提出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提出三级办学的思想。

  ●1993年初,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的决定》,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增加高等教育投资。决定每年从全省第二、三产业产值提取1%作为教育等方面的专项经费,其中用于高等教育的每年达4.5亿元。

  ●1998年,广东省委八次党代会提出实施科教兴粤战略。2003年起,对省属本科高校实行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制度,加大对高校事业经费的投入。

  ●1999年,广东高校开始扩招,到2002年,广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3%,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槛。

  ●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教育部与省政府共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协议签字。

  ●2003年1月,广州大学城开始动工兴建,次年9月,首批4万多名新生入驻大学城。

  ●2004年1月,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入选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即“985”工程)名单。

  ●截至2008年,广东高校共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中心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级示范建设和培育高职院校5所,国家重点学科48个,国家精品课程164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国家特色专业点8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7个,国家教学名师18名。此外,还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6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8个。同时拥有国家重点学科48个,广东省重点学科174个。(撰文:张胜波)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邵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