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于涵(左)接受采访 本台记者 徐建娟(右)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的现场直播节目,我是徐小璐。

  说起清华大学,我想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它是很多人儿时的梦想,也是学生时代大家最向往的一所学校。今天,我们演播室里请到了清华大学的招办主任于涵先生,欢迎您。

  于涵:谢谢小璐,各位观众大家好。

  主持人:很多学生都憧憬能去清华大学学习,感受清华的氛围。清华吸引大家得到不仅是学术方面的魅力,还有文化传承方面的内容,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清华。

  大学在“学”不在“大”

  于涵:我想清华大学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它也刚刚度过了一百岁生日,清华步入新百年时刻,我们也在凝练传承清华的文化,精神和传统。

  想要全面了解清华的话,有很多资料可以参考。我这里想借鉴一下我们清华陈吉宁校长的一句话,是对清华大学办学、治校理念的一种凝练,可以更好地介绍给大家。从我们的高中生朋友以及家长来讲,大家选择清华在于四个字“学在清华”。

  “学”不仅仅是学习,陈校长讲大学关键在于“学”字,而不是“大”。“学”可以解读为四个学,“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

  通过对学生自主性的最终,认同,包括我们学校各方面工作都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对于我们同学们来说,或许这也是清华最吸引大家的一个方面。在这一所顶级的大学里面,大家都可以得到应有的尊重,甚至是倍加呵护的关怀,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学生为本”的重要体现。

  “学者为先”,清华有一大批治学育人方面的大师,从清华最早的四大国学导师到知名海内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图灵奖获得者,像杨振宁先生,姚志奇先生等等,我们现在拥有着最多的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而且这些大师都在一线的讲台上,面对着我们本科生同学,为大家传道授业解惑。“学者为先”最重要是学者和同学们的密切关系,他们就是你身边的导师,这也是吸引大家很重要的一部分。

  当然从“学术为基”来讲,一个一流的大学一定要有一流的学术科研成果。而这些成果非常重要的是要转化到人才培养上来,在清华你能发现不仅仅是中国还有国际上各个学科最前沿的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条件。我们清华的大师会在课堂上和同学们探讨当今世界上最前沿的学术科研,他们就像闪亮的星星,非常有吸引力,引导着你在大学当中去探究、去追逐。这个对于我们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学习状态,是非常有利的。学术水平当然也代表了人才培养水平的一部分,所以要以“学术为基”。

  最后,“学风为要”,大家都说清华的学风非常好,家长都说把孩子送到清华来很放心,有很多优秀的同学来到清华,也说“这里是做学问的地方”。大家有机会的话,走进清华园,在水木清华,在大礼堂前,在图书馆,在主干道上,在自习教室,你都可以看到莘莘学子以非常宁静的心态来投入他们学习、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说这个社会中有很多浮躁的东西,只有宁静才能致远。在清华园中,你可以找到这种难得的宁静,而这也是你在一生当中非常难得的一种学习环境。所以,清华的学风也是吸引大家很重要的一部分。

  你怎么样去感受,来到清华,你就能感受到。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于涵(左)接受采访 本台记者 徐建娟(右)

  不拘一格选人才

  主持人:刚刚于主任介绍了清华大致情况之后,我想很多朋友已经开始跃跃欲试了。在很多人眼中,上清华似乎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高考。但现在也有一部分人了解到,上清华也有其它的途径,比如说自主招生和特长生等等这方面。请您谈谈除高考之外上清华的其它途径。

  于涵:清华的招生有一句话叫“不拘一格选人才”,这几年我们在国家考试制度大的框架下没有一天是停滞的,一直是在探索,如何为天才开辟空间、为通才拓宽通道,形成了一套多元化、科学化的招新选才体系。

  我们现在招收本科生有十个类型,主体上还是“高考”,因为高考无论从公平性还是科学性,都是有很大优势的。高考,它的公平和效率结合还是很好的,也是中国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选拔人才的主体途径,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现在也正在研究高考改革,高考是很好的,但走到今天,高考的形式,制度,内容,已经不太适应现阶段,特别是大学的找选人才,也不太适应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基础教育的导向。

  例如说,大家认为高考“唯分数论”等,对于高考这种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招选人才方式,是有一定欠缺的。人才一定是百花齐放的,我国每年900多万考生,仅凭高考的分数,就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存在一定的欠缺,那么我们就需要来补充他。

