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经济开发区第一中校长姚志强(左)主持人徐小璐(右)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的现场直播节目,我是主持人徐小璐。在美丽的大连有这样一所学校,这所学校跟大连经济开发区共同成长,“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化”,她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受到当地的家长和学生的关注,这所学校就是大连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今天演播室很荣幸地请来了这所学校的校长姚志强先生,欢迎您!

  姚校长:各位朋友大家好,很荣幸跟大家交流教育问题,谢谢大家。

  大连开发区一中校园环境美丽

  主持人:很多去过学校的朋友一迈入大连经济开发区一中,迎面清新之气,学校充满活力。2001年的时候学校重新盖了新的校舍。现在就请姚校长先来介绍一下学校。

  姚校长:我们学校建在大连最美丽的大黑山脚下,建于85年,跟大连开发区是一起建的。开发区84年成立。学校85年建立,当时学校只是一个初中部,88年成立高中部,94年高中初中分离,正式成为独立的高中。现在有三个年级24个班。

  这个学校之所以说清新、充满活力,主要是因为校园很美。现在这个季节春暖花开,学校处在花的海洋中,6月份樱桃花又会环抱着学校……

  学校就是要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主持人:大连经济开发区一中的校训有三个关键词:他人、责任、成就。

  姚校长:简单说,就是心中要有他人,肩上要有责任,手中要有成就。

  具体说,我们强调“他人”,实际上就是强调合作、团队合作;

  “责任”,希望从孩子开始,培养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现行的教育在这一方面有点缺失;

  “成就”,这里要强调的是,不是说取得多少成绩,更多的是强调贡献。只要是能够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那么你一定是个合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最终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多元的发展

  主持人: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教育至上,多元发展。

  姚校长:这基于教育至上,民主和谐的工作指导方针和继承创新、科学发展的工作策略。校训是在这个基础上升华而来的。

  “教育至上”实际上强调的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师,尊重学生;

  强调“民主和谐”,家和万事兴;

  强调“继承创新”,一个学校在发展历程中总会沉淀出自己品味的向上的东西,每个来到这个学校的人都会继承他;在继承的同时必须要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在如何“发展”上,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我们有这么几个定义:一个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个是学生的多元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促进学生多元的发展。

  所以我们凝练成我们的校训,教育至上,多元发展!

  学校特色发展要有内涵,要有文化

  主持人:姚校长原来在高校里做教授,潜心研究基础教育工作。现在大家都在讲学校的特色发展,高校里谈的更多一点。在基础教育阶段,特色化发展是如何体现在学校当中去的?大连经济开发区一中已经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那么学校特色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姚校长:一个学校的特色发展首先要关注这个学校的内涵,比如说他的文化。一个学校的特色一定是这个学校文化的一种体现,或者显现。作为学校来说,这种文化不是一天形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累计过程。如果要把这个学校办出特色来,那么一定要总结出学校的发展历程中你的文化是什么,通过文化来彰显你的特色。对于一个学校的特色内涵,尤其是在谈到一个特色学校的时候,我的感觉有与其他人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一定要注意,特色项目不等于这个学校的特色,也不等于特色学校。特色学校一定是通过文化展现出来的,这种文化一定要是课程的外观体现。一个学校要想办出特色,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打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体系,只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这样的学校才会有特色。

  提倡个性化教育,向香港的学校学习

  主持人:我知道您到国内外很多学校都参观考察过,对特色的理解可能更为深刻一些,尤其是您在高校里研究过很长时间。那么,您对周边中小学校特色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意见和建议?

  姚志强:我是06年到中学来,之前一直在高校工作,在辽宁师范大学从事基础教育研究工作。这些年来,我考察了国内外的一些学校之后,按照我的观点,在特色比较鲜明方面,我们国内整体不如国外,但是由于体制的一些问题,我们不太可能跟国外去学,或者学的时候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是有两个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真的想看一看的话,我觉得比较好的地方是香港和新加坡,特别是香港。香港的校长大多是从国外聘回来的,因此它是东西方文化很好地交融在一起的学校,它既把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来了,又很好地传承了东方的传统文化。

