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朋友圈里晒自己的“书” 让别人说去吧

2017-05-30 14:53:00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学期,和班上学生们一起座谈,她们都说平时作业挺多的,课余时间都用来处理作业了。我有些不解,就反问:“你们的朋友圈、QQ状态,平时不都是晒美食、旅游、电影、男女朋友居多吗?有多少是在晒读书和学习的啊?”结果,她们回答:“晒学习,会给人一种‘装’的感觉。”

  无独有偶,“青年之声”5月12日一篇文章《在朋友圈晒书就是“装”吗》也提到了这个现象。我特意把这篇文章转发到自己所教的班级群里,想听听学生们的看法。一个学生回复:“当我们看完一本好书的时候,内心会有一种满足感、自豪感,而分享朋友圈,可能真的只是分享喜悦的心情。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对于不能理解的人我希望他们能做到的是视而不见,而不是在别人喜悦的时候给人当头一击。”还有一个学生说:“有些时候,一些评论真心很伤心情,就像大夏天,有一杯冰镇柠檬汽水,然后一喝,发现柠檬馊了的感觉……”

  这学期,我在大一班级的课堂上安排了演讲环节。一个学生在演讲中说,他高中时学的是文科,如今大学选的是工科专业,他在业余时间仍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但是他发现,不少工科专业的学生只是喜欢动脑筋思考,并不喜欢阅读,他呼吁更多的工科生能够阅读一些课外书籍。

  在我看来,学生们大致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既不爱读书也不爱学习;第二类只读教科书,只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第三类偶尔翻翻闲书;第四类则是养成习惯、主动增加课外阅读量的。第四类总归是少数,如果再在朋友圈里分享读书心得,更容易被称为“异类”。

  说实话,在我的朋友圈、QQ里,热爱读书、分享读书心情,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学生屈指可数。几年前,有个学生主动加我QQ,跟我讨论当天在课堂上提到的一本书,这让我喜出望外,毕竟能在学生中找到“知音”也太少了,她说,她上大学就是想来读书的,后来,她又选择了考研,而之所以考研也还是想继续读书、多泡图书馆。我注意到,在我今年教的大一学生中,有个男生也特别爱读书,经常一个人泡图书馆,他每天都会发布读书的状态,包括读书笔记、对时事的思考、还有自己写的散文。当然,还有些学生爱读书,或是写东西,并不一定发布出来。之前就有个女生跟我说,她特别喜欢古诗词,自己也会写一些,但从没敢在朋友圈公布出来。

  平心而论,在社交网络上晒“书”,记录自己的读书心情,担心被别人说“装”,曾几何时,这种想法我也有过。但是,由于职业、个人爱好的原因,这些年,我的朋友圈里晒的大多也还是以“书”居多。有一次,一位同样爱好读书的朋友晒了几本书,我在他的状态下留言:在朋友圈晒书的我们,绝对算得上是“异类”了啊!他回答道:“呵呵,只要不是异形就好!”也许,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就真的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了。

  读书是一种习惯的养成,也是一种专注能力的培养。中学时代,有应试压力的逼迫,大多数人不得不功利地读书,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主能力。等到上了大学,必然开始出现分化,没有养成习惯、没有自控力的人,很难指望他去坚持做一些非功利的阅读。读书的好处说得再多,在不读书的人那里,能够引起的共鸣也很少。

  此外,读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个世界上,个人选择本就是多元、多样的,同样的业余时间,你可以选择去钓鱼、打牌、打游戏、唱歌、聚会……自然有人会选择读书,当然,读书并不一定是孤独的。放在朋友圈这个熟人的小天地,读书很少能找到“同道者”,一个人当然会略显孤单。可是,放眼整个世界,爱好读书的人却是一大群、一大类,只因为没找到真正的“群”、觅到知音,所以才被别人说作“装”。

  其实,朋友圈里晒什么的都有,晒娃、晒宠物、晒自己……为什么偏偏不可以晒书?晒书何以就成了“装”?我想,真正爱读书的人,表现出真实的自己,何必非得取悦他人?因为你发了一条读书的状态,就嘲笑你“装”的人,或许并非真正了解你,又或是少了一点尊重他人的礼节。当然,读书的人自己也要多一些自信和定力,又何必如此敏感,轻易被他人的随口评价牵着鼻子走?(胡波 作者系大学教师)

编辑: 果君
关键词: 朋友圈;异类;书;知音;工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