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天鉴》里的罗崇敏
罗崇敏:电视剧本、小说《天下一碗》的“和”
中广教育    05月20日 13:41
    我和我的一个合作伙伴写一部小说《天下一碗》,这部小说可能到80万字,先是打算写一个电视剧,后来又改编成小说了。

  当时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念头,我的父母、爱人,我们四个人一起吃过桥米线,就是我刚刚到红河州任州委书记,当时是在一个“天眼”店里吃过桥米线,我吃着吃着就停下来了,不动了,他们都吃完了,我爱人认为我是不是有什么毛病,怎么不不动了。其实我只吃了三分之一,后来我就用了二十多分钟思考,这个过桥米线就是红河州本土文化的的集中体现,我认为红河州的本土文化怎么提炼,就是在这个过桥米线上。你们吃过过桥米线没?这个过桥米线的特点是什么呢?它就是由十多种原料放在里面,但为什么放在里面涮一下就可以吃呢?说明这里面有一个字“和”,整个“天下一碗”就是体现一个和文化,多种原料放在里面,只要一涮他就和了,然后它又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到达人体以后他就有一种势能,这样一种能量就会促使人们进行社会活动,当然这是一个高度的抽象了,怎样做这个事情以什么样的具体来做,就以电视剧来做。

  何谓“天下一碗”,就是这一碗他装着历史变迁,这一碗装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这一碗装了人生的辛酸苦辣,民以食为天,这一碗里面因为一个食而酝酿了很多矛盾,很多矛盾在这一个碗里撞击,但是在撞击过程中呢就彼此产生了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最后就是追求一种以人为本的和谐境界。所以我就构思了这个电视剧,到晚上我就写了二千来字,把这个电视剧的主题概括出来。

  之后我跟国家文联的一个党组成员联系,问他说:我这个有没有意思啊?他说:非常有意思啊!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后来我就请他,我说你能不能找有名的作家我们共同来创作,因为我没有那麽多的时间,但是要写起来也是快,后来他就找了两个作家,我都不太满意,因为他不了解红河州,他不了解过桥米线,他体会不了我的主题,那算了我自己做。后来有一天我们州的文联主席,他说:书记我斗胆的跟你说,我最了解红河州,我最能体会过桥米线,我最能体会你提出的主题思想,但是我又怕达不到你的目的。后来我们连续交谈了七个晚上以后,觉得他对我的主题把握的还比较准确。我说:好嘛。然后我就开始写大纲,用了一个礼拜把大纲写了出来,大纲也就是一万五千多字,因为写剧本最主要的就是那个大纲,大纲写出来以后你装东西啊就好装了,然后他根据大纲就来放大,然后我们就开始修改。实际我们只用了四个月时间就把剧本拿出来了。

  剧本出来之后也拿去拍了,遗憾的是当时合作方违约,原来当时说的这个片子是香港的明星来演,另外导演也是大导演,后来他们把它换掉,所以一直到现在还没有播,不过听说快了,四十集。我说不要等电视剧,我们改编小说,怎麽来改,人物怎么刻画细节,场景怎么来描述,交流之后就动手来改,初稿我们是八十多万字,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他们就说很好了,我们就按文学小说创作的规律来改,他们说本来已经很好了,我说完全能改啊!你们怎么改我都同意,当然人家是很负责任了,最后对这个稿子也进行了认真的编辑。后来到七十六万字。

  名字还是叫做天下一碗,当时中央电视台的就叫我改这个名字叫天下第一碗,他们就不能理解,我说不能叫天下第一碗,天下第一碗,就还有第二碗、第三碗、第四碗,就反映不出这个和字来,我说你们要理解我的创作意图……

来源: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    责编:邵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