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教育成就

建国60年甘肃教育改革发展成就

中广教育 2010年06月07日 17:09

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省教育厅感谢各新闻媒体对我省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今年,共和国喜迎六十华诞。60年来,甘肃教育事业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发展之路。1949年至1956年,在党和国家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总方针的指引下,甘肃教育经过接管改造、恢复发展、调整充实,迈上了崭新之路。1957年至1977年,甘肃教育历经“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走过了一段曲折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甘肃教育迎来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走上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勃兴之路,改革发展成为1978年至1999年教育发展的主旋律。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又掀起了教育发展的新高潮。1992年至2002年,甘肃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背景下,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实现了世纪跨越。2003年,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注重公平、均衡发展成为2003年至2009年甘肃教育发展的显著特点。

  6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甘肃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步伐,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和陇原儿女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秀品格,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前进,在前进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用60年的伟大实践走出了一条“穷省办大教育”的成功之路,用60年的不断进取谱写了甘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壮丽诗篇。

  一、发展成就回顾60年来甘肃教育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义务教育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建国初期,全省有小学7299所、在校生45.22万人;普通中学66所,在校生1.5万人。经过60年的努力,我省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的历史性成就。

  回眸我省“两基”之路,主要经历了从“普初”到“普九”再到“两基”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从1980年普及小学教育、普及初等教育到1992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任务的提出,我省正式踏上了“两基”攻坚的道路。1992年到20世纪末,省委、省政府和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战略决策,认真研究制定我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方案,不断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在特殊时期大力开展集资办学,有力地推动了“两基”攻坚进程。到2000年,全省实现“两基”的县达到58个,“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70.68%。

  进入新世纪,为了加快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步伐,国家启动实施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要求西部地区要在2010年前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从此,“两基”成为国家领导人挂帅亲征,省委、省政府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披挂上阵的攻坚战。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的大力推动下,经过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截止2008年,我省82个县实现了“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6.78%,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全省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目标。

  “两基”目标的实现,有力地推动了普通高中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普通高中从1949年的30所发展到2008年480所,在校生由2972人增长到61.83万人;幼儿园1949年的45所发展到2008年2503所,在园幼儿由4560人增长到33.78万名。在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党和国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教育领域开始提出素质教育大讨论,并通过加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深化教材课程改革、构建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和质量评价体系、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区域试验、调整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等措施,使素质教育在全省得以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中等职业教育得到跨越式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各个时期的政治变革、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以及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大潮中,甘肃职业教育历经各种困难与挑战,迎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由建国初期的10所发展到353所,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快速发展,高职高专达到21所。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从建国初期的1949人增长到36.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壮大,实现了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时,通过6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特色、以质量为保障”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明确,实现了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从以升学为导向向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性转变。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整,培养模式也有了重大创新。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职后沟通,初、中、高教育层次相互衔接,行业配套、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逐步形成制度;东西部及城乡之间的联合招生与合作办学广泛开展;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跨体制界限的集团化办学开始形成。

  (三)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解放前夕,甘肃仅有国立兰州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兽医学院和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等4所高等学校,全部在校生只有1810人。经过60年的改革发展,我省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截止2008年,我省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到34所,在校生达到了33.19万人,研究生规模超过2万人。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15%,标志着我省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伟大转折。2008年提高到了20%。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我省现代化建设提供和储备了最有活力,最具优势的战略资源。

  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走内涵发展之路的理念得以贯彻落实,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自2002年以来,我省先后有11所本科院校和14所高职高专院校分别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其中兰州大学等9所学校获得“优秀”的评价。

  在高等教育6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断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优化布局结构,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以兰州、张掖、天水为中心的三个高等教育区,过去那种我省高校过份集中在兰州、高等学校地区布局不平衡的局面得到了切实改变。

  (四)民族教育日益发展壮大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建国初期,民族教育极端落后,全省为少数民族专设的小学只有389所,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仅20%。60年来,在各民族的共同关心和精心呵护下,甘肃民族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截止2008年,民族地区共有中小学2186所,在校生达到了59.93万人,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8.1%和87.9%。特别是1950年西北民族大学和1985年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建立,为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同时,通过60年的改革与发展,民族地区整体教育水平上了新台阶。截止2008年,全省民族地区21个县中实现“两基”的县达到17个,民族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80.95%,民族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

