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教育成就

教育教师:“核心软件”彰显教育实力

中广教育 2009年10月30日 11:14

古语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新中国成立60载,广东教育事业发展翻天覆地,南粤教师切身经历着变革的风风雨雨。昔日着长衫,被称“穷酸臭老九”,今日快意执教,职业让人尊重艳羡。

  60年沧桑历练,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强大驱动,广东在教师地位、待遇、实力与师德建设等方面都交上了满意答卷。

  地位:“臭老九”到“香饽饽”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教师地位虽比建国前有所提高,仍无完整体现“人民勤务员”应有地位;文革劫难,教师地位彻底与“臭老九”相符,“嫁鸡嫁狗,不嫁臭老九”成为教师地位低下之明证。

  1978年到80年代,教育恢复重建,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春蚕”、“蜡烛”再度被人们所尊崇。

  1984年5月20日,暨南大学举行尊师联谊活动,提出“尊师敬道,振兴中华,建立尊师节”的倡议。随后,广东高校选派十名学生,组成“尊师节”宣传队,骑自行车跋涉六千余公里,到湖北、湖南、河南、北京、上海进行尊师宣传。倡议得到各大媒体的积极响应。

  1985年1月,喜讯翩然而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决定设立教师节,时间为每年的9月10日。随后,国家逐步建立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定期表彰奖励制度。

  自1986年,全国共开展了9次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奖励活动。广东先后有2370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受到表彰奖励。

  2006年,广东开展首批基础教育系统“两名”(名校长和名教师)评选,27位校长和56位名教师榜上有名。尊师之风气蔚然,越来越多人向往教师职业。

  待遇:“情感留师”和“待遇留师”

  教育行业,一向清贫。早年,教师如“苦行僧”,抱着对事业的虔诚,默默耕耘,教书育人。

  1985年、1993年、2006年,广东展开三次教师工资改革,同时着力提高教师的津贴补贴标准,惠及幼儿园、中小学、民办、高校教师等。

  1993年,省政府决定每年拨出8000万元,给普通高校、省市教育学院和全省30个贫困山区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发放岗位津贴。

  执教生情,过去“情感留师”的故事不在少数。如今,“薪资留师”办法似乎更贴心一些。

  1996年8月,《政府重视教育教师待遇提高华南师大成为招生热门》一文登上《南方日报》头版,过去像“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师范招生,形势大好。文章分析了原因:“社会上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逐渐形成,教师的生活待遇、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加上教师的职业比较稳定,这几年师范毕业生分配较好。”

  2008年9月3日,省委书记汪洋专门听取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关于中小学代课教师和教师待遇问题的情况汇报,指示要依法保障教师收入水平,积极稳妥解决好代课教师问题,并建立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保障长效机制。于是,《广东省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工作方案》和《广东省解决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问题工作方案》“应运而生”。

  今年1月,广东组织了经济欠发达地区首次“代转公”招录考试,共有10940名符合报考条件的代课教师参考,其中6970名代课教师被录(聘)用为公办教师。

  同时,为确保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政策,有效落实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工作,2009年,省财政厅安排6.69亿元的专项资金对欠发达地区以及江门市的恩平、台山、开平3市共91个县(市、区)分档予以奖补。

  2008年,广东实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2008年,有8000多名高校毕业生与当地农村学校签订了任教5年协议书,申请享受“上岗退费”的政策优惠。

  安居方能乐业!除待遇提升外,“教者有其居”同样意义重大。

  1999年底,全省中小学教师基本实现“教者有其居”,城镇中小学教师家庭人均住房面积13.3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85%以上。全省老师,安居梦圆。

  实力:规模跨越和学历层次提升

  强国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

  回望广东60年,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在专任教师人数上,广东实现了规模的扩大。以普通高校为例,教师人数从1995年的16552人发展至2008年的69223人。

  就教师学历层次而言,也是一个跨越。小学教师学历实现了从“中师”向“大专”的转变;初中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从1995年的9.53%增至2008年的52.45%;普通高中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则从1995年的56.43%增至2008年的91.09%;普通高校研究生以上学历者从1995年的32.36%增至2008年的56.30%。

  此外,广东还要打响教师品牌!广东省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才工程”、广东高校“千百十工程”、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等一系列名师培养计划的启动,构建起广东特色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全省高校有两院院士23名,长江学者58名,珠江学者42名。“973”首席专家18名。

  据广东教育部门统计,2008年全省共有347个教育机构招聘约8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专家(教师)2612人次。如华南理工大学的“百人计划”,“牵手”国外一流大学著名学者,通过其牵线搭桥,扩大合作层面,提高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并未因此浮躁。她充分意识到: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是核心。于是,从2009年起,每年9月被定为全省教育系统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师德的建设与发展有了更好的平台。

  广东师资建设的卓越进展缘于发展成为人力资源大省的决心,为提升教师队伍的层次,广东投入的是大手笔,迈出的是大步伐。

  访谈

  仲伟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一流大学需要一流师资

  记者:您认为广东这几年教师队伍规模和实力有哪些发展和提升?原因何在?

