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重庆教育成就

重庆教育:历史性的精彩跨越(2006)

中广教育 2009年11月17日 14:01

[核心提示]

  在2006年全国两会上,重庆率先归还“普九”欠款的做法受到温家宝、曾培炎、陈至立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

  两个100亿元分别投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这意味着,重庆教育即将翻开新篇章。两会期间,记者在北京专访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

  [镜头回放]3月8日,北京。国务委员陈至立到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听到王鸿举代表介绍,重庆将力争在今年还清全部“普九”欠账,陈至立高兴地说:“这将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还清欠账就搬掉了压在教育头上的大山,有利于教育事业轻装前进。”

  第一大跨越

  基础教育完成三大目标

黄奇帆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黄副市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本报“特别关注”的采访。教育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这几年重庆教育发展可以说是一年一个台阶,今年两会上还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请问黄副市长,重庆教育今年会有怎样的奋斗目标?

  黄奇帆:今年首先要把基础教育的3个战略性目标解决好,包括:全面实现“普九”,改造全市农村学校剩下的70多万平方米的危旧房;还掉“普九”最后的6亿多元欠款。

  真正实现重庆教育全面的、均衡的发展,翻开重庆教育新的一页。

  第一个战略目标:全市范围实现“普九”

  [画外音]从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到上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以来,重庆“普九”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果。

  直辖时,重庆教育事业在“两基”、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大学教育四个方面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过“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其中,“两基”工作成绩显著,全市“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7.6%,比“九五”期末增加了11.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记者:今年的“普九”目标任务我们有怎样一个规划?

  黄奇帆:我市的“普九”覆盖率达到97.6%,已经基本实现“普九”目标,但城口和巫溪两县尚未达到“普九”验收标准。原计划在2007年完成40个区县(自治县、市)的“两基”攻坚,但我们要力争今年下半年提前实现这一目标,这样,2006年,我们将全面实现“两基”攻坚任务,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第二个战略目标:消灭农村中小学危旧房

  [画外音]2000年底的调查显示,重庆农村校舍大多是解放前的祠堂、庙宇、地主房屋和上世纪70年代的“干打垒”建筑,很多学校没有大门、围墙、甚至没有窗户,黑屋子、土台子的落后景况随处可见。

  但是现在,“晴天太阳穿过,雨天戴着斗笠上课。随时要提高警惕,免得砖头落下来把脑壳打破。”这样的顺口溜随着重庆消灭中小学危旧房的战役接近尾声,正在被坐在新教室里的孩子们渐渐淡忘。

  记者:最近几年我市对于中小学危旧房的改造力度相当大,投入多,成效也很显著,今年的危旧房改造目标是什么?

  黄奇帆:2000年统计,全市学校共有各类危旧房400万平方米,“十五”时期,我们每年改造60-70万平方米,到2005年底还剩77.9万平方米,其中D类76.4万平方米。原计划在2007年全部改造完,现在我们的目标是,今年内把这77.9万平方米的危旧房全部改造完。

  记者:这是否意味着重庆中小学从此就没有危旧房?

  黄奇帆:不能说从此就没有危旧房,按照房屋的折旧规律,全市学校每年还会产生5%-8%的危旧房,今后,市教委每年就按照折旧比例安排危改资金下达给各区县(自治县、市),由各地自行制定计划安排实施,不需要再报批。

  这意味着,重庆中小学危旧房改造工作将从突击性的运动变成一个持续、稳定、规范化、制度化的日常工作。

  第三个战略目标:“普九”欠款今年还清

  [画外音]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差,特别是在全市中小学实施“普九”达标和达标后的巩固提高中,许多区县(自治县、市)、乡镇政府和学校背负了相当沉重的债务。在2001年前,这些债务主要通过征收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开展农村教育集资逐年偿还,税费改革过后,“普九”欠债偿还失去了主要的经费来源,负债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矛盾加剧,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2月18日,黄奇帆在全市教育工作会上承诺,今年内,将全部偿清因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移民学校迁建等欠下的18亿元教育欠债。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消息立即引起中央新闻媒体关注,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重庆经验成为热点话题。

  记者:“普九”欠款,全国欠了500多亿元,而重庆作为西部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为什么能够率先完成偿还“普九”欠款的任务,我们的办法和措施是什么?