  同时,高考在公平性上也不能说它是一种完全的公平。例如有考生设想一年有多次高考的机会,能有多次机会的话,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平性。

  当然,高考这一场考试很明显不能代表一个孩子将来的潜质潜能,以及未来的发展。同时,它也掩盖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差异,这种差异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接受教育资源方面的差异。客观上来讲,我国在教育发展上有着极大的不均衡,差异是非常大的。任何一个学生,在差异极大的条件下、体质下、模式下,最终用一场考试来衡量他们,事实上也是一种不公平。

  从一次考试来讲高考它是公平的,但从教育长远发展来说,它又是不公平的。高考作为一种国考,它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特殊因素全部考虑进去。在教育资源方面,有些地区农村和城市就存在着很大差异。我们改革高考,包括高校自主招生,是以坚持高考体制前提,一个渐进的过程。

  我个人认为,现今的高考还没有到要大手术的地步,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还处于一个发展中的阶段,我们最大的矛盾还是供求的矛盾。为什么清华、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受到人们的热捧,是因为国内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大众、社会的需求。在这种供需的严重矛盾下,还要对接我们经济社会的模式,多元化的变革时期,作为一项国考,牵动全国人民的考试,它已经不单单是一场考试,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对于高考,要进行大的调整还为时尚早。现在高校的改革,自主招生,是在基础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上再有所提升,弥补高考在广义程度上得不足。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于涵(左)接受采访 本台记者 徐建娟(右)

  因材施招 多元人才

  我们清华大学在高考和自主招生中提出“因材施招”,就是说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都要认可。比如有些学生优势体现在学科分数很高,我们尊重你;有的则是有学科专长,在单独方面的潜质和天赋,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这也是一种优秀,我们也尊重;多才多艺的考生,体育竞技方面优秀的学生,被专家认可,我们同样尊重你;除了在知识方面,综合素质高,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学生社团领军人物,我们也尊重。包括今年,我们还招收飞行员,在这方面有志向,能满足我们基本的身体、心理、文化要求的,我们也认可,同样开辟了这方面的通道。

  中国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对于一个高中生的评价不要仅以分数为准,这种评价已经对于选拔人才来说已经是过去时了,非常落后,所以,在大学的招选人才当中一定要破除它。那些初高中的校长和老师都在看着大学是怎样选择人才的,如果大学不尊重人才的多样性,不做多元选才的话,它对基础教育的导向是不好的。

  大学选拔人才一定要考虑它对整个教育所承担的责任,它是最广大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们,乃至整个社会得脊梁,对未来的人才我们要对他们有足够的尊重,提供足够的条件,在招生方面,是我们看大学一个重要的窗口,一个重要的信号灯。所以要体现教育和选才责任的话,一定要“因材施招”。

  “新百年计划”三种类型

  主持人:刚刚您介绍了这几种形式,包括艺体特长生、科技创新、招飞等,如果我在这方面有特长,或者在国家、世界上获得过荣誉,那么我们报考清华的标准会不会降低?还有,与特长生相比,我们的自主招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需要怎样准备才会被选上?

  于涵:按特殊类型来讲,我们每个类型的招生都会有招生简章,里面会有详细的介绍。

  除了特殊类型以外,自主招生大家都很关注,自主招生的内涵各个大学也在不断丰富,自主招生的种类也在细致化,这种过程也是在我们认可因材施招的情况下做出的努力。

  比如说,清华大学今年实行的“新百年计划”,里面就分为三种类型,我们认为,自主招生要做高考的重要补充,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高考什么样的人来不了,那高考就得把什么样的人补上”,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但是不是绝对的。

  “领军计划”:领军潜质是重点

  例如“领军计划”当中,他们一定要是品学兼优的,品学兼优表现在,在各个中学中,他们的学业水平已经是很高的了,而我们看中的就不是学业水平最高的。我们还要志向远大,品和学兼优,他要具有未来成为领军人物的潜质和素质。所以在招选的过程中,我们着力要判断的是这方面东西。对于领军计划,可能我们就不考笔试了,承认你的学业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们重点考察的就是你作为全面人才的素质和领军人才的潜质。这是非常重要的。

