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重庆教育成就

2004年 重庆市教育概况

中广教育 2009年11月23日 13:40

核心提示:重庆市建立和完善了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融资新体制。市、区县(自治县、市)财政依法确保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2004年市本级教育经费部门预算总收入控制为23.28亿元,比2003年增加3.68亿元,同比增长18.78%。

 

  [全市教育工作会议]  2004年8月31日,重庆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直辖市成立以来的第二次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会议认真分析了重庆市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全面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的教育工作,确立了在本世纪前20年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的奋斗目标及实施步骤,作出了《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教育管理体制]  进一步明确并落实了各级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管理权限和职责。全市进一步完善了“分级管理,以区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34个区县(自治县、市)委建立了教育工委。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在市统一领导下,区县(自治县、市)政府、行业、企业主办,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高等教育“中央和市政府两级管理,以市政府管理为主”的体制得到进一步落实。

  [教育投入]  重庆市建立和完善了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融资新体制。市、区县(自治县、市)财政依法确保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2004年市本级教育经费部门预算总收入控制为23.28亿元,比2003年增加3.68亿元,同比增长18.78%。截至2004年底,由市本级列报的财政补助收入为12.01亿元(不含基建经费和区县列报),比2003年增加2亿元,增长19.99%。教育经费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从2004年起,主城区城市建设配套费按每平方米20元的标准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基础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其中25%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企事业单位提取职工工资总额1.5%的经费,用于职工教育与培训。

  [教育优惠政策]  2004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教育用地、教育资源转让所得,全额返还学校用于学校建设。凡非营利性教育设施建设用地依法实行行政划拨。对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学校建设工程中的城市建设配套费等行政性收费实行免征或减半征收; 对地形勘测费等既带有行政性、又具有公司行为的中介服务收费,按不高于收费标准的50%进行征收。市政府通过多种形式补助大学城建设资金15亿元,对进入大学城的高校、就地扩建或异地扩建的高校实行优惠政策: 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建安营业税及附加按现行财政体制由市、区两级全额返还;根据原有政策未减免的土地出让金和城市配套费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办法全额返还用于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建设用地费和耕地开垦费优惠收取;因搬迁而置换老校区所产生的交易契税、土地出让金,按收支两条线办法全额返还学校用于新校区建设;校区置换产生的利益,全部留给学校。

  [民办教育]  认真贯彻国家“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积极支持优质教育资源与名牌企业实行“强强联合”举办民办学校。融侨集团投资建设的南开(融侨)中学、人民(融侨)小学、融侨南坪实验幼儿园等民办学校建成并招生。按市政府“确保稳定、平稳过渡”和最大限度保护广大家长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原则,对收取学生教育储备金的华桦实验学校等6所民办学校,采取了终止办学、资产重组、全部清偿等方式进行处置。重庆邮电学院移通学院(民办独立学院)于2004年4月获得教育部批准,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和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分别被教育部和重庆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批准为国家级和重庆市级示范建设软件学院。根据教育部的总体安排,妥善处理了7所民办高等教育学校的学历文凭试点工作。2004年,全市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学校达到2919所,占全市总校数16.7%。民办教育在校学生达39.8万人,占6.9%。

  [教育合作与交流]  大力推动来华留学生工作,制定了《关于加快重庆市来华留学生发展的意见》,组织部分高校到南非、埃及等国家和地区参加我国境外教育展,成功获准设立汉语水平考试考点;2004年重庆市来华留学生在校698人,引进长短期外国文教专家690人,皆为历史新高。规范了团组管理,制定了《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组团和团组管理办法》。与加拿大驻重庆领事馆合作举办了中加教育贸易研讨会、“枫叶杯”英语和法语比赛,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合作举办了中美基础教育论坛;召开了重庆市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基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等研讨会,成立了重庆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基础教育专委会。2004年,重庆市获得国家留学公派资格47人,比上年增加14人。西部特别人才项目继续实施,有60人通过该项目出国深造。“春晖计划”实施成效显著,49个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召开了全市中外合作办学工作会议,批复了3个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和1个高中项目。