  黄奇帆:“普九”欠款是在推进“普九”工作的过程中产生。1998年以后的欠款达到了18亿元之多,以前是政府督促各个区县(自治县、市)归还,但因各地财力也非常有限,难以真正解决问题。

  2003年,市委、市政府决定用市级财力帮助区县偿还“普九”欠债,制定了三条标准,即:库区还债,市里出60%,区县、乡镇出40%;渝西地区,市里出40%、区县、乡镇出60%;主城区,市里出20%、区县80%。这一分担机制从2004年开始实施。

  记者:市委、市政府为什么会下决心投入巨资来完成这个工作?

  黄奇帆:“普九”欠款是学校在修建、建设过程中欠下的,主要是拖欠集资款、工程款、民工款以及家长、企业单位的各种资金。如果不予解决,将会引发社会矛盾,帮助化解这样的社会矛盾,加快“普九”欠款的偿还步伐,有利于保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重庆。这是涉及稳定、涉及发展的大事,是市委、市政府应该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者:2004年重庆启动这个事情后,当年仅还掉了1亿多元的欠款,但是2005年,我们一下还掉了10亿多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一个飞跃?

  黄奇帆:我们推行分担机制以后很快发现,尽管市里采取措施来帮助解决,但是区县自己那一把火始终烧不起来,区县自己承担部分不能到位,市里的补助资金就拨不下去,所以我们及时采取了进一步措施,加大扶持区县的力度。2005年,中央为了解决全国农村乡镇3000多亿元的欠款问题,实行了“三奖一补”政策,重庆这样的欠款有60多亿元,其中也包括“普九”欠款。我们充分利用政策,向中央争取了3亿多元的资金,把其中的80%集中起来偿还“普久”欠债,并且把这笔款项作为区县自己偿还的部分,市里照样按照分担机制规定的比例进行配套,这不仅增强了各区县(自治县、市)实际偿还能力,还调动了各地的偿还积极性,因此,2005年的偿还情况非常好。

  记者:今年重庆要还清全部欠款有没有充足的把握?

  黄奇帆:目前,整个“普九”欠款重庆还剩下6亿多元没有偿还,去年我们都能够还上10亿元,今年一定能够全部还清。 1 来源:华龙网2006-03-23 04:10

  第二大跨越

  高等教育迈上新台阶

  亮点一:大学城建设意义重大

  [画外音]重庆大学城位于沙坪坝区的虎溪镇和陈家桥镇,占地面积约22.5平方公里,总投资为100多亿元人民币。该城于2003年6月18日正式开工,2005年10月18日隆重开城。目前,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已经入驻。

  记者:重庆大学城的建设这些年备受关注,在广泛的支持声中,也有少数人表示不解,为什么重庆一定要建设一个大学城?

  黄奇帆:我们可以看看重庆的大学过去的状况。2000年以前,重庆大学生生均用地仅仅是教育部标准的1/3不到,以重庆大学为例,在沙坪坝是1000亩的面积,有3万学生,人均用地只有17平方米左右,而教育部的用地标准是生均50多平方米,生均用地在全国重点大学中最低。另一方面,全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而我市高校则因为校园场地狭小,无法大规模扩充基础设施,无法实现大规模扩招,同时宿舍不够,教室不够等矛盾也凸现出来。教育首先要有地、要有房子,没有这基础,怎么办教育?建设一个大学城,就成了一件迫切的事。

  我们也不仅仅是要建设一个大学城,而是要整体改善重庆大学的办学条件。所以这几年,重庆的大学中,有25个实现了扩张,其中14个大学是异地动迁,集中起来建设了一个大学城,有两个大学是单独的异地动迁,9个就地扩张,总的扩张改造规模涉及120亿元人民币。

  记者: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大学城集中建设有怎样的价值?

