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校长访谈

爱心与冲劲凝聚力量 创新理念引领老校腾飞

中广教育 2010年03月15日 16:33

——访乐昌市第二中学校长林永彪

□曾义 叶雅平

  乐昌二中前身为 “连胜纪念中学”, 是1943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爱将徐连胜将军而创办的。 1949年该校由乐昌县人民政府接管,几经易名,于1995年随乐昌县撤县设市正式更名为乐昌市第二中学。作为乐昌市北面唯一的一所高级中学,这里的掌舵人林永彪对学校拥有的不仅是少年求学的点滴回忆,青年教学的砥砺前行,中年治校时的沧桑辉煌,更有对山区学子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所以,从他踏上这块土地求学开始,他在这里一站就是20年,即使因公脚后跟落下了后遗症,也依然不改他巍然屹立的决心和高度。

  从1992年起,林永彪先后获得各级嘉奖20多次。全国“优秀校长”、省“南粤优秀山区教师”、市“优秀共产党员”、市“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市“优秀德育工作者”、 市“优秀校长”……一系列荣誉见证了他在乐昌二中的光辉历程,而隐藏在荣誉之下的,是他对乐昌二中的拳拳深情。

林永彪

乐昌市第二中学校长 林永彪

  情系学生 灾难当前凝聚大爱

  自1983年来到乐昌二中求学开始,林永彪便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1991年,他在乐昌二中的身份由学生变成了老师,但是他对母校的爱却丝毫未变,之后18年的风雨开拓,他遇到的困难不计其数,但是他的脚步却从未离开过二中的土地。

  资金短缺,或许可以多方筹集;硬件设施不足,或者可以一步步去改善;但是唯有对学生无私的爱,必须每时每刻都充盈于心,它以第一软件的姿态,长期考验并审视着林永彪校长和他的教师团队。

  从教18年来,林永彪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爱护着学生。1993年,在他担任班主任的时候,一位邝姓学生因家庭原因辍学,他先后三次到小邝的家中做工作,动员她克服困难回校继续读书。第三次家访是在一个冬天的黄昏,当他撑着一把雨伞,顶着寒风,冒着大雨,满脚泥泞,浑身湿透地来到小邝家的时候,小邝的家人终于被感动了,小邝高兴地回到了学校。

  林永彪校长省下微薄的工资长期资助贫困生,对困难同学进行“一对一”帮扶,六年来个人支付助学款12000余元。在他的支持和带领下,学校团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自1997年开展 “献爱心、小储蓄”活动以来,“夏天少吃一根冰棍,冬天少吃一袋瓜子,每日节约1分钱,参加爱心储蓄”便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至今,团委书记换了三届,但“献爱心、小储蓄”活动从没有间断, 500多名贫困生因此受益,学校团委连续五年被评为市“优秀团委”。在关注贫困生学习生活的同时,林校长提出“扶贫还需‘扶志’”的口号,鼓励贫困生树立远大理想,指导和帮助他们克服实际困难,培养他们自尊、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如今在乐昌二中,贫困生已经成为自强不息的代名词,关爱贫困生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职责。

爱心助学

  和平时期,老师们对学生一点一滴的爱或许并不被人看在眼里,因为他们是那么平凡,那么细微,而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他们却用大爱让世人敬仰!

  2006年7月15日,受台风“碧丽斯”影响,乐昌市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位于武江河边的乐昌二中浸泡在一片汪洋之中,66户教职工宿舍全部被淹,校园90%被洪水泥流淹没,运动场水深8米,洪水直上三楼……

  在那生死时速的危急时刻,如果有些许的闪念和丝毫的胆怯,都足以让人选择逃避。而乐昌二中的这群队伍,在灾难爆发的时候他们首先保护的是受灾的学生,用他们对学生赤诚的爱穿越了灾难的阴影,诠释着人性的光辉。洪灾之前,林校长就因公务扭伤了脚。洪水上涨时,他却不顾个人脚伤疼痛和家人、同事的劝告,亲自到校指挥,果断下令校园住宅区的所有人员迅速撤离并通过手机短信告之每一位教师。

