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大赛 当前位置:首页>书画大赛
新华同义词词典
中广网    2007-09-25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世界上最早的同义词典该数中国的《尔雅》了吧。“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这是一组同义词。但是光有词目,没有解说,只能说是同义词表,还够不上同义词典。后来的学者加上注和疏,也仍然是着重说明何以这个字有这个义,而不是说明这些字各自适用于什么场合。例如郝懿行的《尔雅义疏》说:“初者裁衣之始,哉者草木之始,基者筑墙之始,肇者开户之始,祖者人之始,胎者生之始”,只是说明何以这些字都有“始”之义,不是说明“初”只用于裁剪,“哉”只用于萌芽,等等。而同义词典的作用恰好在于说明一组同义词在使用上各有所宜,不可混淆。

 

  同义词是怎样产生的?一般说来是不同语言或方言的积累融合的结果。例如英语里很多同义词是分别源出于古英语和诺曼法语,有的是来源于希腊语和拉丁语(直接引进的和通过法语引进的),有的是近代欧洲和欧洲以外的多种语言提供的。古汉语里的同义词是怎样来的?大概是汉族的许多部族语言融合的结果,也可能有一部分来自汉族以外的民族的语言。(古人也早就看到这一点,《尔雅》郭注在“初、哉……始也”这一条下面就说过:“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扬雄的书标明“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就更不用说了。)但是中古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汉语里边的同义词的增多基本上是“自力更生”的结果,就是用意义相近的单字(很多是现代已经不能单用的)组成双音词。最简单的类型是成分相同而排列不同,例如:“展开/开展”,“负担/担负”。这样造成的同义词是少数,更多的是一个成分相同,一个成分不同,或者两个成分都不同。例如“精、细、致、密”四个字互相组合成的“精细、精致、精密、细致、细密、致密”,又跟别的单字组成“精巧、精确、精微、细巧、细微”等等。大多数同义词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但是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不一定都构成同义词,像上面列举的“精细”等十一个词,并不能包括在一组同义词之内。还可以举一个更明显的例子:“答”和“复”和“报”在古代可以算是同义词,但是近代的“答复”、“报答”、“报复”显然不构成一组同义词。

 

  “同义词”顾名思义应该是意义完全相同,但是真正的同义词是很少的。一般所说的同义词都只是意义大致相同,所以有些作者不用“同义词”而用“近义词”。从语文的角度看,严格的同义词没有什么可研究的,值得研究、需要研究的正是那些非严格的同义词,因为它们是同中有异,使用的时候也就不得不有所区别。大概说起来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两个(或不止两个)词在某些地方可以随便用,在别的地方却不能通用;另一种情形是两个词都可以用,但是效果不同。这是因为一般所说一个词的意义实际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意义,或者叫做概念意义,另一部分是附加意义。一个词的概念意义也往往不止一个,在词典里区别为几个“义项”,两个同义词之间可以有相同的义项,同时又有不相同的义项。例如“吵”和“闹”,有两个相同的义项:“喧哗”和“剧烈争论”;可是“闹”还有“发生不愉快的事”(闹病,闹灾荒,闹笑话)和“弄、搞”(闹革命,闹清楚)两个义项,是“吵”所没有的。附加意义也有几种。有含蓄意义,例如“儿童”,除了“较幼小的未成年人”这个概念意义,还含有“天真、活泼、缺少耐性”等等意义。有文体意义,或者叫做风格意义,例如“儿童”和“小孩”适用于不同的文体。有感情色彩,例如不说“小孩”而说“小家伙”,“小淘气”。有习惯用法,例如“老”和“旧”都有“过时”的意义,“老门牌”等于“旧门牌”,但是“老式婚姻”和“旧式信封”就不如“旧式婚姻”和“老式信封”更合乎习惯。这些都可以归入于附加意义。 一部同义词典要辨别一组组同义词的概念意义的异同,也要辨别它们的附加意义的差别。比较起来,也许后者更重要,因为前者比较容易掌握,后者要求更高的语文修养。志毅同志这部《简明同义词典》之不同于别的同义词典,也就在于他更注意了这一点。志毅同志在他的论文《同义词词典编纂法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1980年第5期353~362页)中提出了在多数情况下以词义而不是以词为辨析单位的主张。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这两种做法的不同可以用一个实例来表明:“肥”和“胖”。

