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教育成就

新起点新考量新希望 青海省职业教育采访录

中广教育 2006年05月12日 16:43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青海职业教育的现状如何?

  记者观点

  无论是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还是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统筹力度来讲,目前我省的职业教育“温度”还不够“火”。一方面社会对技术型人才需求迫切,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因招不上生而处于尴尬的境地。

  招生难期待突破

  事实上,被一些人称作“二流”教育的职业教育一直存在招生难的问题。

  承担着为青海省工业企业培养后备技术型人才重任的青海省工业学校,2001年仅招了14名学生。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1999年仅招到20名学生。像青海省工业学校和大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这样招不到学生,或有的专业只招几名学生的情况在青海省的其他职业学校同样存在。

  学生是教育发展之本,学校招不上学生,教师无课可上,中等职业教育面临压力和挑战。对此,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来萍认为,职业教育依然是全省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比“九五”末减少3219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为19.7%,远低于全国40%的平均数。招生难已成为青海省中等职业学校向规模化办学发展的障碍。青海省教育厅职成处处长何平分析认为,由于青海省经济总量小,加之国有企业改制、民营企业吸纳能力有限和社会用工不足,加上一些单位在用人上盲目攀高,传统的人才观和就业观影响深远等因素的制约,职业学校生源不足的境况成为办学的主要矛盾。

  办学条件捉襟见肘

  今年,青海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的40%,也就是说,要在去年15600名的基础上增加5000名。这对青海省职业教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校舍及实训设备严重不足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的矛盾。青海省工业学校今年春季招到的200多名学生,面临着无教室、无宿舍的尴尬境地。互助职校去年招了1000多名学生,但由于校舍严重不足,只能在外面租房解决学生的住宿。大通职教中心学生的宿舍依然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小平房;西宁市第一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是该校的优势专业,但因为缺乏资金和设备,计算机开出率仅50%;互助职校"双师型"教师缺乏30%,长期下去,势必影响教学质量。一些职业学校的校长们普遍认为,如果没有应有的硬件和软件作保障,职业教育难以得到大的发展。

  为何要让职业教育热起来?

  记者观点

  近些天来,每到一处采访,问及此问题,得到的回答虽不相同,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关键词:职业教育是社会的“稳定阀”,是解决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关键,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手段,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的需求。

  社会的“稳定阀”

  有学者称职业教育是社会的“稳定阀”。青海省教育厅提供的一组数字,佐证了这一观点:青海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51.3%,这意味着还有48.7%的初中生未接受高中教育;高中阶段在校生中,接受职业教育的在校生仅为23.8%,与教育部要求的高中阶段职校学生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尚差很远。单是未接受高中教育48.7%的初中学生,流入社会,将成为沉重的社会负担,有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青海省教育厅职成处处长何平认为,加大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让这一部分中学生能够接受职业教育,掌握生存技能,不仅是社会的需求,也是学生家长和学生的必然选择。

  大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招生科主任王新业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老百姓最大的生活保障,而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火起来,培养大批社会需求的中高级技术人才,是社会的需求,也是老百姓的需求。”

  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

  “农业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很大程度取决于农牧民的素质。”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周立认为,农牧民素质的提高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实现农牧业产业化,需要大批掌握现代农牧业生产技能的劳动者,而这得靠职业教育来培养。

  让职业教育火起来是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重要措施。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车军平介绍说,互助县职业学校已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技术型人才7645名,每年创收7000万元以上,使2000个家庭摆脱贫困,正如基层干部说的那样,“这转移那转移、这扶贫那扶贫,都不如职业教育来的实惠,职业教育是实现‘培训一个,转移一个,致富一户’的最有效的手段和最有效的措施”。

  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

  “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就业岗位十分有限,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无业可就,毕业即失业的状况已成为农牧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社会问题。任其发展下去,必将产生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也终将影响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认为,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要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社会需要的职业技术型人才。对此何平说,在有些人眼里,职业教育一直被视为普通教育的补充,是“二流教育”、“次等教育”。在教育规划中,职业教育一直被作为调解普通教育生源的缓冲系统,在招生和经费投入政策中也一直处于次要地位。许多行业技能人才缺乏已经向我们发出警告,让职业教育热起来、火起来,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

  现在职业教育“温度”够不够?

  记者观点

  无论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还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基层管理者和教师,谈及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逐年增长,毕业生就业率一路攀升;高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实用人才。但招生难、办学条件差的现象依然存在。

  “门前冷落车马稀”

  良好职业技能的操作型人才,无疑是社会所急需的。可是,青海省的职业教育前几年为什么总是处于“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境地?采访中,大家认为,职业教育热不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许多人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低,收入低”,或是“只有成绩差的人才去读职业学校”。一些地方和部门也存在着忽视职业教育的倾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够有力。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了职业教育生源严重不足,大家都去挤高考“独木桥”。记者在一所重点高中调查显示,全班90%的学生不愿意上职校。

  职教亟待“添薪”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不少职业学校严重缺乏必需的实验和实训设备。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办学条件差,骨干教师短缺。这是记者采访时听到的普遍反映。

  以青海省西宁市第一职业学校这样一个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为例,1983年以来经费投入一直严重不足。2003年争取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400万元,但因学校当年普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未分,又失去了这批资金的投入。一个国家级重点学校至今没有实训楼,计算机专业是该校的优势专业,但因条件所限,计算机开出率仅有50%,严重影响着教育质量。

  青海省工业学校招生由2000年的不足百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2100名,学校在摆脱了招不上生的尴尬境地的同时,又面临着因为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校舍严重不足,学生住宿困难的境地。

  职业学校的校长们认为,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是让职业教育热起来的保障。一些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区域竞争的“软实力”,将对职业教育给予重点支持。有关人士建议,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专项补助职教经费,逐步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相结合的投入机制;给学校“松绑”,多渠道、多途径增强办学活力;增加创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合办学,为多渠道筹集资金打下基础。

  如何让职业教育离我们更近?