  “拔尖计划”:兴趣前提下的专长

  还有“拔尖计划”,我们重点看的是,在全面学业水平的基础上你还要有所专长,特别是在有浓厚兴趣前提下的专长,而不是单纯为了升学,找一个方向能拿到一个升学资格或加分的专长。我们要判断你的首先是兴趣,第二是潜质。这个潜质是让“拔尖创新人才”也就是大师们来选拔“拔尖人才”的苗子,所以在招生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有学科专业的、特殊的面试,可能是问辩,可能是跟专家学者们的轻松的交流。据我们观察,这些专家在选拔人才时一定有他们的独到之处。清华从去年开始实行学科专业面试,我们跟踪了进校的这些学生,在他们所在的学生专业学中表现得非常棒。

  我们要回答“钱学森之问”“中国能不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这里面有基础教育的问题,应试教育把大家的创新性抹杀等等,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问题在大学培养当中有所延续,加上招生环节的不作为,这样连贯起来,大学好像也难培养出有创新性的人才。所以我们现在招生环节,一定要有作为。

  “拔尖计划”正是为这方面做的一个探索,也对接我们保送生制度在2014年的重大的调整变化,在保送资格方面会有一个极大的压缩,但是我们还是鼓励一些有潜质的学生,应该尽早地发现自己身上的兴趣和潜质,并且要肯投入,不要在乎自己高考的总分会因此拉下来多少,我们的招生一定要为这些天才开辟一些空间,我们要为他们打通通道,所以对接未来,“拔尖计划”也一定要发挥一定的作用。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于涵(左)接受采访 本台记者 徐建娟(右)

  “自强计划”:给孩子希望是社会良心

  还有“自强计划”。在高考中,在名校当中很难发现一些来自农村、偏远地区、甚至是县以下的学生,他们在过去的十几年当中接受的教育、得到的机会、受到的培养,已经和他们的同龄人、他们在高考中的竞争对手相差很远了,一些人考660分能进清华,但是660对于他们来说是不能完成的任务,这些孩子们考630分你就能说他们不及那些660分的孩子优秀吗?单纯看分数的评价抹杀了他过去受教育的历史,是静止地来看问题。我们从发展来看,这些孩子将来谁发展得好还不好说,甚至有一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将来会发展得更好,那么我们发展要尊重历史,要看到这种情况的发展。所以在同样的培养条件下,同样的评价方式是可以的,但是不同的培养条件,用同一种培养方式,就有失公平了。

  “自强计划”就是我们看到了这一点,面向全国592个国家贫困县,给每一个县级中学推荐的机会,你认为能够代表这个中学教学水平的,我们也希望,他最好也是德才兼备的,不仅仅要求学习好,我们还要求重“德”。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们觉得在“自强计划”当中看重孩子的就是这两句话。在逆境当中就需要这种精神。

  我们在考察当中发现了很多这样的孩子,有的是母亲重病,父亲为了养家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需要照顾,他在自己求学的过程中,无论是打零工还是用自己的学习挣奖学金,自己一分钱不花都要接济家人,跟他的同龄人比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在地震发生后,第一个给更困难的学生捐钱的也是他。在自强的发展中,他是合格的,他是人格健全的。我们想,这样的孩子在高考时能考到六百分的话,清华一定要。我们清华有能力把这样的孩子培养好,将来成为国家、民族的脊梁。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学生进入到我们的学生结构当中,使我们的生源结构更加多元化。他们成长起来之后就是参天大树,关键是给不给他们这样的条件。

  清华的“自强计划”就是面对贫困县,可能我们不能提供太多名额,但是有了这样的机会就有了希望。他们能看到希望,就能够专心地学习,这些好的学生能留下来,就会有更多好的老师留在那里教书育人,那么我们相信,这对于占中国70%以上的这些县级中学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有力的支撑。现在搞教育均衡,一些超级中学的教师到地方交换考察,这是一个好的举措,但是更多是治标,关键在于怎样让当地的优秀的教师安定下来,而不是有些一点条件就到更好的城市去。我们要给这些学生希望,这不只是清华一家,大学都应该有这样的社会良心。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清华大学有了“自强计划”之后,南京大学、中科大、西交大等一些学校很快就加入我们,跟清华一起来做自强计划。

  自主招生是高考的重要补充,但是作为大学,我们要补充的首先是人才的科学性,这个我们用因材施招来实现;第二是要补充现有高考制度下掩盖了的公平性,我们要有意识地行动起来,不要等到考试制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都到达小康社会之后再来进行,那已经为时已晚,可能已经少给了一代人希望。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于涵 接受采访

  2012招飞:“一个合格,三个一流”

  主持人:那么今年清华对全国的招生计划是什么样的?

