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教育成就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 甘肃省社会事业发展成果喜人

中广教育 2010年06月29日 12:10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兰州5月19日消息   项项惠民工程,件件利民实事,串串和谐音符……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甘肃各族群众,正在享受着社会事业发展带来的成果。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始于1999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至今已走过了十年。回望这十年,足以令人心潮澎湃。

  教育:人才“助推器”

  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实现“两基”攻坚战略目标,是甘肃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

  十年来,各级教育部门交出了令人欣喜的答卷:截至2008年,全省82个县市区通过了“两基”验收,2009年11月,宕昌县的“两基”工作也顺利通过了省级评估验收。截至2008年底,全省小学净入学率为99.14 %,初中阶段净入学率为96.2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60%,比1999年分别提高了0.94%、6.77%和29.55%。

  过去十年,我省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教学点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规模办学路子,农村中小学从1998年的2.2万余所减少到1.3万余所,城市中小学数量和招生人数都得到有效增加,全省中小学学校布局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了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09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超过17万人,再次达到历史新高。此外,我省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进入了历史上最快的发展时期,截至2008年,全省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超过50万人,毛入学率达20%,高等教育迈进了大众化发展阶段。

  上学难,曾让不少农家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学习机会。为此,省上出台了一系列民生措施,通过不断完善教育保障机制,基本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在职业教育阶段,设立了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并为中职新生免除了部分学费;在高等教育阶段,初步形成了奖、贷、助、补、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特别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在我省的开展,在更大范围内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卫生:健康“守护神”

  城里人说,现在小病不出社区,卫生服务更加便捷了。农民则有更深的亲身感受:看病能像城里人一样报销药费,孕产妇在卫生院生孩子不花钱,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吃上了“皇粮”……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央财政对西部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中央财政拨给甘肃的卫生事业专项经费达到62.8亿元,这些经费一方面用于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开展业务用房建设和基本设备配置;另一方面用于加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预防控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卫生、妇幼卫生、社区卫生等工作,培养基层卫生人才,配备急需的医疗卫生设备等。

  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对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也逐年加大,农村卫生工作明显加强。2003年、2006年,省委、省政府两次召开全省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投入。2003年,我省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2007年,我省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四个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部农村人口,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市非职工人群,医院床位补贴翻番、建立济困病床制度覆盖市县级公立医院,基层卫生院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供给覆盖全省乡镇。

  目前,一个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文化:灵魂“栖息地”

  文艺是民族的精神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进入新世纪,甘肃的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文艺园地生机勃勃,舞剧《大梦敦煌》、陇剧《官鹅情歌》分别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的荣誉;话剧《兰州老街》、《老柿子树》等剧目分别获得文化部第十届、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话剧《邓小平在江西》、京剧《丝路花雨》等剧目相继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一道独具甘肃气派、陇原风采的亮丽风景已经形成。

  2005年底,省新闻出版局在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内官营村建起全省第一个农家书屋,这一举动在全国属于首创。四年后,发起于陇原大地的农家书屋工程已在全国范围内铺开。而在甘肃,小小的农家书屋,以星火燎原之势遍及田间地头。截至目前,已有万余个农家书屋矗立在农民的家门口。一个个拥有上千册期刊、几千册图书的小小“图书馆”在田畔立起,仿佛一座座知识的粮仓立在了村民的心中。

  村干部乐了:“以前饭后或农闲,村民大多聚在一起打牌聊天,这下好了,大人、娃娃们有个读书学习的地方了。”

  大人们乐了:“农家书屋办得好,报刊书籍内容好,想要致富书内找,信息经验就是宝。”

  娃娃们乐了:“放了学,我也可以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来书屋看喜欢的课外书了。”

  文化应该人人享有,农家书屋虽小,却像阳光般在庄稼人的心里播撒了无数的希望。

  体育:健身“加油站”

  西部大开发的春潮,让甘肃体育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齐头并进。看看这些成绩:竞技场上,自行车、中长跑、摔跤、曲棍球等项目,延续了在国内赛场上争金夺银的优势,并在全国保持较高水平;从2001年全国九运会到2009年全国十一运会,在列强纷争中,甘肃体育健儿在摔跤、中长跑、柔道等项目角逐中,一次次登上最高领奖台;2008年夏天,8名陇将出现在北京奥运会赛场上,创造了我省参赛奥运会的人数之最。

  要说10年来体育带给人们的变化,老百姓最满意的是,有地儿锻炼了,锻炼有了健全的组织体系。遍布城乡的健身路径,修葺一新的多功能体育馆,让更多的人走进了健身场所。

  启动于四年前的甘肃丝绸之路体育长廊建设,让群众随心所欲的健身变成现实。在场馆设施建设中,近十年省上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为我省“老少边穷”和民族地区,修建了15个“雪炭工程”和2个“民康工程”,在16个市县建起了造价500万元以上的综合体育馆。从提出“四个一”建设目标后,省上共投入体彩公益金8000余万元,市县配套2300万元,已在全省1218个乡镇建成了文体站。另外,全省3472个行政村有了自己的标准篮球场。

  有了身边的场地,还需身边的组织。截至目前,全省有各类体育社团组织400余个,晨晚练点5300余个。此外,有近1.8万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活跃在各地,为群众送去科学的健身方法。

  社保:群众“牵心桥”

  西部大开发的十年,甘肃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了制度从无到有,覆盖面从小到大、从城镇到农村,保障水平由低到高的历史性转变。

  2009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行办法出台,年底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我省农民从此有了养老保险,一举改变了千百年来单一的养儿防老的养老方式。

  在全国较早建立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制度,已结出硕果。目前全省城镇居民参保人数达280多万人,参保率突破了90%。2009年底,我省又将省内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进一步完善了未参保集体企业参加养老保险、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老工伤”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的制度,基本解决了三大历史遗留问题。此外,还出台了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办法等政策,多层次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正在形成。

  社会保障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杆之一。近年来,我省逐步建立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连续5年调整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企业离退休人员冬季取暖费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连续9年实现了100%的确保发放;建立了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险金、伤残待遇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联动调整机制,先后两次调整提高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待遇水平实现了翻番;连续5次调整提高了工伤保险待遇。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均住院费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0%和50%左右,有效保障了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待遇,减轻了医疗负担。

  春风劲吹玉门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陇原大地处处春潮激荡,生机盎然。

  人们有理由相信,在这块改革发展的热土上,甘肃省社会事业必将有更多的收获。(记者 李满福 宜秀萍 谢志娟 李欣瑶 吕宝林)

来源:甘肃日报  责编:邵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