  我曾经去过香港的粉领教士书院,它是初中与高中结合的完中,它的教学理念是面孔教育“face”,它把这四个英文字母分别凝练出一句话来,它的第一个F就是“剪裁”这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它就是说,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面孔,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长处,因此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他的个性来发展,也就是说,通过“剪裁”的教育来剪出他的长处,把长处发扬光大。这个理念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曾经在07年去过香港的学校,我曾经对香港的基础教育写了一篇文章,08年发表在《基础教育课程》中,题目是《感受香港的基础教育》,香港的学校教育,不仅是在学校文化,而且老师在课程的教学中、学校的整体文化中,确实体现了他们关注人、以人为本,而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工作他们比我们走的早,更前沿一些,如果我们有机会出去交流的话,如果想去学习的话,我建议最好到香港看一看,最好是从早上上学到晚上放学,根据他们的作息时间,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生活,这样对我们的教育,甚至是教育观念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启示、这种观念的冲击是比较震撼的。如果能静下心来研究,对学校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好的启示的。

  校本课程为绿叶,支撑整体课程平台

  主持人:刚刚您谈到了我们学校的校训三个关键词“他人、责任、成就”,又谈到了特色化发展,那么我想到,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是怎么设置的,是不是也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面孔、不同的特点来设置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

  姚志强:是的,我们学校是开发区区域内最好的学校,我们初升高的学生每年只有两千三百多个孩子,前几年我们从这个里面我们选择大约500个孩子,后来选择400个,现在由于小班化教学我们每个班根据辽宁省的规定不超过45人,这样来说,对于孩子来说尽管人数比较少,但是孩子的特点是初升高进来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能相差一百分。这些不同的孩子进入到学校里之后,面对的问题就是要怎么教育他们。

  06年之前我们和其他学校一样,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来进行教育,那个时候教育的成果还是不错的。06年辽宁进入课改实验区,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推动学校的发展,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在这个契机当中,当时国家规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我们就想,如何找到这个切入点,在上好国本课程的同时上好我们的校本课程。国本课程就是国家规定的必修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就是我们自己开发的课程。根据孩子不同的特长,我们采取的方式实际上是按照加拿大多元智能的理论,孩子进入学校以后对孩子进行智能测试,根据孩子不同的智能去引导他,我们开设了不同的课程。我们一共开设了八大校本课程,我们把它们比喻成红花绿叶课程,把国本课程作为红花,把八大校本课程作为绿叶,由红花和绿叶支撑着我们学校整体的课程平台。国本课程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是每个孩子发展的基础,每个孩子都拥有不同的特长和智能,我们提供这八类课程让孩子自己选择学习。通过国本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共同学习,提高孩子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把孩子培养成社会真正有用的人。

  在这个建设过程中,我们逐步的探索着开设一些课程。开始是老师擅长什么课程,我们就开设课程。之后我们调换思路,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喜好开设不同的课程,真正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近几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课程建设方面形成了我们的特色。并把这些课程作为我们的课程群,我们学校也是首次提出课程群的概念,通过这些课程群为我们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元发展提供了基础。

  用学案引导教学,倡导各种教学模式

  主持人:我们知道,姚校长是一位学者型校长。非常喜欢探讨和研究教育问题。刚刚提到了校本课程,接下来想请您介绍一下我们在课堂改革方面做了哪些改进?

  姚志强:谈到课堂改革首先提到我们的“123工程”,实际上还是针对学生设置的。考虑到我们学校学生的特点,一,无论做什么工作,学校教学最基本的显现形式就是课堂教学。抓好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质量是学校教学的第一要务。我们学生的特点有两个层面:既有学优生,也有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二,就是关注这两个层面。三就是抓好三类不同的学生:尖子生、边缘生和特长生。

  尖子生就是都是学习智力各方面都不错的学生,要抓好这些孩子,为他们的发展谋出路。边缘生就是比如在高考中努努力能考上一本,稍微不努力就只能上二本的学生。另外一类是特长生,每个孩子个性发展都有不同的智能。但无论孩子的空间智能和数理智能如何都可能还具有其他不错的智能,我们一直注重孩子的特长发展。对这三类学生我们实行导师制,引领孩子的发展。作为辽宁省的首批示范学校,作为一所好学校,补课否认的事实就是我们的学生应该都升入大学。

