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吉林学校新闻
吉林大学三项举措建好援外基地
中广教育    11月19日 12:03
    中广网北京11月19日消息 吉林大学自2004年被批准为“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以来,始终坚持“精心组织、规范管理、亲情服务、密切跟踪”的十六字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援外培训理念,依托吉林大学丰富的教育科学文化资源以及吉林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优势,高度重视援外项目,努力做好援外培训工作,先后举办现代远程教育及网络通信、发展中国家教育官员、非洲国家教育官员、非洲国家机械工业管理部门官员等援外培训班17期,为来自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等国家的近500名相关部门官员进行了培训。吉林大学的援外项目正朝着科学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

  ——组织工作目标化。一是师资队伍认真选拔、精益求精。打造了一支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集教学、科研、对外交流三方面优势于一体的教师梯队,所有任课教师和工作人员都经过层层考核和严格审查,任课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采用全英语模式授课。二是打造“精品课程”、灵活教学形式。根据学员学历层次及受教育背景的不同,制定“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设置好学习出实效的精品课程群,运用案例分析、互动教学等方式,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三是增加信任、增进认同,保证组织和谐。保证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民族、宗教信仰、政治观念以及学术背景的学员在华期间友好相处,细心留意每个学员的思想动态,尊重学员的民族风俗习惯,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交流氛围,增进了与各国学员的友谊。

  ——管理工作规范化。一是制定管理制度,完善组织纪律。外事无小事,安全无小事。严格要求学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遵守吉林大学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按时集合;严禁不请假工作人员私自外出;严格实行援外项目实施工作管理制度,对项目实施工作中的细节进行明确要求;严格实行援外项目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应急预案;严格实行援外项目训后反馈制度,对如何做好训后的跟踪反馈提出明确要求等。二是促进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邀请吉林大学留学生和学员交流座谈,使学员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国情,增进对华友好感情,消除误解和疑虑。如2007年5月承办“非洲国家教育官员研修班”期间,学员与留学生座谈后,加蓬立即与吉林大学签订了协议,派遣10名留学生到华学习。三是日常安排科学统筹、灵活多样。如饮食上,为了尊重学员的宗教信仰,根据学员饮食习惯安排个性菜单。在参观或购物途中,对沿途风景及建筑进行讲解。每天固定拿出几分钟时间教授汉语,就餐时,教学员如何使用筷子,组织学员做游戏、唱民歌等,潜移默化地让学员了解中国民俗和文化等。

  ——服务工作人性化。一是开班前准备到位、明确分工。开班前一个月,就做好流程,责任落实到人。派专人实地考察,预定宾馆、饭店、机票等。建立学员数据系统,为教师、学员制作胸卡、生活手册等,生活手册采用中英对照形式,附带插图,简洁易懂,便于携带,适用性强,极大地方便了学员。二是生活上悉心照顾、细心周到。在就餐、游览等过程中给与其亲人般的照顾。就像尼日利亚的学员Josephine Okoli女士在同工作人员谈话时表示,“从年龄上来说,我们可以做你们的父母,但在中国期间,我们就像孩子一样,时时刻刻都需要你们的关心和照顾。”三是学员回国后密切跟踪、主动交流。向学员发放反馈意见表时,通过掌握跟踪和反馈的情况,建立强大的人脉资源。学员回国后,努力做到勤沟通。如定期向学员发送邮件,加强与学员之间的联络。目前,十余名曾经来华参加培训的非洲学员正为其子女办理到吉林大学留学手续。

来源: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    责编:邵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