  于涵:今年清华大学的本科招生计划是3372人,相比往年基本持平,稍微多一点,多的是招飞行员,计划招32名,进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要求高三应届的理科考生。大家看待飞行员需要一个过程,以往大家感觉飞行员是文化课成绩不太高才考虑招飞,从清华的角度,我们除了因材施招外,更重要的是清华还要承担为国家的国防事业提供人才,特别是空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军种。我们要建设一流的国防就要有一流的空军,要有一流的空军就要有一流的飞行员和一流的飞行指战员,我们就是看中这一点,所以将来我们中国的四代机、五代机飞起来不仅仅是身体素质够好、心理素质好就可以的,他的文化素质、全面素质一定也是要出类拔萃才可以的,这才可以锻造出我们未来优秀的飞行员。

  我们对飞行员的要求是“一个合格,三个一流”:政治合格;身体一流,心理一流,文化一流。所以我们清华大学今年在除了西藏、港澳台外的三十个省都可以招。在清华正常的一本线下60分之内,学生都有机会。当然,我们最后会对他有一个综合评价,会对他进行综合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身体、心理的筛选,最后基本上是按照各个省高考的分数录取,最后可能就不是一本线下60分左右了,生源好的省份可能在一本线下二、三十分左右,但基本上是比统招线要低一些的。虽然这些飞行学院分数低一些,但是我们有信心,他们一定可以顺利从清华大学毕业,并且飞上蓝天。

  去年清华就和空军开展了第一次的探索,从航空大学每年招选的800多名飞行学员中再次选拔了一些文化素质比较好的,进入清华,这是第一批飞行员班,但这次是清华首招飞行员班,实际上是第二批了。去年这批飞行员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的效果,从原来他们跟清华高考平均分数相差七、八十分,到现在只相差不到十分。这些未来的蓝天卫士表现出了极强的自强精神。通过清华给他们配置专门的教师、助教和良好的成长环境,他们的成绩、素质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只要我们有信心,成为未来的王牌飞行员指日可待。

    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

  主持人:各个省份的招生计划与往年有区别吗?

  于涵:有比较大幅度的调整,一方面是响应教育部的要求,另一方面,清华需要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我们有意识地把我们的招生计划投入到那些教育欠发达、经济欠发展、需求更旺盛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我们今年对西部地区12个省份全部增加了计划,有的常年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指标会比较少的地区,如贵州、甘肃,一次性增加了20多个招生计划,按比例来说,一次性增加了140%以上。对于中西部考生来说,今年是非常好的一次机会。

  专业级差1—5分 学生至少会有四次转专业的机会

  主持人:各专业之间有没有专业级差?

  于涵:有,专业级差是1—5分。各省每年的差别都比较大,清华确定专业级差是根据各个省内清华上线的考生的专业志愿满足率最高为优化目标,保证考生利益最大化。

  主持人:在部分人的传统思想里,认为清华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请您介绍一下咱们文理科的专业设置。

  于涵:好的。无论是大家对于清华所存在的理工科的传统观念还是对于北大的文科的传统观念,需要逐渐打破的一个过程。实际上,清华和北大都在做一个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大学的布局。特别是在52年的高校院系调整,使得各个大学都有其特色鲜明的学科。80年代后,各大学也进行了一些有力度的调整,虽然不排除现在还存在以理工科或文科为主的高校,但中国顶尖的高校都在向综合性大学转变。

  清华从80年代以来开始复建各个文科,把清华的这种人文日新的精神、文化、传统在百年的过程当中一直延续。80年代文科复建以来,这根弦续的非常顺利。清华的文科学院基本站到全校学院的一半,各文科学院走的是小而精的发展路线,抓住重点学科,抓与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关系紧密的学科方向进行布局,跨越式发展。到现在经过30年的发展,清华的文科有了迅速发展和长足的进步。包括经管学院、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美术学院等等学院各学科都保持在全国同类学院中学科的顶尖水平。欢迎广大的文科考生报考清华。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于涵(左)接受采访 本台记者 徐建娟(右)

  主持人:入学后,学生如果不满意现在的专业可以转专业吗,文、理科之间是不是也可以?

