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课题
利用社区资源同步提高环境素养和学业成绩的研究
中广教育    11月07日 10:14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早在20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就环境教育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环境教育应使个人理解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并向他们提供在改善生活和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所必需的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环境教育必须面向社区,应使个人参与在特定环境下积极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应该鼓励创新和责任感;从环境教育的本质来看,它将在教育过程的革新中发挥强大作用。

  几十年的环境教育实践证明,以上的意见非常具有前瞻性,如今的环境教育潜力还有待于挖掘,一是社区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二是在教育过程中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还未同步,二者缺乏有机的整合。以社区为本的环境教育已经在美国、加拿大的几个城市和城郊社区中得到实践研究。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方式发生了变化,学校开始重新思考课程设置、社区地位等问题。但是我们发现在环境教育中使用的行动研究法和社区问题解决的方法,遇到了一种强大压力,许多学校使用标准化的测量方法和评价方法,没有凸显出环境教育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关系。

  目前美国正在进行有关环境素养与学业成绩的研究。1998年,由来自美国12个州的代表组成的州教育与环境圆桌会议,发表题为《缩小成绩的鸿沟:以环境为学习的整合背景》的报告,首次提出了“以环境为学习的整合背景” ——EIC模式这一概念,其核心观点是,学生环境素养的发展和学业成绩的提高是同步实现的。EIC模式是以学校周围及社区的环境为教育资源,教师和管理者运用经实践检验的最好的教学策略来指导学生,使他们在其中建构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环境素养与学业成绩同步提高。该模式与早期环境教育中的自然学习、实地探究等思想一脉相承,所不同的是,EIC模式并不仅仅关注环境教育的内容,而是更加强调环境教育的价值与功效。这不仅为我国学校环境教育的深人实施展现了光明的前景,也为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提供了有效思路。

  我国的环境教育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果,学生的环境意识日益增强,良好习惯不断形成,正在向可持续发展教育方向迈进。但是根据《北京青少年环境素养教育与国外比较研究》课题组对大中小学生进行的环境教育效果问卷调查表明,北京市学校环境教育存在一些问题:环境教育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环境教育教学体系不健全;缺乏环境教育的系统培训;环境教育还缺乏配套系统教材;学校环境教育资金不足;环境教育的管理和师资兼职为主,开展环境教育的精力和时间没有保证;教育课外活动学生参与不够广泛;对环境教育的效果缺乏系统评价。这个课题组借鉴国外环境素养理论,结合北京市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环境素养的新概念———环境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环

  境素质体系,具有环境素养的人应该具备5个方面的素质,即:环境情感、环境认知、环境伦理观、环境技能、环境行为。由此可见在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环境教育面临巨大挑战,是继续徘徊在核心课程的边缘,还是努力成为整合各学科的调节器从而融人教育的主流?如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实施环境教育,在提高学生环境素养的同时提高学业成绩,这已经成为校本研究的必然。

  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理论上体现出建构主义和情境论的学习观,学习方式上不断创新,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研究,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部分地区改革了学校封闭式教育状况,开辟了实践体验的广阔天地。学校与家庭社区形成的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研究拓宽了环境教育与课程改革研究的思路。挖掘社区环境教育潜在的教育价值成为新的关注点、研究点。但是多数城郊地区的学校,依托社区环境多进行的是单一的环境教育,缺乏与课程的整合,活动中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得不到拓展训练,不能更好地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环境教育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业成绩等学科课程要素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分,即使在环境教育中运用了探究方式,在学科教学中还是缺少资源整合的意识,学习方式、学业评价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随着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郊社区中的学校也日益增多,社区环境教育与课程改革需要有机整合构建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实现环境素养与学业成绩同步提高的目标。

  根据以上研究现状,我们总结出一些城郊社区中的学校,需要通过深入研究环境教育来解决的问题有:

  (1)学校教育中,以环境教育为特色的办学理念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融合不够,社区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体现在学校的环境教育与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整合不够,没有依托社区环境来进行整体学习,没能充分地把当地的自然和社区环境作为教学、学习及服务的背景。