  即使在洪水退后,二中校园的淤泥依然高达0.8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是乐昌市受损最严重的学校。但为了让学生们按时复课,林校长不等不靠,四次召开行政会议,迅速和学校领导班子组织突击队,日夜奋斗在第一线,赈灾、安民、高一新生报名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仅用了一个半月时间,清除淤泥,重整校园,最大程度地挽回了洪涝造成的损失,确保了学生无辍学失学现象,全部按时复课。学校的抗洪保学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和嘉奖,被授予“抗洪保学先进单位”。

  在这次抗洪中,林校长的脚却永远留下了后遗症,每逢下雨前后就疼痛难忍,不能走路。而谈及此,林永彪无怨无悔。他说:“‘七?一五’是值得我们乐昌二中永远铭记的日子,它考验了我们的教师队伍,凝练了我们乐昌二中人‘冲’的精神。大灾过后的2006年12月,二中人正是用这种精神和扎实的工作,顺利通过了广东省一级学校的评估和韶关市行为规范示范校的评估。”

  你追我赶 “冲”的精神升华教师力量

  在抗洪中体现出来的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集体品格,也是林校长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凝聚起来的。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不能把教师对学生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效果上。”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让教育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二中议事日程中永恒的主题。

  针对学校青年教师居多的情况,林校长对他们寄予“挑重担、早成才”的期望;实行“压担子、鼓冲劲”的办法;建立师德、教学、科研综合素质考评制度,树先进典型,创造“自觉凝聚力量,争向先进靠拢”的氛围;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说课比赛、高考试题竞赛等活动,以竞争的氛围激励他们向前冲;并建立新老教师结对帮扶方案,做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以和谐的氛围鼓励他们冲锋在前。

  林校长特别重视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孕育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科研氛围,教学中“打团体战”已成为全校教师的共识。2005年10月,语文组课题《新课标下议论文写作训练》获韶关市立项;2006年7月,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优质学校形成机制研究》的子课题立项,并获韶关市年度教改成果二等奖,心理健康课题《普通高中学生偏差行为心理训练研究》被韶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一五”规划第二批课题立项,并着手开展研究。2009年11月申报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总课题《超越性课程理论与实践探讨》子课题《以“讲学稿”为载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理论与实践探讨》批准立项并展开研究和实践。近年来,仅林校长一人发表和获奖的论文就有18篇。老师们你追我赶撰写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曾仲华老师的论文获首届全国“孺子牛”杯教研成果一等奖;唐亮副校长、谢海雄老师的论文分获全国征文大赛一、二等奖;其它省市各级论文奖项更是数不胜数。

  师资队伍建设蒸蒸日上,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工作。全校老师拧成一股绳往前冲,以高三备考为龙头,变“一年高考为三年高考”,老师们不分你我,一起狠抓三年教育教学系统工程的建设。通过学洋思、学东庐,走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改革道路,在学习中创新,在改革中升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成为全市“加工能力”最强的学校,实现了“低起点、严要求、抓管理、育英才”的目的,高考连续七年超额完成市教育局的任务,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韶关市“高考优秀学校”。

学生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

学生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

  以研促德 创新德育引领学生成长

  学校的主体是教师,服务对象却是孩子。面对家长那一双双殷切的目光,林校长顿感肩头责任重大,他对教师们说:“我们学校的生源基础差,我们不能保证个个都上一流大学,但是最起码必须保证让他们个个都成人。”

  在强烈的教育责任心的驱使下,林校长确立了“人为本、学为上、德为先”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低起点、严要求、抓管理、育英才”的工作思路,把学生培养目标表述确定为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竞争,学会创造”, 倡导学生“四个合格”(思想道德合格、文化知识合格、体能素质合格、能力技能合格)、“四个多一份”(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谦让、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和谐),让老师们充分理解“学校德育工作必须重视过程管理”的意义,形成一系列德育管理规章制度,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并注意发挥政治等学科的德育渗透作用,让教职工全员参与德育。