  仲伟合:广东高等学校的数量与在校生规模在过去的30年中都有较大的发展,教师队伍也有很大的发展。目前广东的高校师资队伍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师资队伍规模基本满足目前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二是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基本合理;三是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较,师资队伍中海归派的比例较大;四是近年来通过引进国内外人才,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这与广东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重视教育发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是分不开的。前后两任省委书记在到任后不久,就到教育厅及省内高校调研,对广东的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师资队伍发展提出要求。广东经济发展多年来也为广东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记者:您是否认同这样的说法:如今,广东的教师队伍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引进了不少具有海外背景的专业人才,这是教师实力提升的一种表现?

  仲伟合:毫无疑问,海外留学人员的回归对广东省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与质量提升做出了很大贡献。目前,广东各高校的学术、教学骨干绝大部分都有留学经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前归国的留学人员绝大部分都成为了各高校的骨干教师,有一部分还走上了教育管理岗位。

  记者:早年,您初涉英汉口笔译实践、教学与理论研究工作,“仲家军”已活跃在各重要场合。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这类高端而较为新兴的学科领域的师资发展建设情况?

  仲伟合:一名优秀专业人员充其量也只能做一个人的事情,而一名优秀的专业人员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后,他就成为优秀专业人才的种子。广东高校尤其是我所执教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对新兴学科及对本地经济发展重要的学科专业的发展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并通过设置研究院所等方式,放水养鱼,培育前沿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记者:您是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第三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请问您如何理解广东对优秀教师的培养计划和奖励政策?

  仲伟合: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建设一流的大学!广东省近年实施的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及高等学校名师评选活动,是非常好的激励手段,多年来为广东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另外,珠江学者岗位计划等也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这些计划一是为骨干教师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二是改善了学术骨干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三对优秀骨干教师给以高度的荣誉。

  个案:一家三代同执教鞭

  “在秋日的阳光下,当我们的摄影记者的照相机‘喀嚓’一响的时候,90多岁高龄的老教授罗百达一家三代同执教鞭的感人场面永远定格在镜头背后———这是飞越了近一个世纪的执着追求……”这是2003年9月10日南方日报《三代同执教鞭薪火相传》的报道。

  6年后的今日,执教70余年的体育教师罗百达已与世长辞。此时再会罗百达之女,聆听已退休安享晚年的她忆往事、看今朝,别有韵味。

  罗家“代代为师”的故事深渗“执着”二字。缘何如此坚持?天河区先烈东小学退休教师罗怀平很是感怀———总归是缘于一种“满足感”。

  罗家从罗百达开始,代代为师,女儿罗怀平,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从事教育,女婿张剑气从教30年,孙子张欣已经承接祖业当上老师,并与同样献身教育事业的朱如奇老师喜结连理。

  罗怀平回忆,其父1935年赴日留学,回国后从事体育教学,直到73岁才退出一线。解放前,做一个体育教师非常辛苦。为了能够改变中国体育落后局面,改变更多学生的体育观念,罗百达一年到头东奔西跑,有时候要兼任几个学校的体育老师。

  与父亲的年代相比,罗怀平深感教师地位、待遇、社会认同度一路向好。

  上世纪70年代,罗怀平的初始工资为35.5元,“两袖清风”也心满意足。“80年代,我们一家三口有了自行车。”

  上世纪90年代工资改革,罗怀平着实欣喜了一番:教师工资上千了!她说,在乎的不是钱,而是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关怀和认同。

  1996年,罗怀平被评为南粤优秀体育教师,首次获得逾万元奖金。“当时许多获奖老师都哭了!因为从来都没有想过会有这么大的奖项颁给老师。”

  而在1977年到1987年的10年间,学校先后给罗怀平分配了三套房子,一套比一套宽敞,儿子张欣一家现在就住着位于东山的第三套房子。

  张欣是广州市第三中学的历史教师。受家庭影响,他在报高考志愿时毅然选择了华南师范大学,并如愿以偿。2000年大学毕业后,他与女友朱如奇携手进入教育战线。如今,他们的女儿张晓悦已经4岁半了,愿望也是当一名老师。

  退休后的罗怀平,当起了孙女的启蒙老师。她说,当老师是快乐的事情,尤其在看到学生取得成就之时。“我们也想让晓悦体会到其中的欣喜,让她懂得快乐,所以她的名字叫晓悦。”这也是她最自豪的事,在她看来,将教鞭传给热爱教育事业的后辈,意义非凡。“也许还能出个第四代,我的孙女晓悦。”

  点睛

  ●1982年,广东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制度建立。

  ●1993年6月,省政府决定,以后每年拨出8000万元,给普通高校、省市教育学院和全省30个贫困山区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发放岗位津贴。

  ●1999年底,全省中小学教师基本实现“教者有其居”,城镇中小学教师家庭人均住房面积13.3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85%以上。全省老师,安居梦圆。

  ●从2008年开始,我省实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同年有8000多名高校毕业生与当地农村学校签订了任教5年协议书,申请享受“上岗退费”的政策优惠。

  ●2008年,《广东省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工作方案》提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2010年底提前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经济发达地区在2009年底前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的待遇问题,并逐步理顺代课教师入编问题。

  ●2008年,《广东省解决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工作方案》提出通过实现“两相当”,建立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保障的长效机制。

  ●至2009年,全省高校有两院院士23名,长江学者58名,珠江学者42名,“973”首席科学家18名。(撰文:曹斯)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邵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