  (2)学生在社区的体验学习、探究学习不够,在探究学习的领域、方式、成效等方面需要拓展思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从多个学科改变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开放性不够,缺少对教师、家长、社区成员和学生四维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索。

  (3)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单一,考试成绩仍旧是评价学生的最重要的依据。

  2.选题的目的、意义

  通过校本的研究与实验,使学校的环境教育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促进学校的发展。结合学校特点,整合社区和学校的学习资源,把当地的自然和社区环境作为教学、学习及服务的背景,挖掘环境教育的价值和功效。在提高学生环境素养的过程中改变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人格的发展。同时改变单一的评价标准,探究多元化的学业评价标准,促进全体学生学生全面发展。

  3.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切入点、主要问题、重要观点等)

  研究的切入点:以学科课程研究为切入点,利用社区资源,落实环境教育,将多个学科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与社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际环境整合,改变学习方式,同步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和学业成绩。

  研究的主要问题:

  (1)研究环境教育与学科课程在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结合点,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

  利用社区资源,教师与社区成员通力合作,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社区问题和学科知识的生长点,使得学习生活化。

  (2)研究同步提高环境素养与学业成绩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研究与实验,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接受学习为探究型学习,构建自主型学习模式、协作型学习模式、研究型学习模式。在社区、家庭、学校这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条件选择学习课程、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进度及考核方式。

  (3)研究学生、教师、家长和社区四维合作的教育模式和积极的评价体系。

  4.研究方法、手段、途径等

  研究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总结法、理论探究法等。

  研究手段和途径:

  在原来环境教育的基础上,确立实验年级、教师、重点学科,与社区建立合作机制。从课堂教学和主题实践活动两条途径开始研究。创造性使用教材,挖掘环境教育渗透点的,整合学科课程,在原有的探究学习基础上,延伸探究的课程、内容、时间、空间。利用社区环境加强体验式学习,可以调查采访、测量、体验,促进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提高,使学生除了获得学科知识和基本生活技能以外,还获得丰富而全面地理解真实世界、创新的思维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了解社会多元性等追加的教育效果。结合社区特点编制校本教材,在开发与使用校本教材过程中,开展主题式教育活动研究,提高学生的环境素质和学习效能。

  5.已有相关成果

  学校出版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活动》

  教师的优秀教案、案例、论文集锦《远航》

  学生在社区实践中的小课题研究成果丰富,论文获奖数量多,其中《小狗垃圾袋》的设计方案获得全国优秀方案奖。

  6.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

  《基于环境学习的基础教育质量观》祝怀新

  《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国际实施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关文信

  《探究学习》靳玉乐

  《素质教育评价的实践探索》苏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梁威

  《在问题解决中构建数学》国际视野中的研究性学习丛书

  《在探究中体验科学》国际视野中的研究性学习丛书

  《在社会中成长》国际视野中的研究性学习丛书

  《义务教育新课程计划的实施与评价》李观政

  7.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职务、专业、年龄)

  课题组负责人多次参与并组织全国、市、区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科研管理能力强,教育教学理念新,曾经多次获得市区级科研先进、管理先进称号。主要成员多是市、区、校级学科教学骨干教师、科研骨干、课改先进、优秀班主任、社区先进和好家长。教师职务均是小教高级和中教高级,学历均为本科,所学专业多样化,年龄均在38岁左右,研究力量雄厚,创新能力强。

  8.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障

  我校在十五期间圆满完成国家级课题两个,市级课题三个,区级课题三个,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科研氛围。并且在环境教育研究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十五期间学校环境教育从实践到理论已经有良好的基础。2003年学校成为全国绿色学校。2005年被评为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先进集体。“整体构建环境教育一体化模式” 的课题研究,从学校校园环境、人际环境、课堂教学、社区实践等方面对环境教育途径做了深入的探索。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和谐,在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课程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编制了校本教材《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活动》,为进一步研究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和学业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现代化设备良好,实验教师年轻精力旺盛,敬业精神、专业能力均可达到要求。社区资源丰富,绿化美化及建筑符合国家标准,文化娱乐场所等服务设施健全,正在创建和谐社区,为课题的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来源: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    责编:徐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