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教育成就

2007年青海教育概况

中广教育 2010年06月08日 15:56

中广网北京6月7日消息 “十五”期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各族人民,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青海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顺利完成了“十五”目标任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教育在“十一五”时期的更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发展

  “两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省有28个县(市、区、行委)实现“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86.8%,比“九五”末提高16个百分点,高于规划1.8个百分点。全省小学在校生50.7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2%,高于规划2.2个百分点;初中在校生22.7万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2.3%,高于规划12.3个百分点。5年累计扫除青壮年文盲15万人,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3%,高于规划3个百分点。2004年我省扫盲工作获国际扫盲奖——世宗国王奖。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全省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12万人,比“九五”末增加4.3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1.3%,比“九五”末提高20.9个百分点,高于规划1.5个百分点。普通高中毕业生达到2.5万人,比“九五”末增加1.1万人。通过争取国家投资、地方筹措、社会融资和统筹资源、增加异地办班等方式,扩充了高中资源,扩大了招生规模,提高了办学水平。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布局结构趋于合理。全省有35个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实体,在校生2.3万人,低于规划数。8 个州(地、市)各建成了一所具有一定规模、能在当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职业学校或综合性职业教育中心,西宁市、海东地区每个县各建成了一所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全省有1576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5年培训农村劳动力、城镇在职及下岗职工155万人(次),为我省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全省高等教育在校生4.9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3.4万人,比“九五”末增加了2.5 倍,完成规划的170% 。本科院校校均规模由“九五”末的2675人增加到8286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 ,高于规划6个百分点。3所本科院校硕士学位点由2000年的5个增加到29个,在校研究生675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生7678人;高职院校5所,在校生7595人。继2000年基本建成20个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后,2004年又启动建设了14个重点学科和实验室、30门精品课程和10门高职示范课程。

  民族教育有了新的进步。全省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在校生达到45万人,占全省在校学生总数的46.3%,比“九五 ”提高了4.4个百分点。民族自治地方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 。经过改革调整,民族教育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格局更加合理,重点更加明确。“双语”教学不断改进和规范,民族文字教材基本做到了与汉文教材“配套建设、同步供书”。高校民族班和预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省内外相对发达地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大中专院校对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全面启动,我省8个州(地、市)、245所学校分别与辽宁省的有关地、市、学校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交流活动。20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在省内外重点高中异地就读,为民族教育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二)、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十五”期间全省撤并初级小学和教学点1342个,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比2000年减少353个( 教学点未进入教育统计报表),民族地区学校布点分散、规模小、效益低的状况得到改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办学效益明显提高。高等教育布局进行了重大调整,普通高等院校由2000年的8所合并为3所,新组建了5所高职院校。省政府与教育部签定了共建青海大学协议,为提高我省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

  信息化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

  通过实施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投入资金13647万元,建成中小学教学光盘播放点833个、卫星教育收视点2677个、计算机教室506个,三种模式覆盖率达到100%,全省中小学普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教育。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校园网及联通相关教育单位的城域网于2003年底建成并投入运行。

  (四)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学历结构明显改善,全省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 98.3% 、95.8%和72.8%,比“九五”末分别提高了2.5 、10.3和22.1个百分点。高校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12.0﹪,比“九五”末提高了5.4个百分点;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38 .3%,比“九五”末提高了18.8个百分点。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了校本培训的长效机制。对92%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在高校实施了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十五”期间表彰国家级优秀教师51人、省级优秀教师250人,评出特级教师28人。2003年省政府首次重奖了全省中小学“十杰校长”和“十杰教师”,鼓舞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五)、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

  基础教育实行了 “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各地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部上收到县统一管理。中小学内部实行了以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三教”统筹、“农科教”相结合的农牧区教育综合改革显现成效。素质教育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课程结构、招生考试、评价制度等配套改革措施相继实施。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高校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小学德育工作、教育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经青海省委批准,2004年成立了中共青海省委教育工委,为改进和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师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了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文明校园等教育活动。教育督导制度不断完善,教育科研日益活跃,教育交流与合作继续扩大。

  (六)、教育投入不断增加

  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教育经费有较大增长,全省教育经费总额由2000年的 12.82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22.53亿元,年均增长15.13%,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19.07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4.1%。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幅度增长,5年投资26亿元,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高中扩招项目、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

  建设工程、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重大教育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全省特别是农牧区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全省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一费制”收费管理办法和农村税费改革教育资金转移支付等政策得到落实,教育经费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七)、资助贫困学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了以“两免一补”为主要内容的资助措施。免费供应教科书专项资金从2001年的21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501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从2001年的6.58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56.38万人( 次)。省、州、县三级财政用于贫困生学习和生活补助的专项资金由2000年的2216.1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61 77万元,资助贫困生从2001年的2.55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30.32万人(次)。高校实施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以贷为主的资助措施和“绿色通道”制度,对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保障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减轻了群众负担。

来源:中广教育  责编: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