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教育成就

2006年贵州省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中广教育 2006年06月04日 17:41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6月4日消息 过去五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也是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教育部、国家有关部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努力构建符合贵州实际、结构健全、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不断推进全省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一、“十五”期间我省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简要回顾

  (一)全面实现“两基”攻坚目标,农村义务教育取得历史性突破。2001年,省委、省政府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果断将全省实现“两基”的时间由2010年提前到2005年,作出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两基”攻坚的决定》,在全省打响了气壮山河的“两基”攻坚战。五年来,我省创新“两基”工作机制,一是建立调研指导制度和督办制度。从2001年开始,每年年初,省教育厅主要负责同志对当年“两基”验收县逐一进行调研指导。同时实行政府督查和教育督导双管齐下,除省政府进行专项督办外,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省教育厅、省审计厅对验收县前三年教育经费进行审计,并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建立资金提前调度机制。针对各县资金匮乏的实际,省里克服困难,积极调度资金,提前一年向验收县调拨50%的“普九”专款和“义教工程”资金,验收当年年初全部拨付到位,使各县基建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各验收县掌握攻坚主动权。三是省教育厅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定点包县制度,每一位厅领导班子成员联系l一2个县,指导“两基”攻坚工作。四是工作早启动、早安排、早落实。每年召开第二年度验收县主要负责人“两基”工作启动会。推动攻坚县工作早启动、时间早安排、资金早调度、建设早进行。同时要求各县采取“贷、借、垫”等办法提前启动农村初中建设项目,满足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的需要。经过全省上下各方面的奋力拼搏,我省如期全面实现了省委、省政府2001年确定的“十五”“两基”攻坚目标。

  我省“十五”“两基”攻坚的成果主要体现为:

  一是普及程度明显提高。与2000年相比,全省实现“两基”的县由32个增加到84个,“两基”人口覆盖率从35%提高到93.88%,青壮年非文盲率从92.8%提高到96.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73.6%提高到98%以上;在校学生从142.7万人增加到209.1万人。

  二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省新建改扩建初中1774所、小学4591所,消除危房面积128.4万m2。全省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由1820万m2增加到2 31 5万m2,净增485万m2,其中56个攻坚县新建和改扩建校舍面积就达666万m2。中小学危房率从11.6%下降到5.2%;增添课桌凳153.9万单人套、图书2535.7万册(增加近一倍)、教学仪器11581套,设备值达9.36亿元,增加一倍多。

  三是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十五”期,我省多渠道、多形式补充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力实施多层次、多类型教师培养培训。全省小学专任教师由17.5万人增加到18.4万人,初中专任教师由6.95万人增加到9.71万人,学历合格率分别由89.3%、83.6%提高到94.6%、94.4%。系统培训了6000名农村中小学校长。

  四是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我省在加快“两基”攻坚的同时,认真做好巩固提高工作,并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强教师培训和学校教学管理、改革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明显提高了农村教育质量。

  五是“两基”投入大幅增加。五年来,我省争取到中央“义教工程”、“危改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专项资金22.6亿多元;省政府先后投入“普九”专款、“义教工程”配套资金、“两免一补”资金等10.4亿元;实施“两基”攻坚的市(州、地)、县以政府贷款和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为主,投入资金达29.11亿元。五年总计投入超过62亿元。这样的资金投入力度,在贵州教育史上是空前的,有力保障了“两基”攻坚的实施。

  全省“两基”攻坚目标的实现,是我省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它为我省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二)高等教育迈上新台阶。“十五”期间,我省以创建“211工程”大学为重点,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和跨越。一是高等教育规模迅猛扩大,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拓展。与2000年相比,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由7.98万人增加到20.68万人,增长1.59倍;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由5.76万人增加到11.41万人,增长98.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5.85%提高到11%,提高5.15个百分点。先后升格组建了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遵义师范学院、贵阳学院、毕节学院四所新的普通本科院校;在省属本科高校设立了8所按新机制运行的独立学院;成立了安顺、遵义、黔南、黔东南等1 5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二是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投入机制改革,不断改善办学条件。2001年以来,将省财政每年4000万元高校专项经费转变为贴息资金,变直接投入为间接投入,鼓励和引导高校积极贷款,吸引近1 0亿元的贷款资金投入高校。大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引进社会资金4亿多元,建成学生公寓5 5万m2、学生食堂10万m2。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上亿元的西部教育(国债)补助资金逐步到位,3800万美元的日元贷款项目在高校顺利实施,爱国人士李嘉诚、田家炳等捐赠的上千万元资金在高校投入使用。三是高水平大学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扎实有效的工作,2005年9月8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宣布贵州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大学建设行列,结束了我省无国家重点大学的历史。四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在2000年贵州大学实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零的突破基础上,贵阳医学院又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通过几年的积极建设和申报,截止2005年,全省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210个,并实现了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零的突破。2005年全省在校研究生5935人,比2000年的914人增加5021人。同时,我省高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均取得了长足进步,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校助学贷款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十五”期间,我省始终坚持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把改革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加大“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度;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着力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立交桥,推进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双证书”制度;多形式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9所普通高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批准41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联合举办3+2形式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狠抓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省级师资培训基地5个,“十五”期间培训师资近4000人次;按照国家部署积极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和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建立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8个,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2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1500万人次;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近几年坚持每年4月至5月组织开展“职教宣传月”活动;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通过采取以上种种措施,我省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逐步走出低谷,步入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联合办学取得突破性进展。截止2005年,全省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22.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3.93万人;新增省级、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34所;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2000年的5 3.9%提高到2005年的72.13%;中职学校校舍建筑面积达271.7万m2、教学仪器设备值达35757.63万元,分别比2000年净增11 .8万m2、27741.03万元。2005年,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3.98%。