  黄奇帆:如果大家看过哈佛的大学城,斯坦福的大学城,牛津的大学城,就会对大学城有更多的认识,不是每个大学都是高楼、院墙林立,不是每个学校都是互相封闭,而是体现一种一体化的资源配置。我们把重庆的14所大学集中起来就实现了五个一体化:包括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教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科研设施一体化;科技馆、图书馆、体育中心等文化娱乐设施一体化;学生宿舍、食堂、医院、超市、购物中心等后勤服务设施一体化;师生资源一体化。避免了重复建设,实现了资源共享。

  总的来说,大学城的建设,对优化我市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拓展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对我市主城调整城区布局,拓展城市空间,加快全市城镇化进程;对我市建立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我们注意到大学城的规划建设中,进入大学城的重点大学不少。

  黄奇帆:一个大学城里,必须要有几个重点的、名牌大学的支撑,起到龙头带动作用。所以,这里集中了重庆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医科大学等院校,符合大学城的集聚原理。大学城的建设目标是,2006年实现5万人入学,2007年,8万人入学,2008年达到10万人。

  记者:您刚才谈到,大学城的出现,对我市主城调整城区布局,拓展城市空间,加快全市城镇化进程有着积极意义?

  黄奇帆:是的。我们将利用大学城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起重庆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区。工业园未来5年内可能吸引70-80亿美元的投资,集聚10万技术工人。铁路集装箱枢纽形成的物流运行区,会集聚3-4万人。加上为大学城、微电子工业园、铁路物流枢纽匹配的服务业从业人员,估计到2010年时,这个地方将形成30万的人口规模,成为重庆主城区的西部拓展区,成为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建设、新兴工业化建设的现代产业基地和自主创新基地。

  亮点二:高校升格步伐加快

  [画外音]最近两年多,重庆许多高校纷纷升格,其中,有七八个中专升了大专;重庆邮电学院、重庆工商学院、重庆师范学院和重庆交通学院4个学院升了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成为直属教育部的重点大学;而合并后的重庆大学成为副部级的院校。一时,高校升格引人注目。

  记者:人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这几年重庆的大学纷纷升格,面貌焕然一新,为什么升格的力度会这样大?

  黄奇帆:任何教育都要有一个格,也就是规格,它是学校的外部表现形态,是一个学校规模、内涵、水平、特色的综合反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沿海、东部地区的大学已经开始升格———中专升大专,学院升大学;主任升院长;专科升本科。这中间的道理很简单,把格造好了,教授、学生自然就来了,学校的层次、综合实力也就增强了。

  而我们重庆,1997年成为直辖市后,基本上没有任何学校升格,到了2003年以后,才开始进行这样的工作: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变重点。

  记者: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重庆的大学升格速度会不会太快了?升格的价值怎样体现出来呢?

  黄奇帆:是不是会有人觉得这是假大空,拔苗助长?不是。重庆的高校10年未动,给我们今天的快速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我们现在做的也是发达地区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完成的事情。

  重庆高校的升格是合理、规范升格,100多亿元的硬件投入,各种组合的变动,帮助重庆高校的软件质量大大提升,有了更多的硕士点、博士点授权单位,有了更多学科。举个例子:西师、西农合并成立西南大学,成为教育部直属,至少带来3个好处:进入教育部“211”工程至少增加几亿元的投入;每年的生均运行经费差不多增长1倍,国家要多给经费1亿元左右;各种学科、实验室建设会得到中央更多的支持。

  升格最直接的结果是,老师和学生都愿意到重庆的高校来,这对西部教育高地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还会继续推动重庆高校的升格。

  记者:对于重庆高校来说,人才的储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黄奇帆:这也是我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人才储备要以形成一支先进的师资队伍为本,要通过高薪聘请、鼓励在职深造、完善奖惩机制等方式,促进高校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促进更多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促进一批大师级的教授、科学家的涌现。

  记者:重庆教育这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该说是实质性的变化,您对自己下一步的工作有没有一个新的目标和要求?

  黄奇帆:进入岗位,我就做一件事,就是把工作范围内的问题找出来,面对问题,制定一整套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是我全部的工作目的和要求。作为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我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就是竭尽我的智慧和力量,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措施,推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那就是2007年实现全市高质量的“普九”,到2010年实现“普十二”即普及高中教育,到2015年实现普及大学教育即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有教育战线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和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我对实现上述目标充满信心。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邵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