  [语言文字工作]  2004年6月1日,正式实施《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广泛开展了贯彻执行《实施办法》的宣传活动,组织了重庆市第七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积极推进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工作,渝北区、沙坪坝区、渝中区、巴南区、大渡口区、江北区通过市级评估达到国家合格标准,推进了市级重点部门系统的语言文字工作达标。继续做好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举办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培训班5期。

  [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市36个区县(自治县、市)100万学生中全面启动,各中小学切实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健康教育等。实施了“中小学德育系统工程”。中等职业学校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改革,实施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及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了实践环节和技能培训。高等院校通过大力开展“高等教育质量年”活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等一系列工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等方面的改革得到不断深化,教学成果丰硕。

  [干部队伍建设]  严格遵循《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市委组织部对8所高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选拔了40多名优秀干部到高校领导干部岗位。建立健全了干部培训网络体系,举办高校处级干部等各种培训班,共培训干部1132人。其中,利用“日元贷款”项目选送高校领导干部、中青年后备干部和市教委机关处长共32人,到日本立命馆大学进行为期70天的研修培训。从区县(自治县、市)教委、在渝高校和委直属单位选派了14名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市教委机关挂职锻炼。确定了112名第二批中小学骨干校长市级研修班培训学员,评选命名了首批重庆市中小学骨干校长30名。对委属5所中学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

  [师德师风建设]  大力开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我是光荣的人民教师”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向全市教师发出了《牢记光荣使命,争当育人楷模》的倡议书,编印了展现重庆市教师风采的大型画册《巴渝星光灿烂》。全市教师师德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了“开县优秀教师群体”、西南农业大学“家蚕基因组研究群体”和张治平、唐再辉、黄希庭等一大批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甘于奉献、奋发图强的先进典型。中共教育部党组作出了《关于向重庆市开县抢险救灾、保护学生优秀教师群体学习的决定》。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发出了《学习贯彻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向重庆市开县抢险救灾保护学生优秀教师群体学习的决定的意见》和《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以“向开县抢险救灾保护学生优秀教师群体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2004年教师节期间,重庆市评选表彰100名中小学特级教师、市优秀教师80名、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名。同时,推荐全国模范教师18名、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39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5人。

  [师资培训工作]  大力实施“高校骨干教师队伍建设221工程”,加强了高校首批499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实施情况的过程管理,制定了《重庆市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实施办法》和《重庆市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评选命名了首批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00名。组织1500名高校新师资进行了为期18天的岗前培训,推荐市属高校教师8人参加了重庆市2004年度优秀中青年人才国内培训。培训中小学幼儿园市级骨干教师670人、区县级骨干教师2650人,确认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797名。全年完成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全员培训40300人,已累计完成全市196300人的计算机初级等级考试。完成教师教育通讯员培训60人、联合国儿基会“爱生学校”培训30人、高中新教师培训786人、“新课程与校本培训管理者培训” 589人、《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等四门公共课培训者培训260人等任务,举行了全市中小学教师的公共课考试。与英特尔公司合作的“未来教育项目”共培训23个项目县4000名学科教师;与英国驻重庆领事馆合作开展了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选拔了20名外语教师到英国参加为期3个月的培训。启动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师资培训工程”。受市政府委托,组织专家组对9所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进行了评估验收。

  [人事制度改革]  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市)、1.5万多所中小学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共分流中小学教职工20276人,对25万名中小学教职工实行了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委直属事业单位除西南农业大学和重庆市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因合并事宜未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外,其余38个单位已完成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教师队伍管理]  全面推进教师资格制度,全年完成4000多名高校应届师范毕业生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完成4800多名社会人员和在职教师申请教师资格或第二种教师资格的认定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教育系统专业技术职务申报、评审工作,完成了2004年度中学高级教师申报中学研究员级教师教学实绩考评和3563名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加强了中小学人员调配工作的宏观管理,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人员调配工作试行意见的通知》,全年共办理了600多人的教师调配。

  [行风建设]  2004年全市教育系统共受理群众举报投诉1657件/次(较上年的2522件/次下降了34%),共查出违规收费725.3万元(较上年的1331.6万元下降了46%),清退408.2万元,查处乱收费案件175件(较上年的334件下降48%);37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27名校长被追究领导责任,其中10名校长受到党纪政纪处分,8名校长被撤职或免职。