  记者观点

  事实上,职业教育是“平民教育”、“就业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由于“重学轻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社会上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主观上使职业教育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大。但实际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需求越来越大,现在面对的是,怎样让职业教育与我们更近一些。

  立足实际确定办学理念

  青海省中等职业学校普遍规模小、条件差,质量效益不高,适应市场和抵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学习和借鉴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走联合办学的路子,是发展壮大青海省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互助土族自治县和青海省工业学校在这一方面有比较成功的经验。

  互助土族自治县每年初中毕业生7000余人,但上高中的只占49%,因此互助职校立足当地实际,提出了“育一方人才,富一方百姓”的办学宗旨,一方面为农业现代化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科技服务,使种田的农民也能增收致富;另一方面为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从事二、三产业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及相关的服务,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培训一人,脱贫一家。

  青海省工业学校2002年以来与德令哈、门源、平安等地的职业学校联合办学,经过几年的尝试,效果很好,不仅使学校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带动了合作学校的迅速发展,实现了共赢。同时,这种办学尝试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贴近市场设专业

  互助职业学校校长吴进文说,以市场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源驱动力。因此职业教育要不断延伸自身的服务功能,一方面要了解学生想学什么,并按其要求,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人生目标;另一方面要了解企业、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再根据它们的需求培养人才,使双方需求达到一个最佳结合,缩短学生上岗“磨合期”。

  同时,适应市场经济,必须还要高度重视专业设置。青海省工业学校的张主任说,学校抽调专人对全省数个行业的24家企业进行了为时半年的综合调研,并多渠道收集信息,了解省外人才需求及国家产业政策。近年来,学校停办了多个过时专业,增设了数控加工技术、模具加工、铆焊等专业,由于专业调整及时,2004年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一个班的招生人数就达到102人。

  拓宽就业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职业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体现出来的一项增值服务。老百姓最希望的是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达到就业。

  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学校的工作以毕业生能不能就业为重要的评价内容。青海省工业学校一直把就业作为解决学校生存和发展问题的突破口,只有学生毕业后能找到理想、满意的工作,才能证明学校的发展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2002年共有毕业生222名,顺利地实现了全部就业;2003年毕业生242名,用人单位需求计划达500多人,供需缺口近260人; 2004年学校毕业生当年实现了全部就业,并且尝试了2005年的近百名毕业生在实习阶段就到企业就业并完成实习任务,学生既学到了企业要求的技能,又拿了工资,减轻了学生家庭的负担;2005年毕业生390名,已有90%以上落实了就业岗位。

  职业教育不是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是平民教育,只要让老百姓的孩子们学到了手艺,学到了谋生的本领,就成功了。

  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源在哪里?

  记者观点

  在科技进步与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人才资源的质量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产业界的重视,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同时,职业教育也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那么,青海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源在哪里?

  发展职业教育还需转观念

  我们应该看到许多人在认识上对职业教育存在误区,一些地方和部门也存在着忽视职业教育的倾向。其实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说普通教育能造就爱因斯坦、钱学森,那么职业教育同样可以培养出爱迪生、莱特兄弟。

  有关人士认为,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人才观,重树职业教育地位,关键是转变观念。只有真正像重视普高教一样的重视职业教育,投入足够的人、财、物力发展职业教育,同时舆论导向上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思想。

  政府要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条件

  职业教育办学的成本较高,目前情况下,单靠职业学校自身的发展去壮大职业教育,条件尚不成熟。因此,为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一方面需要政府增加教育投入,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保证职业教育办学的自主权,减少行政干预。积极鼓励和倡导民办职业学校,广泛吸纳民营资本,增加职业教育投入,形成一批设施、设备条件基本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基本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求的职业教育基地。目前这一问题已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视。

  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来萍介绍,“十一五”期间每年努力争取国家资金5000-7000万元,增加省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从2006年起青海省财政每年安排职业教育专项资金2000万元,重点用于改扩建和新建中职学校、培训师资;省级地方统筹的教育基建资金中,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职业教育。同时也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实施订单培养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订单培养,是这几年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互助职校王新业认为,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必须延伸到上至市场下至个人(受教育者),这样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因此,由政府部门牵头,多方协调,争取订单,根据市场需求组织人员培训学习,这种“照方抓药”的培训方式,一方面会大大提高就业率,另一方面也会保证就业的稳定性。

  青海省职业教育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而且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困而上不起学是制约职业教育扩大规模的重要因素。因此,如果有对贫困生资助的政策或建立比较完善的贫困生资助制度,帮助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对扩大职业教育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作者:毛翠香 赵 静)

来源:中广网 青海分网  责编:邵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