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海南权威之声

改革创新,谱写海南基础教育的辉煌篇章

中广教育 2010年08月03日 16:07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海南地处祖国最南端,由于远离中原,在古代一直被视为蛮荒之地,作为历代朝廷的流放地,被称为“文化的沙漠”。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海南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3年11月上旬,记者就海南基础教育的有关问题,采访了海南省教育厅主管基础教育的石秀慧副厅长。

 

  记者:石副厅长,海南历代被称为“文化的沙漠”,是受排挤的文人墨客和遭贬官员的流放地。也正因为如此,先进的中原文化被带进了海南。自苏东坡在海南儋州创办东坡书院开课授业起,尊师重教,兴教办学的传统已在海南形成。您认为是不是这样?

  石副厅长:是的,海南大多为移民,祖先大多是从大陆移居过来的。由于远离大陆,海南一直被称为蛮荒之地和“文化的沙漠”。自宋朝苏东坡在海南开课授业、传播中原文化起,中原先进的文化就一直源源不断的从大陆传到海南,为海南文明的传播与发展以及开发海南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海南历来注重尊师重教,兴教办学已形成传统。这里的老百姓非常重视教育,在校舍建设、投资办教育方面舍得投入,毫不吝啬,捐资时都是你几块、我几十块、他几百块的慷慨解囊。海南有一百多万归侨侨眷,占现有人口的一半以上。他们有着勤劳朴素、热心公益事业的美德,有着爱乡恋土、造福桑梓的浓厚情怀。据文昌市统计,建省以来,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助该市教育事业的资金累计近2亿元。文昌市很多学校的建设,都凝结着海外乡亲的心血;海外乡亲捐建的学校、教学楼、实验室、科技馆、教室等在文昌随处可见。海南人民和海外乡亲对教育的这种执着和热爱,既推动了海南教育的发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海南人民历代形成的尊师重教、兴教办学的风尚。

  记者: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您能否谈谈有哪些具体表现?

  石副厅长: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全省基本上行成了各级各类教育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和沟通开放的现代化终身教育体系,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等居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这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基础教育硕果累累。1950年,海南全岛有小学2960所,在校学生16.3万人;中学37所,在校学生1.2万人。目前,全省有小学3399所,初中436所,高中91所,幼儿园642所,在校学生分别为1,025,278人、377,803人、68,295人、115,466人,与1989年相比分别增加106,364人、170,248人、11,620人和22,384人;并分别于1997年底和2000年底如期实现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两基”成果不断巩固和提高。2001年,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7%、初中段入学率97.4%分别比1989年增长1.67%和37.8%。

  二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省中小学校舍面积从1989年的504.97万平方米增加到2001年838.72平方米,中小学危房率从1989年的30.7%降至2001年的4.7%,城镇中小学校教师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2.86平方米,均高于全国水平。

  三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我省已完成中国教育科研网海南主站点的建设和省教育厅“政府上网“第一期工程,并初步完成了、海南教育网和海南教研信息网络的建网、建队工作,全省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达2.6万多台,开展计算机教学活动的学校已增加到450所。全省教育卫星电视地面接受站380个,开展广播电视教育的网点达1000个。

来源:中广教育  责编: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