  [教育法治建设]  积极开展了《重庆市学生申诉办法》立法调研起草工作,组织了普法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了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法制副校长制度不断完善,全市中小学聘请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6000余名。深入开展教育法制学术研讨,举办了重庆市依法治校理论研讨会。加大教育执法检查力度,开展了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换证检查;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开展了“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教育经费管理]  从2004年秋季起,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施“一费制”收费办法,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农村初中和小学继续执行原“一费制”收费标准。对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实行了“三限”(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规定。规范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服务性收费、高校辅修或攻读第二专业课程等办学行为,严格禁止搭车收费和各种形式的摊派。进一步健全了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公告制度、统计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完成了教育经费统计、财务决算、部门预算等各项工作,积极开展教育经费检查和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收费资金管理严禁截留和挪用学校收费收入的通知》和《关于农村税费改革市对区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规范收支两条线管理。认真做好了中央中小学危改补助专款、二期义教工程土建经费、中央寄宿制学校财政专项补助等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加强了“重庆市高等教育日元贷款项目”管理。认真做好了全市“普九”欠债清理偿还工作。加强了校办产业管理,改革勤工俭学方式,指导部分区县成立了教育服务中心。完成了第18批邵逸夫赠款项目共计975万元。

  [教育援助工作]  全市资助城镇居民特困家庭子女入学共201961人次,其中小学生为131064人次、初中生为70897人次,资助金额共2602.5万元,市级安排助学金830.1万元,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认真做好了2163万元免费教科书发放工作。建立了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保障机制,主城9区共确定56所小学、36所初中负责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农民工子女在这些学校就读与城镇居民子女一视同仁。以“奖、贷、助、勤、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贫困大学生助学体系和绿色通道制度不断完善,2003—2004学年,重庆市共筹集资金12000万元用于资助高校贫困生。选派了107名青年骨干教师到重庆市贫困地区及西藏昌都地区从事支教工作,接收了10名昌都地区校级管理干部到重庆市进行为期一年的业务培训;从2004年开始,每年为昌都地区定向培养50名师范类学生。截至2004年9月,市教委扶贫集团累计共为巫溪提供和安排各种经费近4600万元,实施扶贫项目10项,救助失学儿童100余名。

  [安全稳定工作]  市教委成立了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门工作机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月度安全稳定形势分析排查等制度;各区县(自治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建立了24小时信息联系网络;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等进行了专项整治并取得明显成效,对全市19个区县(市)中小学、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了督查验收。

  [教育行政管理]  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对2003年清理保留的20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再次清理,取消了8项,将保留的12项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批依据、审批条件、审批程序、受理处室、审批时限和审批责任进行了规范和公布。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对市教委机关处室职能进行了较大调整,对《机关工作规则》进行了修改完善,编辑出版了《重庆教育办事指南》,完善了首接首问责任制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机关办事程序。开展了“教育应对新型工业化策略研究”等多项调研工作,参与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城乡二元结构、科教兴渝情况等方面的调研。重视事业发展规划,启动了全市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大学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进一步规范,组建成立了重庆市大学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改版并开通了毕业生就业管理的政府服务性网站—重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得到加强,开展了督学培训,对调整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和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督导。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全年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104件、市政协委员提案145 件,总数为249件,位居市级部门第一。政务信息工作突出,全年向教育部办公厅报送重要信息455条。加大了新闻宣传力度,成立了新闻中心,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新闻宣传工作。机关电子政务全面实施,全市教育系统电子政务虚拟专网和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已全部启动。

  [体育、卫生、艺术与国防教育]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建设和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出现了多种体育教育模式并存的大好局面,完善了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2004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重庆代表团取得了3枚金牌、2枚银牌、3枚铜牌,在全国33个代表团中奖牌总数的位次由上届的30位上升到15位,团体总分由上届的23位上升到19位。

   学校卫生工作。进一步理顺了学校卫生工作管理机制,加大了学校卫生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执法工作力度,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

   2004年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在抓特色,出亮点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市教委与市文化局、沙坪坝区区委、区政府联合成功举办了“中国?重庆第三届学生艺术节”。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学生军训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理顺了学校国防教育的工作关系,明确学校国防教育的工作目标、指导思想,强化国防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教育]  抓住全面贯彻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的契机,开展专题调研,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完善市重点中学中西藏学生的管理办法。并组织直属中学筹资50万元,支持民族地区学校和重庆西藏中学建设,稳步推进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

