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导读
学龄期青少年易见暴力倾向60%源于家庭原因
中广教育    02月10日 15:03
    “唉,小时候是我打他,现在是他打我!”一名父亲在向心理医生抱怨自己14岁长得牛高马大的儿子小勇。他硬拉儿子来就医,倒不是因为这些天自己挨了打,而是儿子在学校总欺负同学。老师警告说,不去看心理医生,他儿子就得休学。

  学龄期青少年易见暴力

  进入寒假以来,来市儿童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的小病人比平日多了不少,一位医生每天至少接待30个以上的病人,像小勇这样有较强攻击行为的,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暴力倾向”病例,每天都能碰到。八成出现在男孩身上,以身体伤害居多,表现为欺负同学、虐待小动物,甚至打骂父母;女孩的暴力行为以语言攻击为主,嘲笑他人,或拉帮结派孤立他人等。

  市儿童医院心理医生查彩慧介绍说,来就诊的有暴力问题的孩子以学龄期的青少年(7-14岁)为主。孩子进入学龄期后,体格愈发强壮,暴力行为对其他小朋友造成的伤害也更为严重,易引起成人重视。更重要的是,有些孩子的暴力倾向会在家中隐藏多年,但同样的行为出现在学校里,则不被容忍。矛盾激发后,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孩子暴力六成源自家庭

  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出现暴力倾向?查彩慧说,根据临床观察,有60%的孩子的暴力倾向是受家庭的不良影响———家长性格暴躁,常以打骂方式解决问题,其中又多表现在父亲身上。有时候不一定是家长打骂孩子,但是家长与他人的冲突,或父母间的推搡动手,也会被孩子看在眼里,使他们从小得到暗示,以为武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助长了孩子的暴力倾向。

  现在的电视中也充满了暴力情节和场面,很少家长能够帮孩子过滤节目,孩子从小就会模仿,做些打打杀杀的动作。

  学校也有一定责任。有的孩子本来表现不错,但在学校结交了一些坏孩子,被拉入团伙,开始出现不良行为。

  运动可助宣泄不良情绪

  查彩慧介绍,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主要的问题是表达自己的情绪有障碍,心理治疗就是通过一些教育书籍、游戏等辅助手段教孩子学会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同时还要帮助孩子的父母建立更为融洽的家庭环境。

  户外运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精力特别旺盛的孩子,运动可以帮助他们合理释放过剩能量,在运动中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学会控制力度、角度等,继而学会控制情绪。另外,户外活动还可以引导孩子将精力投向外部而非自身,为孩子打开通向外部广博世界的窗口。

  在治疗中,医生也会与孩子的老师取得联系,希望老师可以每天多给孩子一点肯定,哪怕表扬他今天上课多安静了5分钟,这样孩子的优点可不断得到强化,不良行为自然逐渐弱化。

来源:羊城晚报    责编:徐小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