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重庆教育成就

教育:让更多人沐浴知识的阳光

中广教育 2009年11月17日 13:49

从江津到大渡口打工的农民工周启祥,最近从报纸上读到一条消息:今年秋季开学,大渡口区将率先在全市向农民工子女开放辖区所有学校。“这也意味着,我女儿下学期到大渡口来上学,就可以挑选到一所比较满意的学校。”想到这里,周启祥高兴不已。

  农民工子女上学不再难,享受的教育也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这只是重庆教育60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重庆教育加快发展,创造着“重庆速度”;60年,重庆教育多项经验被教育部在全国推广,新华社《每日电讯》将其称为中国教育界的“重庆现象”……

  一个腾飞的直辖市,教育正在让更多的人沐浴着知识的阳光。

  从扫盲到人均受教育8.6年

  在新中国刚成立时,教育对重庆市民来说,还是一片空白。

  今年已经74岁的老人邓春明,至今对解放初期那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记忆犹新。“那是1949年底开展的第一个冬学运动,才14岁的我,在村里开办的识字班里认识了第一个字。”

  就着由县里自编的识字课本,经过一年的学习,邓春明得到了一枚结业纪念章。“虽然当时扫盲、业余教育成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但跟现在的教育条件,是完全不能比的。”

  如今,住在临江门的邓春明闲暇时就是去接上小学的孙子放学。在美丽的校园门口,邓春明常常一站就是半个小时。这里,承载着他曾经未圆的上学梦。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雅江乡的李才富,最大的遗憾是自己出生在湘鄂川黔交界的大山,在破旧的校舍里只读了3年小学后就一直在家务农。但现在,他的遗憾由两个子女弥补上了:女儿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家银行的职员;儿子职业学校毕业后留在主城,成为一名产业技术工人。

  受教育让许多家庭的命运得到改变。新中国成立60年来,重庆通过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率先偿还“普九”债务,越来越多的人享受着教育阳光的哺育。同时,教育对经济支撑的作用日益凸显,为重庆发展提供着人才和智力支撑。

  来自市教委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我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37万所,教职工34.99万人,在校生602.07万人。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37年上升到2008年的8.6年。

  昔日煤渣场今日菁菁校园

  10年前,城口县农村校舍大多还是解放前的祠堂、庙宇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干打垒”建筑,不少学校没有大门、围墙,学生中流传着“晴天太阳穿过,雨天戴着斗笠上课,随时要提高警惕,免得瓦片落下来打脑壳”这样的顺口溜。

  随着2006年我市全部消除了442.9万平方米中小学库存危旧房,学校成了农村最漂亮的房子,这样的顺口溜也被坐在窗明几净的新教室里的孩子们渐渐淡忘。

  “这几十年校园的变化太大了!”对比昔日的教育和校园环境,渝中区退休老教师陈华林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陈华林说,上世纪60年代他在江北区唐家沱中学任教,学校不通公路,从朝天门家中赶往学校坐船要花两个多小时。学校教学楼是一楼一底的土房,操场是土坝子。“那时学校师资相当匮乏,我是学物理专业的,由于学校无人能教英语,而我认识几个英语单词,就被安排上英语课。”

  曾作为渝中区政协委员的他,调查辖区内中小学操场时发现,几乎大部分学校是土坝子,还有的铺着煤渣,就像一个渣子厂。“现在不少学校都有塑胶操场了,真是想不到呀!”

  到2012年,我市将投入专项资金15亿元,建设1000个中小学塑胶标准运动场。”市教委负责人说,中小学硬件条件将越来越好。

  再创中国教育的“重庆现象”

  崭新的校园里,绿树成行,处处传来学子们的欢声笑语。在沙坪坝区虎溪镇,初具规模的大学城蔚为壮观。

  作为我市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规划,经过6年的建设,2003年破土动工的大学城已成为重庆教育发展的一处坐标。到去年底,大学城已入驻8所高校,入住师生10万人。

  而在1950年,重庆仅有国立大学(现重庆大学)、西南师范学院(现合并为西南大学)、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前身)和西南人民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前身)等几所屈指可数的高校。享受高等教育、在象牙塔的知识海洋里遨游,成为许多有志青年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

  目前,在渝高校已达60所,在校生人数71万人。去年,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再只是梦想。

  2008年7月24日,市政府与教育部正式签订《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重庆成为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市教委主任彭智勇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是我市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

  有专家评论说,重庆这个“家底”并不殷实有专家评论说,重庆这个“家底”并不殷实的年轻直辖市,背负着比别人更重的包袱,教育发展却创造了一个让世人瞩目的奇迹。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重庆教育正蓄势待发,期待着再创一个中国教育的“重庆现象”。(李志峰)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邵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