  [教育信息化]  完成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工程。2004年完成15所本科高校校园计算机网系统集成工程与网络试运行;完成重庆教育网城域网的项目招标、光纤工程、设备安装及系统集成,已试运行半年多,情况良好。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光盘播放点2135个,卫星地面收视点1413个,计算机网络教室147间。继续推进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建成区县教育城域网3个,年内有40所中小学建立了学校校园网,全市能上网的中小学已达到1700所。建成市级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2个,市级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35所。初步实现了70%的初中和35%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中小学计算机配置人机比达到20:1的年度工作目标。开展了对区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专项指导评估。

  [校办产业]  全市勤工俭学基地有5110个(其中农林牧渔基地1740个,工业、建筑业企业353个,第三产业企业2965个),比 2003年减少12个。全市中、初等学校校办产业资产总额为106451万元,从事校办产业的各类职工人数为20552人,其中教职工4661人。校办产业全年共接纳学生参加劳动达605万人次。

   2004年全市中、初等学校校办产业完成总产值198324万元,比2003年增加472万元,增长0.24%;利润26098万元,比上年增加330万元, 增长1.28%;补助教育经费18138万元,较上年增加2452万元, 增长15.63%。

  基础教育

   [综述]  2004年,全市有幼儿园8041所(含幼儿点数4633个),比上年减少277所,在园幼儿54.5万人;有小学10409所,比上年减少557所,减幅5.1%,在校生271.9万人,减少6万人,万人口平均小学生869人;有普通中学1511所,在校生170.8万人,其中,初中1271所,普通高中291所。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为45.3万人,比上年40.8万人增加4.5万人,万人口平均普通高中学生145人,增加14人。全市小学入学率为99.9%,年辍学率为0.85%,毕业率为99.9%;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教育的比率达到80.7%,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2004年全年消除中小学危房52万平方米,其中D级42万平方米,B、C级10万平方米;新建校舍竣工面积5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6591万元。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顺利推进,2004年计划总投资12787.7万元,截至2004年10月,已建或待建面积13.7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445万元。“二期义教”工程实施良好,2001—2004年,全市实际执行项目资金总额为19248.4万元,规划土建项目学校445所已全部实施,新建校舍面积34.6万平方米。

   [“两基”工作]  2004年,市政府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为组长,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两基”攻坚领导小组,在市教委设立了“两基”攻坚办公室。各“两基”攻坚县都层层建立了“两基”攻坚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两基”领导管理网络和工作体系。市教委召开了全市“两基”攻坚工作会议和“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会议,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制定的《重庆市“两基”攻坚实施规划》和《重庆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经批准后正在组织实施。加强了“两基”攻坚调研和督导,对酉阳、巫溪等5个县开展了“两基”攻坚工作调研,对黔江、綦江等11个区县开展了“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过程督导,对具备复查条件的10个区县(自治县)进行了市级复查。全市实现“两基”的区县(自治县、市)37个,实现“两基”人口覆盖率达95.3%。

  [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  验收审批了九龙坡区实验幼儿园等5所市级示范幼儿园,对渝中区巴蜀幼儿园等第三批示范幼儿园进行了复查。命名并表彰重庆市幼儿教育先进集体197个和先进个人300 名。培训了170名幼教干部、教研员和一级园园长,组织了58个幼儿园的116名园长和教师参加了示范幼儿园园长教师专业素质展示活动。市教委批准重庆师范大学建立特殊教育学院,并争取到近150万元的发展资金;争取重庆协信集团向重庆聋哑学校捐赠100万元,中国残联出资50万元支持重庆办一所特殊教育高中。

  [普通高中教育]  2004年,全市普通高中发展到291所(其中市级重点普通高中59所),招生达16.3万人,比上年增加0.5万人,增幅3.2%;在校生人数达到45.3万人,比上年增加4.5万人,增幅11%。万人口平均普通高中学生145人,比上年增加14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率达到80.7%,其中升入普高的比例达到43.6%,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比1997年的21.2%提高了22.4个百分点。大力推进优质高中建设工程和市级示范高中建设工程,全市年内高标准新建普通高中6所,改扩建高中 8所,年内有20余所市级重点中学申报第二批市级示范高中。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综述]  2004年,全市有中等职业学校376所,在校学生37.3万人。其中,职业高中178所,15.8万人;普通中专38所,10万人;成人中专91所,6.5万人;技工学校69所,5.7万人。

