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我是徐小璐。说起一位历史人物成吉思汗,说起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我们立刻会想起一个区域,它就是内蒙古自治区。我们知道内蒙古自治区有四十九个民族,建国六十年来整体教育发展状况如何呢?今天我们演播室现场请来了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厅长李东升先生,欢迎您的到来。

  

  主持人:能否跟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区教育发展历程?

  李东升:新中国成立以前,自治区教育事业十分落后,文盲、半文盲率高达90%以上。1947年,全区只有小学3769所(包括教学点),在校生21.43万人;普通中学21所,在校生4300人;中等技术学校3所,在校生455人;中等师范学校5所,在校生1223人;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仅有7319人。当时,全区没有一所高等学校,民族教育也极其落后,只有民族小学377所,在校生仅为2.26万人;民族中学4所,在校生仅为524人。新中国成立以后,自治区教育事业从小到大,蓬勃发展。从1956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自治区教育事业与国家同步,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办学热潮和调整压缩的过程,到“文革”期间遭受重创。改革开放以来,在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的不懈奋斗,自治区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主持人:我们知道之前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有些偏低,现在基础教育实现了历史的跨越具体内容是什么样的?

  李东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以义务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按照“加强小学、稳定初中、压缩高中、重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原则,集中调整了基础教育的内部结构;二是以1984年自治区政府出台《普及初等教育实施方案》为标志,从改善农村牧区办学条件入手普及初等教育。到1990年,农村基本实现“一无两有”(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牧区基本实现“两主一公”(即以寄宿制为主、助学金为主的公办学校),全区基本完成了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务;三是从1993年开始实施“两基”工程,到2000年底,71个旗县(市、区)通过自治区“两基”达标验收,“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65.68%;四是以2004年自治区制定实施《“两基”攻坚规划》为标志,“两基”工程进入攻坚阶段,到2006年底全区101个旗县(市、区)全部实现“两基”达标,2007年7月顺利通过“两基”国检,成为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两基”目标的省区之一。“两基”达标的历史性成就,标志着我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办学水平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截至2008年,全区有小学3605所,小学教学点845个,在校生155.27万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73%,小学毕业生可以全部升入初中;初中990所,在校生87.54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8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7.37%;普通高中324所,在校生54.11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20%(不含技工学校)。

  主持人:目前全国的职业教育都在大跨步的前进,内蒙古自治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如何呢?

  李东升:职业教育得到一定发展,初步形成了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从1980开始,自治区集中进行中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控制和压缩普通高中数量,改建和新建职业技术高中,同时在一部分普通高中增设职业技术班,到1985年初步形成了专业门类较为齐全、结构布局相对合理的体系。“七五”期间,坚持“调整、改革,适应需要稳步发展”的方针,把办学方向转移到了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初、中级实用人才的轨道上来,发展较快。“八五”期间,对技工学校进行了整顿提高,同时大力加强重点职业学校建设。“九五”期间,受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和高校扩招等因素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萎缩,中等职业教育整体上呈下滑趋势。“十五”期间,自治区开展了中等专业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工作,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职业教育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十一五”以来,适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启动了“三百工程”和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各项改革,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逐步提高。截至2008年,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总数为334所,在校生达29.5万人,逐步接近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

  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我区设置了第一所高等职业院校。10年来,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成为我区高等教育的重要增长点。截至2008年,全区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达到27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二;在校生人数达到15.8万人,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的49.9%。

  主持人:建国前内蒙古没有高等教育,现在高等教育发展如何呢?