  于涵:可以转专业。对于文理科,清华三年前就打破了文理科招生。在招生时,文科生就可以选报理科专业,理科生也可以进入文科专业。相应的政策学生可以登录清华大学的本科招生网进行查询。进校后的转专业,清华大学也提供的足够的选择机会和空间,至少会有四次。首先进入清华以后一周之内,会有五个专业面向全校学生进行二次招生,学生可以进行专业跳转。但学生要慎重考虑。大一、大二的下学期也有转系的机会,每年的转系名额在各个院系都用不完。免试推荐研究生,就是在大四上学期有交叉推研的机会。另外,由于清华国际化水平的比较高,在本科阶段有30%以上学生在学期间可以到国外的一流名校进行半年的研修,交换学习的机会。这个国内是屈指可数的,有的院系专业达到50%甚至70%的水平。所以清华给大家提供的选择不仅仅是在校园内、在国内,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有兴趣享受世界上的顶级大学教育的机会。

  世界名校的进入是一件大好事

  主持人:当前,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许多世界名校到中国进行招生,学生也有了一些新的选择。有人认为这对清华产生了一定的压力,您认为这对清华造成了一种竞争吗?

  于涵:当然是一种竞争,但我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

  这些世界名校的进入可以为中国的孩子提供更多优质教育的机会。清华、北大再大,也只能满足我们很少的一部分孩子的学习机会。我热烈欢迎这些世界名校能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中国优秀的学生非常多,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出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用开放的心态看待这个事情。

  第二,由于外来优质资源的进入,对于清华、北大这些传统名校形成的竞争压力也反过来会让这些学校无论是在办学上投入还是在招生上的变革是一种正向的激励,使压力变成动力。

  我想补充一点希望,我希望主管部门能够在招生制度的改革要跟得上当前变化形式的发展,给国内、国外的学校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选拔的平台。就目前来说许多国内的名校都被束缚住了手脚,背有很重要的责任或包袱。例如说,我们需要在全国各个省全排大量的招生计划,而这个计划是刚性的,不管生源好坏必须要完成。而对于国外名校,或者是香港学校来说,它不存在这个包袱,优质的生源地可以多招,不好的生源地可以不招,也可以不按照高考分数招生。但对于内地的学校,在高考这个环节,就必须要按照高考计划、高考分数进行招录,这个不是真正的大学选才,而是按照高考把全国的高考学生批量分配给了各个高校。一个是被动的收生,一个是有选择性的掐尖选生,就是在不同的平台上完成的一项事情。所以我希望主管部门能够对制度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调整,我们大众或者媒体也应该开放式或者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

  家长要进行理智的判断 不要凭分选学校、选专业

  主持人:您对即将参加高考和未来几年要参加高考的学生家长有什么样的建议?

  于涵:家长首先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当孩子参加高考和选择专业的时候,基本已是成年人了。现在呢大部分省市也是出分之后才填报志愿,可能很多学生和家长在高考之前是很难有经历或者愿意花大量的时间为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规划未来,为选校选专业做更深入的准备,基本都是在出分之后根据分数选择大学,选择专业,以分明码标价。但教育,选大学,选专业不是做买卖,一旦进入以分明码标价这种交易之中,就失去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核心本质是为了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方向。如果就是通过高考的分数来决定一个孩子的发展方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家长在帮孩子做主时不要只盯着这个分数,要理智的进行判断,以孩子自身的发展、目标、方向、特点、特长进行综合的客观的评价,冷静的选校选专业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于涵

  选择了清华就是选择了一生的责任

  主持人:最后请您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清华大学最吸引人的地方。

  于涵:百年清华,人文日新,关键是有你有我。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参与进来,清华的精神和文化是最能够吸引人和塑造人的,如果大家有这样的机会,一定我把握住。进入清华,享受到的不仅是教育更重要的是对人生的一种改变。很多人说,选择了清华就是选择了一生的责任。而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和民族需要负责的人。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人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进入清华选择了责任就是选择了担当。欢迎大家报考清华大学。

  主持人:选择了清华就是选择了一种责任。清华的思想、文化、精神要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感受。在此感谢您的到来!

  于涵: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们下次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