  如何让学生能够接受到更优质的大学教育,我们认为所谓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符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应该是千军万马过大桥。以北大清华为例,如果桥对面的学校是北大清华,天资聪明的孩子可以一笔一划的算进北大清华,另外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竞赛或其他途径进入北大清华,我们这些为慢车道。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快车道,这些孩子我们通过挖掘他们的特长,发展他们的专业优势最终进入北大清华。因此我们认为目前的教育如果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背离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应该引导孩子在过大桥的同时,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和优势,无论孩子通过哪个途径进入大学都是好孩子。现在大学毕业以后,在社会的发展看的不是孩子的成绩,而是孩子的综合素养,而我们所倡导的千军万马过大桥的教育方式就是引导孩子提高综合素养。提高了孩子的综合素质就一定能是孩子得到更好的额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首要的就是我们必须抓好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用学案引导教学,倡导各种教学模式。例如,地理教学我们提出“图层叠加”教学模式。给一个区域地图,让孩子们填写区域的地形位置,河流、交通、气候等等,然后根据填好的地图来判断这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军事等等。开始的时候是老师引导孩子,来填写地图,一层一层叠加图层,后来再有类似的课程,孩子就可以自己叠加,自己总结相关的规律。这种举一反三的方式,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达到由学会到会学的目的。

  外语教学也是这样的,引导孩子学习21世纪报的出版小文章。通过文章来感受外语的文化,一定是这种文化的熏陶才会有质的进步。包括现在高考一般不考听力了,不知道其他省市,辽宁不考听力,除非是报考外语专业。但是不考外语听力,我们作为寄宿学校,每周一三五的晚上都安排20分钟听力。包括现在高三的学生,也有同样的听力训练。目的是要感受外语的语境,只有语境到了,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死记硬背不能达到提升的目的,这也不是培养学生的目标。一定是要形成一种文化,通过文化来促进发展。去年高考中,150分满分的英语考试,我校学生平均达到120分。  

  主持人:那还真是挺高的。

  姚志强:是!这就是我说的,一定要打造这种文化,让孩子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感兴趣,才能学到东西。如果硬逼着孩子去做一些事情,往往事倍功半,无法收到效果。只有形成一种氛围,形成一种文化,要向课堂要效益,向45分钟要效率。如果能坚持在课堂上,让孩子学会学习的话,通过刚才我提到的几种方法,也通过引导教师在每章、每单元结束之后,在教学教案上体现知识基数,形成知识的网络,让孩子有规律可摸,慢慢引导孩子学会总结。知识最终的升华一定是规律,而不是知识点!如果我们把所有的知识规律化,把方法传授给孩子的话,这才是目的。每堂课给一点的方式,孩子难以掌握。所以课堂的目标在于,授之予教育的方法。

  教师培养注重观念的转换

  主持人:看来我们的课堂改革是非常成功的,让学生学到了方法,同时也培养了更多的兴趣。培养的学生更多是实用型人才,而不是仅只会回答问题,在交流沟通中能解决实际问题。刚才说到了高校的课堂改革,与时俱进的文化,与整体的师资队伍是分不开的。我们如何让教师团队做到紧贴时代?

  姚志强:在教师培养过程中,与其他学校做得差不多,青蓝工程,名师工程,教师教学论坛,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注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这是我们倡导的科学发展的第一点,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我这些年搞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教师观念的转换。如果观念不转换,只改教材、课标、教学形式,不会达到改革的效果。而观念的改变,第一要从自己的教学反思中,不断地提升自己,要引导教师善于开展研究,开展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反思,把工作行程材料性的经验积累,不断升华自己。我们引导教师在做科研课题的时候,一直强调团队精神,强队备课组的力量、教研组的力量。

  以科研引领教学的发展

  我们学校的特色发展,也得益于中央教科所的课题,是教育部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个课题引领学校一步一步的发展,我们知道一段时间应该总结什么,下一步应该如何去发展。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一段时间总要有个回味,通过反思的方式逐步提高教师的成长。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以科研引领教学的发展,我们加大了教师的表彰力度,口头与物质表彰相结合。

  我本人享受特殊津贴,得到了一万元的奖励,我用这笔钱设立中青年教师科研奖励基金,每年拿出一千块奖励在科研教研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教师,通过论文、教学活动、学术报告等综合考察,鼓励老师从事教学研究。没有教学研究,“只知低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教育走向何方很难判断。但是我们既知道低头拉扯,又知道抬头看路,把握住更新观念,把握住教务发展方向,我们就一定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课题研究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主持人:学校对我们老师的发展还是非常重视的。姚校长刚才谈到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那么您能不能说说您在基础教育的方面的研究成果。