   2004年,全市有成人学校9691所,在校学生259.1万人。其中,成人高校11所,在校学生9.6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91所,在校学生6.5万人;成人中学75所,在校学生0.41万人;成人技术学校8095所,在校学生236.84万人;成人初等学校1421所,在校生5.81万人。

  [推进职教改革]  一是建立了市政府领导下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二是在市政府统筹下加强了行业协调委员会工作,下发了推进行业协调委员会工作的文件,编写了行业联系指南,编印了行业联系文集,初步建立了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三是建立了新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市教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中澳职教项目学校开展职业资格证书认定的通知》。项目学校与行业、企业开发的能力标准已得到市劳动保障、教育行政部门认可。项目学校按照新开发的能力标准及新教材组织教学后,由学校自主进行职业资格鉴定,颁发劳动保障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四是印发了《关于在职业院校中开展课程设计与教学材料开发工作的意见》,召开了项目学校课程设计工作研讨会和对项目学校进行了课程认证。五是创新职教师资队伍。提出了中职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制定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试行办法,召开了职教师资能力标准建设研讨会,配合师范处开展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专题调研,研究制定了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到职业学校任教的机制和政策,建立了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到行业、企业“定期回炉”制度等。

  [扩大中职招生规模]  2004年,全市中职学校招生15.3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增幅为2%,占高中阶段招生数48.42%。中职学校在校生为37.3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5.2%。

  [职教基地建设]  2004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永川建设重庆职业教育基地,基地规划方案已初步通过专家论证。市教委已从中澳项目伙伴学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国债资金等方面给予职教基地有力支持,该基地2004年获得职教国债、职教专项资金460万元。

  [中澳职教重庆项目]  调整充实了中澳职教项目办公室中方专家组成员和行业协调委员会成员,召开了第二次项目协调大会,组织部分宣教小组成员、骨干教师和校长、管理人员赴澳考察学习。组织专家对5个行业协调委员会的工作开展了督导评估。5月,召开了项目成果研讨会。9月,确定了25所项目伙伴学校。10月下旬,召开了项目成果推广工作会议。开展对伙伴学校人员的能力建设培训,制定伙伴学校开展项目活动总体规划。建立项目信息报送制度和项目宣传通联制度。

  [成人高等教育]  继续规范成人高校的办学行为,加强成人教育的考纪考风建设,确保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启动了重庆市成人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改造传统的函授和广播电视教育。全市有独立设置成人高校11所,教职工0.3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0.2万人。独立成人高校和普通本专科院校共计招生5.4万人(其中本科1.8万人、专科3.6万人),在校生9.6万人(不含2004年秋季招生数)。

  [成人技术培训]  2004年,市和区县通过招标确定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413个,全市投入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5199万元,其中市财政投入3699万元、国家阳光工程资金支持1500万元。全市各职业院校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转移培训。同时,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再就业培训。全年由教育系统承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0604人。培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16297人。区县、镇乡、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进一步完善,城乡职工教育开展良好。

  高等教育

   [综述]  2004年,全市有学历教育的各类高等学校48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35所(含17所本科院校、1所普通专科学校、17所高职院校)、军事院校3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11所。2004年共招生17.6万人,其中研究生0.8万人、普通本专科10万人、成人本专科5.4万人(2004年春季入学)、网络本专科1.2万人、在职人员攻读学位0.2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45.1万人,其中研究生1.9万人、普通本专科28.5万人、成人本专科9.6万人(不含2004年秋季招生数)、网络本专科4.7万人、在职人员攻读学位0.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0%。

  [高校“三重”建设]  大力推进了高校“三重”建设,新批准立项建设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7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5个;新增市级精品课程31门,其中4门课程已通过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选;新增市级重点学科5个,对135个市级重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检查。推进了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调整和专业建设,已报教育部备案或批准的新增本科专业34个(其中首次设立的专业有7个)、高职高专专业80个。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有10所高校的17个学科获得了学士学位授权。完成了重庆市新世纪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程第一批项目验收工作和第二批项目的立项准备工作;开展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重庆三峡学院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试点评估。继续推动全市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和基础课实验室建设,启动了全市高校专业实验室的评估工作。