  在林校长的极力倡导下,“以研促德”成为二中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科研小组,定期召开级组长、班主任工作会议,做到时间、内容、研究专题和布置工作“四落实”。学校的《校本德育课程研究》于2005年6月通过了韶关市立项,出版了高一至高三《德育》校本教材并荣获 “韶关市中小学德育创新优秀奖”。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班主任工作札记》,代表了学校德育科研的主要成果。

  在“以研促德”的热潮下,学校德育工作从文明礼貌、仪表仪容等养成教育抓起,不同的年级又有不同的侧重点。高一着重入校教育、校纪校规教育;高二着重法制教育;高三着重于今后的人生规划教育。通过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来强化教育: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到皈塘和老坪石革命老区为烈士扫墓,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召开“防校园暴力,增进同学友谊”的主题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与广北监狱、三五三驻警等单位建立 “手拉手”德育教育基地,组织师生到广北监狱倾听犯人的现身说法,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室蓝金红老师举办的心理辅导知识讲座及日常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系列具体工作,计划周密,措施到位,过程连续跟踪,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涌现出穆湘潮等一大批乐昌市优秀学生干部,朱鹏等一大批乐昌市三好学生。

  在生源差,地处经济落后的农村高中,确保学生操行评定优良率90%以上,德育合格率99%,师生违法犯罪率为零,安全事故为零,形成了良好的三风。二中的学子普遍传递给乐昌人民这样一种信息,他们传承着二中不灭的革命薪火,继承着母校深厚的文化底蕴,那种温良恭俭、勤奋好学的形象,已经深印于乐昌人的心中。

  明确定位 重塑理念打造《绿园》辉煌

  “乐昌二中将继续坚持‘树立大语文观,建设新型文学社,扶持、奖掖文学新苗,繁荣校园文学事业’的办社宗旨,让《绿园》文学社成为培养校园文学生力军的主阵地,力促粤北山区校园文学的大力发展。”这是林永彪校长在钓鱼台国宾馆颁奖典礼上的发言,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活动中,二中《绿园》从全国众多校刊角逐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最佳社刊一等奖,同时,学校张文祥、王赟、康彬、李萍四位老师也获最佳编辑奖。

林永彪校长在北京参加“首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活动”颁奖典礼

林永彪校长在北京参加“首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活动”颁奖典礼

  中小学校园文学的生存发展历来都是艰难的。学校对校园刊物的经费支出不能得到回报,加上文学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迟效工程,要得到全校师生全心认同和支持,也确属不易。而如果没有其他学科、部门的通力协作,校园文学刊物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面对种种困难,林校长给师生们重塑理念:首先给校园文学刊物一个准确的定位,把《绿园》与语文科的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定位为“校本写作教材”,并将发行工作交由年级组和班主任去完成,使全校师生逐步形成了一个明确的观念,“绿园文学社”和社刊《绿园》是乐昌二中的一项事业。正是有了这样一个统一的理念基础,学校尽管地处粤北山区,校园文学仍蓬勃发展。

  从绿园文学社创办至今,社员们在全国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习作已500余篇,参加各级作文竞赛获奖50多人次。2005年广东省第一届“南国书香节”作文竞赛,邓琴同学荣获一等奖。学校也多次荣获“摇篮奖”、“组织奖”。社刊《绿园》杂志,从建社初期的蜡纸刻印、手抄油印不定期出版,已发展到现在的彩封胶印、每年定期出版4期季刊,并已出版至总第59期,发表作品约160万字并编成三本《绿园集锦》,取得业界有目共睹的辉煌成绩。

  捧着一颗心来,用爱将整个校园包围,让他的教师团队永远激情燃烧,这就是人民的好校长林永彪。十八载教育风雨,他讲起来,好似说着别人的故事,语气平静,神情淡泊。他说:“我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对于学校所取得的成绩,我也只是作了宏观方面的工作,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是学校老师们做出来的……”

来源: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  责编:邵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