 

  以词义为单位的辨析——在“含脂肪多”这一义项范围内,指出差别:[肥]一般只指含脂肪多。常形容猪羊牛马等动物或它们的肉(如“这块肉太肥了”)。有时形容人,常含贬义……[胖]常兼指脂肪多和肉多。常形容人,有时也形容动物……

 

  以词为单位的辨析——列举差别不限于同义的义项范围内:“胖”多用来形容人身体肉多……“肥”多用来形容牲畜脂肪多,也可以用来指衣履的宽大……此外,“肥”还有引申义,如“土质好的地称肥”,“家底雄厚也称肥”。

 

  两种做法各有长短。主要以词义为单位,兼顾以词为单位的做法是扬长避短的做法。正是由于作者采取了这种做法,主要不着眼于同外之异,而着眼于同中之异,才能用较少的篇幅容纳较多的内容,做到了简明扼要,这应该说是这部词典的一大特色。除此之外,引例多出于名家著作而不是随手摘引一般报刊,也让读者觉得更可信赖。

 

  书中有些地方过于求简,说得不够透彻。如果能在需要的地方多加一两句说明,增添一两个例句,读者将会更加得益。不知志毅同志以为然否?

 

吕叔湘
1981年 春节

 

原序(二)

 

  《简明同义词典》的问世,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志毅同志长期从事汉语同义词的研究,发表过多篇论文。这部《简明同义词词典》亦是其重要研究成果之一。词典分量不大,却能抒发己见,很有自己的特色:

 

  一是重点突出。一组同义词在词义上的差别,常表现在许多方面,如漫无抉择,务博而荒,是很难得到要领的。本词典专攻疑似之处,一般只集中地揭示同义词之间的主要差别,重点突出,用志不纷。这对初学者掌握同义词来说,是很方便的。

 

  二是简明扼要。简明必须扼要,其关键在于中肯。本词典力求说明“同”中之异,“同”外之异一般不罗列。对多义词只就其共同的应作比较的义项剖析之,洞见症结,一语破的。

 

  三是例句典型。辨析词义重在例证。简明扼要,无征不信。本词典例证大部分引自名家著作。所选例句对释义有补充说明的作用。简要精当,具有典范性。

 

  总的看来,全书体例严整,辨析中肯。这是本书的长处。但有时过于求简,有的地方难免显得薄弱一些。词目也不够丰富。这些不足之处,相信作者将来有机会时是会补订的。

 

  对于某些同义词的分析,学者可能有不同看法。这是必然之势,也是自然的事。“无鉴于水,当鉴于人”。虚心听取各方意见,会得到更好的学习机会。把这一部词典作为问学之贽,邀得更多的师友相助,使同义词研究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我想它应是志毅同志这部词典出版问世的目的。

 

孙常叙

1980年除夕于东北师范大学

 

  ○一部精确辨析现代汉语常用同义词的中等中型词典。

 

  ○精心选收现代汉语常用、易混的词3600多条,编成1300多组同义词。

 

  ○例证均选自国内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名家作品和有广泛影响力的报刊。具有经典性、权威性、典范性、思想性、稳定性、示查性和语体多样性的特点。

 

  ○辨析精当、准确、到位。既指出词性、词义和用法上的共同点,又指出词义、色彩、语法和用法上的主要差别。

 

  ○正文前有“同义词单词音序索引”,正文后有“同义词单词笔画索引”。

 

  ○特别适合中学生、中小学语文教师、初学写作者、语文爱好者使用。


 

            
来源:教辅在线    责编:张玲玲      
相关报道 更多>>
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