  [高校布局结构调整]  经教育部批准,组建了重庆科技学院,新组建了重庆水利电力职业学院和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并获教育部备案;重庆工商大学筹建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已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考察评估;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重庆交通学院和重庆邮电学院更名为“大学”已上报教育部并取得实质性进展;万州卫生学校和万县中医药学校合并组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市药剂学校、重庆市卫生学校、重庆市第二卫生学校合并组建重庆医药卫生职业学院的申报文件已上报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对重庆五一职业技术学院和重庆商务职业学院进行了评审。在重庆工学院建立了重庆汽车学院。经过调整,重庆市高等教育结构趋于合理、类别逐步完善,大规模的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将告一段落。

   [高校科技工作]  在渝高校认真贯彻国家科技工作方针,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教兴渝”战略,积极组织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科技服务等工作,在推动科技进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方面取得显著成绩。2004年上级部门批准组建的研究机构119个,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595项,其中属于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技计划课题404项,各种渠道获取的科研总经费6.32亿元。出版科技著作42部,大专教材124部,发表学术论文9910篇,其中在国际刊物发表770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68项,技术转让166项,合同金额5624万元。申请国家专利246项,获专利授权98项。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含在国内召开)884人次,提交论文791篇。

   西南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共同完成“中国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研究成果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Science》(306卷5703期)上正式发表,实现了重庆市在该刊物上发表论文“零”的突破。

   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运行形势良好,主要指标再创历史新高,2004年入园企业209家,实现营业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51%;实现增加值3亿元,同比增长60%;实现税收收入5500万元,同比增长219%。重庆市北碚大学科技园10月23日顺利通过科技部、教育部组织的验收。该园区于2002年5月由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由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和北碚区政府联合共建。依托2所大学的人才科技优势,重点服务三峡库区和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突出生态环保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等特色孵化领域,经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已建成1个综合孵化器、3个专业孵化器,在孵企业92家,毕业企业9家,试验示范基地26个。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新的进展,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西南师范大学)和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工商大学)入选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实现了重庆市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零的突破;对首批16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实施年度检查。开始启动第二批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申报工作。

  [高校后勤改革]  继续抓好普通高校学生公寓和食堂等后勤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积极建设学生教育超市,推进学生公寓标准化和食堂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高校后勤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高了服务质量。加强和改进对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的管理与监督,且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寓社区的文化建设与公寓的物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收到明显效果。

  [重庆市大学城建设]  大学城概念性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资源共享方案已确定并按该方案优化了校园规划。先后确定了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重庆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重庆警官职业学院、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重庆巴渝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医药卫生职业学院(筹)等11所高校进入大学城,除重庆警官职业学院、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未签用地协议外,其余9所高校已完成校园概念性规划设计工作。已完成征地7550亩。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的校区已先后开工建设,四川美术学院留学生公寓已经建成。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一年来,认真组织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召开了传达贯彻第13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会议暨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座谈会,举办了高校领导干部暑期读书班;实施了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工程和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工程,召开了全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继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程,推出了重庆大学的大学生“三下乡”与“三个代表”理论研究会、西南师范大学的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设、重庆医科大学的诚信教育新模式、重庆师范大学的党员承诺制等新的亮点。积极推动高校“两课”实践教育,组织编写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以抓好高校党委换届工作为突破口,有力地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开展树组工干部形象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了对组织人事干部的教育管理。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准备工作为契机,开展了党员队伍状况调研。以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为抓手,高度重视和精心安排高校和委直属单位一年一度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以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关键,在党风教育深入人心、执法监督触及表里、预防治理深入实际上狠下功夫,建立了区县教育纪检监察工作片区联系制度、工作情况交流和报告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显著增强,党员干部从政行为不断规范。

撰稿  程翔宇  王 勇  张代忠  姚友明

  秦 斌  杨兴文  金 玲  张 荣

  王延风  严欣平  肖 钢  马 骁

  蔡 渝  傅明华  万 力  李源田

  任桂容  黄荣淑  游古国  姚忠国

  陈 渝  肖建国  何勇平  王怒涛

  审稿  欧可平  

来源:  责编:马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