  李东升: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阶段,办学层次和水平逐步提高。自治区普通高等教育从无到有,经历了初创、大起大落和恢复发展阶段。1952年成立了内蒙古师范学院和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1956年成立了内蒙古医学院,1957年内蒙古大学成立并开始招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自治区高等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1999年,按照国家要求,高校开始扩招,同时自治区着手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此后10年来,自治区高等教育事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的原则,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截至2008年,全区有普通高校39所(办学实体42个)、成人高校3所,全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达到31.67万人,在学研究生达到15209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研究生10701人),成人高等教育在籍生6.93万人;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培育学科和自治区重点学科、重点培育学科分别达到3个、4个、87个和34个,博士单位、硕士单位和博士点、硕士点分别达到4个、9个、52个和352个。全区先后有8所本科高校和15所高职高专院校分别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有2所高校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建国以来,全区高校累计培养普通本专科生和研究生53.85万人,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据不完全统计,“十五”以来,全区高校共承担科技项目700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973”、“863”等重大科技项目6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94项,获得专利授权110余项,成为了自治区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持人: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我区就有四十九个民族,在民族教育方面我们采取了那些措施呢?

  李东升: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教育得到优先重点发展。1981年,自治区五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自治区教育工作的决议》,明确提出了“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的方针。1984年,全国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确立了“两主一公”的办学模式。多年年,自治区始终坚持“优先重点”的发展方针和“两主一公”的办学模式,在办学条件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以及各类工程实施过程中向民族教育倾斜,全区各级各类民族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截至2008年,全区各级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幼儿园及学前班达到22.38%,小学达到23.59%,普通初中达到24.33%,普通高中达到26.97%,普通高校本专科生达到30.98%,研究生达到35.73%。民族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主持人:那我们的民办教育发展如何?

  李东升: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民办教育逐步发展壮大。截至2008年,全区民办学校占全区学校总数的比例,学前教育为64.2%,高中阶段教育为18.27%,高等教育为13.51%;民办学校在校生占全区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学前教育为32.15%,高中阶段教育为6.17%,高等教育为3.39%,成为了自治区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主持人:我们知道教师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同时也决定着整体教育的质量,我们在打造教师团队方面都具体做了那些工作呢?

  李东升:1978年,自治区转发了《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工作的意见》。1980年,自治区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提高方案》,逐步开展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和学历后继续教育。同时,不断加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推行教师资格认定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稳步提高教师待遇。截至2008年,全区专任教师总数为26.63万人,其中,小学有专任教师11.52万人,学历合格率为99.46%,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78.15%;普通初中有专任教师6.42万人,学历合格率为98.15%,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60.78%;普通高中有专任教师3.06万人,学历合格率为89.92%,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为1.85%;职业高中有专任教师7951人,学历合格率为76.34%,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为0.86%;普通高校有专任教师2.09万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为41.42%。

  主持人:教育公平一直是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我区教育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实施了那些措施呢?

  李东升:党的十六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把教育公平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基石,着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利。按照国家提出的“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统筹安排进城务工就业农牧民子女入学,保障了这部分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助学体系建设方面,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区从2002年开始实施“扶困助学工程”,2004年开始实施“两免一补”政策,2006年开始实施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目前我区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也纳入到了“两免”范围;在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农村牧区学生和城市困难学生,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每学年都能享受到1500元的补助;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通过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及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绿色通道、勤工助学等形式,惠及大学生比例逐年提高;民族语言授课的学生更是享受到了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阶段不同标准的助学补助。完备的助学体系,确保了每一个孩子不因贫困而失学,在“有学上”的基础上有效解决了“上得起学”的又一历史难题。与此同时,正视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加强对普通高考等各类教育招生考试考务工作和考风考纪的管理和监督;深入实施普通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在全国率先成功实行了网上实时填报志愿,确保了招生考试公平、公正、公开进行;重拳出击,治理教育乱收费等行业不正之风,严格规范教育收费,始终保持治理教育乱收费高压态势,人民群众对教育行业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回顾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教育事业走过的光辉历程,值得我们总结的经验:一是要始终坚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这是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二是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三是要始终坚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立足区情办教育,这是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四是要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五是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这是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不竭动力。六是要始终坚持和发扬全区教育工作者忠诚、奉献、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是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主持人:面临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教育厅对毕业生做了那些引导呢?

