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名师风采
广西师范大学 阙真
中广网    2007-12-26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阙真,女,1955年7月生。1982年8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留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教研室任教学工作至今。1983年至1984年在杭州大学文学院进修元明清文学,1985年至1987 年,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了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的所有硕士课程,1991年及1994年,多次在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师从元代文学著名学者李修生先生学习元代文化与文学、元代历史与文化史。现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讲授课程有:明清文学史、中国古典戏曲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大学语文、视听汉语等。主要研究方向:古典戏曲、元明清文学等。

  讲授课程:

  元明清文学史、中国古典戏曲研究、《西厢记》研究、明清文学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欣赏

  《论关汉卿杂剧的两个贡献》全文: 

  【原文出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原刊地名】桂林

  【原刊期号】199404

  【原刊页号】22-28

  【分 类 号】J2

  【分 类 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作 者】阙真

  【复印期号】199503

  【标 题】论关汉卿杂剧的两个贡献

  【正 文】

  摘要 关汉卿杂剧是元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此外,它还有两个重要贡献:一是它能站在人生意识的高度,揭示刚毅坚强、不屈不挠是人生旅途中必要之精神,鼓励人们在抗争中不断改变自己的命运,强调人定胜天、变革现实的意识;二是它颂扬人类的美好情感和崇高美德。关汉卿的杂剧是响亮的号角,激励着人们奋斗前进。

  关键词 关汉卿;杂剧;贡献;变革现实;崇高美德;号角

  关汉卿是我国一位卓越的戏曲作家。他以毕生的精力,创作了60多种杂剧,就现存的18种(其中《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尉迟恭单鞭夺槊》、《山神庙裴度还带》、《刘夫人庆赏五侯宴》为存疑作品)来看,其思想内涵之深刻,表现手法之精湛,可以说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赢得了广大观众与读者的喜爱。关于关汉卿杂剧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硕果累累。本文亦想就关汉卿杂剧(存疑作品除外)谈几点认识。

  一

  研究者大多认为,关汉卿杂剧是元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揭露了封建特权阶级的横行霸道、凶暴腐败”(1),反映了被压迫人民的命运及遭遇,“描写了被欺压人民的反抗”(2),全面、形象地再现了元代社会的真实,“对元代社会作了深刻的剖析、批判与揭露”(3)。确确实实,关汉卿杂剧在反抗封建权势和封建道统,张扬人民意志和民主精神方面,是具有典范意义的。不过,这并非关汉卿杂剧的全部,从另一个角度探索,关汉卿杂剧还具有更深层的意蕴。换句话说,关汉卿杂剧的更重要的一个贡献,是在表现上述主题的同时,能站在人生意识的高度,揭示刚毅坚强、不屈不挠是人生旅途中必要之精神。鼓励人们在抗争中不断改变自己的命运,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极力强调人定胜天、变革现实的意识。

  首先,从关汉卿杂剧的情节结构来看。

  翻开关汉卿的杂剧,我们便可看到忠臣义士、官绅士民、书生妓女、才子佳人……等人物形象,形形色色,呼之欲出。然而,不难发现,剧中的主人公,大都是一名抗争者,他们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且经过不屈不挠的努力,最后马到功成,以胜利告终。比如《窦娥冤》中负屈衔冤的窦娥,为平反昭雪,她不断地与市井无赖张驴儿斗,与昏庸官吏桃杌太守斗,与天地鬼神斗,被斩首后,其阴魂还要申诉冤屈,最终达到“万剐了乔才”,把“屈死的於伏罪名儿改”的目的。《救风尘》中侠肝义胆的赵盼儿,一心要救姐妹宋引章出火坑,以风月手段与恶少周舍斗争周旋,来来回回四个回合,终于使周舍落得个“尖担两头脱”,鸡飞蛋又打,结果她是大获全胜而归。此外,其余各篇的主人公,或是幸福生活和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者,如杜蕊娘(《金线池》)、王瑞兰(《拜月亭》)、谢天香(《谢天香》中的妓女谢天香,虽没有惊天动地的语言,也没有英勇壮烈的拼搏,有时甚至显出一些自卑情结。但是,她追求的唯一的人生目标从来未曾动摇:“怎生勾除籍不做娼,弃贱得为良”,“做个自在人”),或是抵御外侮,为国效节的忠臣义士,如关羽(《单刀会》),或是惩恶扬善与恶势力作坚决斗争的勇敢之辈,如谭记儿(《望江亭》)、玉母(《蝴蝶梦》)……还有千方百计改变自己卑贱地位的弱女子──燕燕(《调风月》)等等,他们最后都不同程度地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甚至被认为是“突出地宣扬了封建孝道和‘学而优则仕’的反动思想”(4)的《陈母教子》,也十分强调了剧中主人公陈母严厉教子,一丝不苟,坚韧不拔,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所有的儿子皆如愿中了状元。

  从关汉卿杂剧的这种构架特征来看,并非是无意识的。德国剧作家弗莱塔克说过:“戏剧的任何一个巨大的效果,其最终原因并不在于观众消极接受印象的需要,而是在于观众心里不断要求创造制作的强烈愿望。戏剧诗人迫使观众进行再创造。人物、痛苦和命运的整个世界,观众必须在自己心里复活;一方面观众情绪高度紧张地接受印象,同时另一方面又在进行着最强烈、最迅速的创造性活动。”(5)而要达到这样强烈的剧场效果,使观众感到剧情真实,并与他们的生活相粘接是很重要的。从关汉卿杂剧的情节题材来看,含有很多偶然性。比如《窦娥冤》中,窦娥是非常不幸的,虽说封建社会中,被压迫者惨遭不幸是共同的,但是,窦娥7岁做童养媳,19岁丧夫、又遭张驴儿逼婚这些经历,又是有着个别性的。而关羽单刀去赴会,更是常人难遇的事。所以,如果说关汉卿提供的这些题材,仅仅是让观众、读者客观地去看一个负屈衔冤的女子的昭雪过程,或者欣赏关大王的大勇大智的行为,这是十分不够的。我们知道,任何题材的作品,它的艺术价值在于是否有人生的依托。从关汉卿杂剧的构架来看,无论是写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喜剧,还是叙窦娥冤情感天动地的悲剧;无论是关大王单刀赴会这类历史题材,还是诈妮子调风月这些金元现实题材;无论是表现英雄豪气,还是叙说儿女柔情,其目的可以说不仅仅在把作品中的人和事纳入人生的轨道,呈现于观众和读者面前,而更着意在偶然中,揭示其必然性,着意从个别的人和事之中超越出来,在总体上品尝人生况味:人生道路荆棘丛生,困难重重,只要不折不挠,奋力追求,就有达到光辉终点的希望。其中强调人在不同的生活道路上必须具备一种向上的力量和精神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从总是以胜利为结局这个模式来看,在正义这个前提下,有了这种精神,弱可以羸强,少能够胜多(在关汉卿杂剧中,邪恶势力的代表,无论玩弄什么手段,毫无例外的都以失败告终)。诚然,这种具有亮色的结局,或者是大团圆结局,与我国古代戏剧情感圆转模式等传统、规律有关。但是,这种结局安排,对于有意宣扬刚毅顽强、不屈不挠精神的关汉卿杂剧来说,不能不承认它有一种展示前程、鼓励奋斗的独特意味。

  其次,从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来看。

来源:-中国广播网 教育频道    责编:张玲玲      
相关报道 更多>>
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