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教育成就

教育回眸——山东教育60年巨变

中广教育 2010年06月20日 18:11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建国60年,山东教育与全国教育事业一样,开始了从恢复、调整、改革、发展和创新的一系列巨变。60年回眸,沧海桑田。山东教育在为富民强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基的同时,发生了历史性的跨越,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已达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达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一个规模迅速扩大、结构趋于合理、普及程度大幅提高、质量显著提升的山东教育出现在齐鲁大地上。

  60年,是山东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60年,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人民素质显著提高的60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新型教育体制得以构建的60年,是促进教育公平制度建设显著加强、更多惠及困难群体的60年。60年来,山东教育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是山东社会沧桑巨变的见证者、参与者,是经济跨越发展的支撑者、推动者,在短暂的历史时空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教育弱省转变为教育大省,正向教育强省的目标奋力前行。

  从黑屋子土台子到宽敞明亮大教室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

  时下,许多人眼见遍布城乡的中小学和孩子们有学上并且越来越有好学上的现实,熟视无睹,似乎觉得本来就应该这样。其实在“应该这样”的背后,是山东人民60年筚路蓝缕的奋斗史和一串串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

  建国初期,山东教育基础极为薄弱。这是今天看来有些难以置信的教育数字:在1949年底,全省有普通中学66所,在校生3.89万人,有小学2.74万所,在校生19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

  1978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调查组的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沉重的文字:我们所到之处,满眼是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全省3047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率占59%,有的学校甚至连黑屋子也没有,孩子们夏天躲在树荫下,冬天围着太阳转。

  在改革开放最初阶段,由于国家与各级政府财力严重不足。通过群众集资,成为其时改善教育条件的主要途径。泗水县和平邑县,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但干部、群众怀着造福后代的迫切心情,依靠自己的力量,拉开了山东校舍改造的序幕。革命老区沂南县鲁庄乡树仁里村地处山区,全村父老挥锤打钎,凿石平地,肩扛人拉,硬是在一片山梁上凿出一块平地,建起了一所小学,他们没钱买瓦,就用麦秸替代。尚未完全脱贫的沂蒙人民,有的扛来几根檩条,有的抱来一捆秫秸,有的提来一篮子鸡蛋,还有的赶来自己家里的猪,倾自己所有支援建校。在1100多万老区人民的支持下,临沂地区这个山东最贫困的地方,1986年完成了校舍改造任务,震动了全省。

  政府对群众集资办学的自发行为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转化为政府行为。1981年,泗水县多方筹集资金,在全省第一个实现了“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省委、省政府立即在泗水召开现场会,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校舍改造的星星之火,在全省形成了燎原之势。

  1986年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此,在我国正式拉开了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序幕。国家按照分片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把全国“普九”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三类,我省被列为“一类”地区,必须在1997年率先实现“普九”。山东同另外8个被列为“一类”地区的省市相比具有更大的难度。但具有光荣办学传统的山东人民迎难而上,进行了比校舍改造更为艰难、长达10多年之久的“普九”攻坚战。

来源:山东省新闻办  责编:邵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