  李东升: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就业创业教育,鼓励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好国家即将实施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落实好今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在牧区推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继续落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巩固高考招生“阳光工程”成果,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综合处置高考移民,确保高校招生录取公平公正。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坚决制止乱收费。

  主持人:能否总结一下建国六十年来内蒙过自治区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最后再请您描绘一下未来几年的发展蓝图?

  李东升:经过建国6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区教育事业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机遇上看,一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党的十七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出发,将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六大任务之首,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三是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非常关注,教育需求不断增长,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四是教育事业经过60年的发展,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从挑战上看,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促进教育公平需要进一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体制有待继续完善。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全区教育系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区情,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积极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扎扎实实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以加大经费投入为重点,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规划优先、投入优先、资源配置优先,积极推动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进一步强化教育督导职能,以教育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保障教育投入和改善办学条件为重点,实施对旗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和对盟市政府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督导评估工作。

  二、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扎实推进中小学校素质教育。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区普通高中将全面实施新课程。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着力改变普通高中过早文理分科造成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的现状,鼓励学生在保证必修课程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有选修其它课程的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开展高考改革,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从2009年起,着力指导1—2个盟市,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素质教育显著推进的有关工作方面先行一步,成为推动全区素质教育的示范。逐步建立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的长效机制,对盟市、旗县、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管和督促。

  三、以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为抓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8年,自治区教育厅会同自治区发改委、建设厅共同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试行)》。2009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标准化中小学建设。”我们要结合“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做好标准化工程的建设规划,从今年起启动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区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相关项目经费,尽快解决20万校外寄宿生问题,优先安排企业移交地方学校、民族学校和薄弱学校建设。通过加强学校管理,依法规范中小学校的招生行为和教育教学行为,努力实现生源的大体均衡,保证中小学校开齐、开足规定课程,同时进一步加大对违规收费补课的查处力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学校把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中。

  四、以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抓好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的布局结构调整优化工作。在自治区层面,着力面向一、二、三产业特别是自治区六大支柱产业,本着扶优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专业建设基础相对好的学校重点建设;在盟市层面,着力推动盟市组建职教集团,在盟市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分互认;在学校层面,着力引导学校按照“一校一品”的建设原则,确定一个或几个主打专业集中进行建设。在此基础上,以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为抓手,大力加强学校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和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坚持就业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操作水平为出发点,灵活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东、中部地区联合办学的力度,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重的原则,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就业培训和成人继续教育、转岗培训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提高主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五、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继续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相协调的原则,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适度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牢固树立质量核心理念,科学布局,优化结构,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统筹教学科研工作,着力增强创新能力。扎实推进质量工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做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扎实推进学科建设,动态评价建设好现有的自治区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学科布局,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根据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聚集创新人才团队,积极建设创新研发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努力争取纵向、横向重大项目,鼓励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特别是对关系到国家、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的课题,要集中优势资源,联合开展攻关。

  六、坚持“优先重点”的发展方针,不断提高民族教育质量。进一步加强民族学校的基础条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加强蒙古语教材建设及教学课件的开发,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蒙古语授课学前教育,加强蒙古语授课高中阶段教育,争取五年内实现学前一年教育普及率95%以上、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50%以上的目标,争取2010年前普及蒙古语授课高中阶段教育。注重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蒙汉兼通人才,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七、坚持鼓励支持和规范管理并重,逐步实现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依法落实扶持政策,从组织管理、教师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招生计划、项目安排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为民办教育提供宽松的发展空间和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切实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管理,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的招生、收费和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民办教育的办学质量。

  八、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重点,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基础教育阶段,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进一步理顺中小学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的管理体制,启动新一轮中小学校教职工岗位设置工作,组织开展国家“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继续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牧区教育工作。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以专业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为重点,继续组织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突出抓好培训质量和效益。在高等教育阶段,继续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111工程”,以此带动和促进高等学校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