  姚志强:我先说一下我们已经结题的课题,一个是“沿海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个已经获得大连市十一五的优秀教育成果。我们在研的课题是“促进高中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平台建设与研究”,这个是国家的重点课题。

  在研究这个课题的过程中,我们收获是很大的。比方说,我们在强调学生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课题让我们有很多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如今很多学校都在开校本课程,那么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课程资源的问题。

  我们学校第一个要求是每个孩子都要有特长。我们之前也提到“多元智能理论”,其实我们当时也提出了一个“反木桶理论”,如果我们按照一个模式的话,的确是木桶的短板来决定水量的多少,但如果我们把木桶斜放,就变成长版决定水量多少。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析。以前有个家长就说到“姚明和刘翔,谁更好?”,我们不能拿打篮球的姚明和跨栏的刘翔相比,因为他们在体育竞技项目方面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

  第二个就是我们要有一个适合孩子特长成长的课程。但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是不同的,我们的师资和课程的安排就成了问题。比如我们的京剧课程和网球课程,我们都是没有老师的,但我们这些课程就要依靠社会资源来支持。

  例如我们的京剧课程,我们请的都是社会上的京剧老师来教学生学习,网球课程亦是如此。社会上的资源我们要充分应用,我们网球课程的孩子每周三都到网球馆去训练网球,到了周末他们也可以自发地去锻炼。

  这样学生们既锻炼了身体,又对学业也是一种帮助。去年我们学校有个打网球打得特别好的学生,武汉理工大学就录取了他。我们也不是否定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但关键是他们学习得快乐与否,这个孩子就是很快乐地进入了武汉理工大学。

  这样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学校刚开始开设京剧课程的时候,只有两个孩子去学。其中一个孩子,学完京剧之后去大连理工大学的自主招生,结果全国只有他一个人报名去考试,自然就是第一名。当年辽宁的一本线是518分,而这个学生让那个就考了518分,很快乐地进入了大连理工大学学习。然而,大连理工当年在辽宁的招生,没有低于590分的。

  也就说,现在学生的成长,不要仅仅停留在学分,既要看他的科学素养,又要看他的人文素养。像我们这一代人,很多就是除了专业知识,也就是科学素养以外,很少同时具备人文素养的。就如我们的钱学森老前辈,他科研搞得好,但同时他小提琴拉得也非常棒,这或许是他成功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

  我们如果还按照以前,只是单纯的追求科学素养的培育,而忽视人文素养的教育,是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未来发展注重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

  主持人:刚刚姚校长谈了很多,主要说的是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他也一再提醒大家,并不是只有高考这一条路可以成才。在踏上多条成才路上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将自己丰富起来。由于时间关系,最后,请姚校长介绍一下大连经济开发区一中未来几年的发展蓝图。

  姚志强:我们学校的发展目标是九个字: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首先,我们未来的发展会继续追求“高质量”。我想,这种“高质量”绝不仅仅是教学上的,而是教育上的,也就是新的人才发展观念。第二是“有特色”。我们现在的课程已经具备一定的特色,在我们当地获得了认可。最近,大连评了两所特色高中,一个是大连十五中,以美术特色著称,另外一所就是我们,同时,大连也将我们两所高中作为“辽宁省首批特色高中”推荐到辽宁省去参评。这说明,我们这些年走的路子是对的,也得到了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我们也将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特色兴校之路。第三是“国际化”。当今世界非常开放,被称为“地球村”,我们孩子的发展也不能局限于本区域的发展。我们当地有几所不错的学校,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正好在一个十字路口的四个角上,我就说,即使我们的孩子考得不错,也不要中学在西南角上,大学在东南角上,一辈子就这么大个视野,一定要走出去看看。我们知道,现在国外在人才竞争上做得非常好,采取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我们的孩子在未来发展中也必须具备这样的国际视野。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将我们作为了一个战略上的竞争对手,我们一定要做一种应对,必须要让我们的孩子具备国际视野,必须用国际的视野去处理问题、认识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想法,也是我们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当然了,我也不一定就做得很好,也希望社会同仁、家长到我们学校去参观、指导,让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主持人:刚才姚校长非常谦虚,其实从我们刚才的交流中,我们能感受到大连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她的特色化发展之路也给我们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果您还有什么问题要与姚校长交流,欢迎在节目之后登陆我们的BBS提问,姚校长都会一一作答。

  主持人:再次感谢姚校长的到来。

  姚志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