  民族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使民族地区人口素质快速提高,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民族教育事业已成为民族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五)民办教育异军突起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我国一直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各类学校一概由政府举办,资金统统由政府投入,是清一色的“公立”和“公办”。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我省民办教育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成为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截止2008年,全省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 1002所,各类在校学生达16.95万人,其中民办幼儿园905所,在园(班)幼儿8.84万人;民办普通小学17所,在校生6454人;民办普通初级中学12所,在校生7407人;民办普通高中62所,在校生3.24万人。民办高等院校发展到6所,在校生3.48万人,占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的11.75%。

  (六)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找学堂不用问,瞅见破房只管进”是建国初期我省农村中小学面貌的真实写照,仅有的几十所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办学条件也极端落实。然而,通过60年的发展,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基础教育阶段。建国初期,全省中小学基本建设投资只有702.7万元,普通中学校占地面积只有250.92亩。而目前,全省中小学校舍面积达到249.1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扩大到17.71万亩。教学仪器设备从几乎没有到基本满足教学需求,总价值达到13.05亿元。同时,2003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大力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软件设施,使农村学校也能共享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同在蓝天下,共享好教育”的理想成为了现实。如今,在农村,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是优美的环境是校园。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建国初期,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建设投资只有1.3万元,而目前学校固定资产达到了22.5亿元。学校占地面积由建国初期的73.16亩发展到1.29万亩,校舍建筑面积由7600平方米扩大到352万平方米。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空间的不断扩大和办学条件的有力改善,基本满足了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大规模扩招的需要。

  高等教育阶段。通过60年的改革与发展,普通高校占地面积达到3.4万亩,校舍建筑面积由建国初期的5.4万平方米扩大到989.62万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3.94亿元,固定资产达到114.54亿元。高等学校办学条件的巨大变化,确保了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经验启示新中国教育发展60年,是不断探索、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60年。60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省情的教育发展之路,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党的领导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前提。6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作出针对性、时效性很强的战略决策,不断提高和强化教育事业的地位,加强和改善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增加教育发展投入,调整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对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党和国家把教育事业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位置,确立了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兴市、兴县战略,全力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保证了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科学发展。

  (二)科学理论指导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破解教育发展难题、提高教育发展质量,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改革创新,是新时期教育最鲜明的特点。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以改革创新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突破教育发展的思想和体制性障碍,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使教育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四)人民群众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在历史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的一条永远有新鲜意义的经验。今天,甘肃教育事业能站在新在历史发展起点上,也是人民群众苦心、甘心支持的结果,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和大力支持为甘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世纪80年代,在地方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我省大力开展集资办学,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不完全统计,1983年至1990年,社会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为教育捐资2.16亿元,占当时改善办学条件资金投入的37.6%。当时主管教育的副省长张学忠因大力推动集资办学,成为此后被人们称道的著名甘肃教育人物。

  (五)甘肃精神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力量。我省是一个欠发达省份,与发达省份相比,自然条件差、经济对教育的保障能力低、教育基础弱是我省教育事业面临的最大困难。要实现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省市教育发展的差距,就必须超常规发展,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辉煌成就,不仅仅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对西部地区、对我省教育事业大力支持和关心的结果,更是全省人民特别是教育系统教师和干部职工大力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艰苦创业、不懈追求的结果。

  三、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教育改革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对“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举措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也对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事业处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沿阵地,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最根本保证。

  紧紧围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一战略举措,在深入分析我省教育发展形势、深入研究西部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建设西部教育强省的奋斗目标。今后几年,我们将以正在实施“品德教育工程”、“扫盲教育工程”、“校舍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工程”、“教师素质工程”、“职业教育工程”为抓手,切实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大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力争使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项指标走在西部前列,使教育体系、规模、质量、结构、效益更加符合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努力实现建设“西部教育强省”的目标。

  总结回顾建国60年来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历程,我们经历了饱经艰辛、风雨坎坷的发展之路,收获了满载喜悦、硕果累累的发展成就。60年来教育发展的辉煌成就,将被永远镌刻在甘肃壮美的历史画卷中;积极的宝贵经验,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展望未来,建设西部教育强省的新征程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站在新起点,迈向新航程,我们将以建国60周年为契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干劲,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以更加清晰的思路和措施,不断开创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坚信,甘肃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来源:中广教育  责编: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