  (四)素质教育有序推进。五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意见》要求,我省扎实有序地开展了素质教育工作。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使全体教育工作者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进一步树立了“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观念,为推进素质教育打下较为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按照教育部的部署,我省从2001年启动实施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2005年秋季全省义务教育起始阶段学生全部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对全省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课改培训,进一步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了教学方式,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教学水平。在农村初中开设了《农村实用科技课程》,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全省小学、初中实行了按片区免试就近入学。

  (五)各项教育工作协调推进。

  ——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五年来,随着“普九”步伐的加快,我省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规模逐年扩大,普通高中在校生从2000年的19.1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49.5万人,净增30.4万人。同时,始终坚持抓好教育质量,积极推进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建成示范性普通高中34所。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在我省自建1 347所“计算机教育工程项目学校”的基础上,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和帮助下,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逐年扩大覆盖面,取得丰硕成果。截止2005年,全省建成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室1575个、农村小学卫星教学收视点14752个、农村小学光盘教学播放点8089个。现代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对全省农村中小学的覆盖率达到95%,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开展农村党员和农民培训,发挥了积极作用。

  ——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五”期间,以提高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开展了系统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专项培训,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和学历合格率均有明显提高。启动实施了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积极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调研制定下发了《贵州省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各高校进一步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高。截止2005年,全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达14353人,其中具有硕、博士学位的达21.88%,分别比2000年增加7113人、提高12.27个百分点。

  ——民族教育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在实施“两基”攻坚中,对民族地区、民族县给予经费倾斜,全省实现“两基”的84个县中有43个为民族地区县。在全省三个民族自治州和十一个民族自治县分别建成一所民族寄宿制中学。新增1所民族本科高校,扩大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规模;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培训工作。截止2005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达322.16万人,占在校生人数的38%,比2000年增长3.84%。

  ——民办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全省各地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进一步提高了发展民办教育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积极落实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涌现出一批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办学特色鲜明、教育质量较好的民办学校。截止2005年,全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达1732所,在校学生达41.12 万人。

  ——语言文字工作扎实推进。全省建立健全了各级语言文字工作机构,语言文字工作测试员由300人增加到900人;接受普通话测试的人员由3万人增加到20万人;全省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分期分批接受了普通话培训测试。全省语言培训工作逐步形成以学校为基础,向社会各行业延伸的工作局面。

  ——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开创新局面。在全省高校选派公派留学生231人;推荐和选派“西部人才培养计划”留学人才208人;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聘请外籍教师454名;接受外国留学生351名;教育系统派出出国或赴港澳考察、研修人员611批1487人次。积极实施奥克兰项目,五年共为我省培训千余名中小学英语教师。认真组织实施了省高级行政管理境外培训项目,40余名高校领导和省管专家在英国接受了为期三周的教育行政管理培训。积极推进汉语对外推广工作,贵州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对外汉语教学教师资格认定考点,开创了我省对外汉语教学的新途径。

  ——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省教育厅党组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坚持每年年初召开一次全省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教育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积极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建立和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制度;建立了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监督学校招生考试、大宗物资采购、基建项目招投标的工作机制;在大型教育工程项目资金安排中始终坚持因素分析法;不断加大了查办案件、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工作力度;狠抓考风考纪,各类教育考试的考风考纪明显好转。在2003年省政府纠风办组织的行风评议中,我厅获得93.2的高分,名列优秀等次。

  二、“十五”教育工作的主要体会和经验

  回顾“十五”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体会和经验: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确立了符合贵州教育实际的基本工作思路、工作原则;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发展动力,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和需求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科学发展观,提出并坚持促进贵州教育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

  ——坚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增强机遇意识,把抢抓机遇和用好机遇作为加快教育发展的主要着眼点和切入点。抢抓高校扩招和普通高中扩招的机遇,实现了我省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的跨越式发展;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全面推进了“两基”攻坚,实现了高水平大学建设及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的突破性进展;抢抓农村税费改革的机遇,建立了我省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坚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实际,坚持重点实施“两基”攻坚和创建“211”工程大学,从而带动全省各级各类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努力满足新时期全省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积极扩大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并努力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努力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着力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三、主要困难

  虽然“十五”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省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

  1、“两基”达标是低水平的,巩固提高任务艰巨。与国家要求和兄弟省市相比,我省“两基”验收是低标准的,已实现“两基”的大多数县的义务教育还处于低水平、不稳定阶段。2000年前验收的32个县中,相当一部分县的部分学校办学条件较差;2001年起验收的县,由于突击性较强,普及程度不是很稳定,辍学率时有反弹。还需要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用于巩固提高工作。

  2、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职业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活力相对不够,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不足,各类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各级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部分市(州、地)、县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严重失调,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远未形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还面临诸多困难。

  3、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之间尚未做到优化协调合理。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高等教育资源仍严重不足,亟待进一步拓展;高等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没有形成合理的比例和梯次;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水平、办学效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州、地)主管的高等学校发展缓慢。

  4、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率相对较低。2005年,我省高校毕业生达39294万人,2006年达54883人,今后几年将逐年递增。由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加之就业渠道、就业机制不完善,就业观念落后,高校专业设置结构不尽合理等多方面的原因,我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是比较严峻的。

  5、教育投入仍严重不足。虽然“十五”期间我省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但教育投入的增长幅度仍赶不上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致使全省“两基”攻坚负债13.12亿元、省属高校负债11亿元。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影响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总之,“十五”期间,我省教育事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在“两基”攻坚、高水平大学建设、高等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我省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十五”教育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国家有关部委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教育战线广大干部和教职工努力工作、奋力拼搏的结果。

来源:中广教育  责编: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