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

天气预报|进入邮箱|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教育频道 > 其他省市教育巡礼 > 山东教育巡礼 > 山东页面焦点图 > 正文

栉风沐雨六十载 临沂教育谱华章

2010年06月21日 17:09来源:中国广播网打印字号:T|T
60年栉风沐雨,60年弹指一挥间。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临沂教育事业在积贫积弱的基础上起步,在艰难与困苦中奋斗,在改革与发展中前行,已基本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符合临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临沂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临沂教育实现了三大历史性跨越,一是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二是职业教育有了新突破,三是高等教育迈入了大众化阶段,这些成就有力地推动了临沂市从人口大市到人力资源强市的转变,为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做出了重要贡献。

临沂教育局长卢立海

  基础教育成绩显著 进入历史新阶段

  1949年,临沂没有一所初中,小学只有1586所,在校生57228人,基础教育水平极其落后,全市人口87%以上是文盲。文革期间,又出现了一段畸形发展,整个基础教育质量下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基础教育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临沂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1978年临沂的中学发展到1924所,小学发展到12039所。2009年,全市小学在校生达73.2万人,中学在校生达52.2万人。全市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均达到100%,巩固率分别保持在99.5%和98.5%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在80%以上。

  “黑屋子,土台子,里边坐着一群泥孩子”,这是1978年之前临沂农村教育的真实写照。据1976年统计,临沂农村中小学校舍黑屋子、危房子占51.8%,有些地方学生甚至在牛棚、地瓜窖子上课,缺少课桌凳的学生占70%以上。

  1977年至1996年,临沂在试点的基础上,先后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城镇校舍改造、初等义务教育和“两基”工程的实施。在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0多元的情况下,沂蒙人民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支前精神,勒紧裤带办教育,群众集资成为当时改善教育条件的主要途径。勤劳朴实的沂蒙人民有的扛来几根檩条,有的抱来一捆秫秸,有的提来一篮子鸡蛋,还有的将自己百年后的寿木板也捐献出来建学校,当时的情景甚为感人。1986年临沂完成了农村中小学校舍、院墙、大门、厕所、操场和课桌凳的“六配套”,至1989年集资1.5亿元新建了236所乡镇中心初中。当时“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成为临沂地区的一大景观。至1993年又筹资3亿元,完成了城镇校舍改造,创造了“两先两后”(先入学后完善,先普及后过渡)发展模式,于1994年,实现了初等义务教育。当时的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来临沂视察后称赞“临沂市的领导有远见,沂蒙人具有奉献精神,基础教育在全国革命老区中具有代表性”。从1993年至1996年,临沂又筹措资金12亿元,用于改扩建校舍、增添学校教学设施,这段时期是临沂历史上教育投入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时期。1996年6月,临沂在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率先实现了“两基”,2001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2000年至2004年,临沂又先后投入10多亿元用于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规范化学校创建、改善办学条件、推进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学制改革等几大重点工作,全方位提高了义务教育实施水平,期间完成了义务教育由“五三”学制向“六三”学制的过渡。

  2006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临沂市按照求科学发展、促教育公平、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开拓奋进,积极作为,区域内义务教育得到均衡发展,临沂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免杂费政策全覆盖,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了杂费和课本费双免除,政府办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到位,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从2007年春季起,临沂市落实保障资金3.11亿元,惠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00.2万人;2008年,落实保障经费5.95亿元,惠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07万人。新机制的实施,使临沂义务教育的投入全部纳入政府保障范围,真正完成了“义务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历史性变革。2007年9月3日,《现代教育导报》在显要位置题出“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看临沂”,整版推介了临沂实施“义保”经费机制改革的经验和做法;同年11月19日,《中国教育报》三版头条以“如何让农村教育发展更有后劲”为题,用半版的篇幅报道了临沂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典型做法,为全国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从2007至2009年,临沂市累计投入资金7.5亿元,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1708个,新建校舍100万平方米,维修加固校舍40万平方米,消除危房123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55万平方米),建成了一批安全坚固的永久性校舍(所建校舍80%以上是楼房,平房校舍中98%以上是带圈梁立柱的现浇平顶房),三年所改造的项目、面积和资金投入均为过去6年的总和。同时,临沂市还实施了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农村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仪器更新工程、“普实”工程和农村中小学仪器更新工程、农村初中工程,并顺利完成了950万元的农村中小学“211工程”(两热一暖一改)的试点工作,市委、市政府将仪器更新工程列为2009年“十大为民工程”之一,明确提出年内规划投资8700余万元,力争全市100%的特校、80%的农村初中、70%的乡镇中心小学、30%的联小基本达到国家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的目标。这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临沂是一个人口大市,也是一个教育大市。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临沂继承和发扬革命老区人民自强不息的沂蒙精神,用占全省1/24的经济支撑起了占全省人口1/9的基础教育,使崭新的教学大楼、漂亮的学生公寓、大气而干净的学校餐厅成为沂蒙大地上的一道道亮丽景观。同时,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临沂大力优化了市直学校的办学条件,投资2亿元新建了临沂一中南校区,并顺利完成了临沂二中、市特教中心的置换和整体搬迁,基本解决了市直学校多年来“灯下黑”的状况。着眼教育未来,临沂加快推进了城市教育设施配套建设,通过出台《关于加强城市教育设施配套建设工作的意见》,研究制定《临沂城区教育专项规划》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为从根本上解决“择校”、优化城区教育资源配置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创新精神的沂蒙人,研究探索的“兰山模式”、“蒙阴模式”、“罗庄模式”成效显著,受到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成为推动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典型样板。继2006年兰山、临沭、罗庄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之后,2009年,兰山区又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工作示范区验收。目前,该市省、市级规范化学校分别达到116、623处;省、市级教学示范学校25、205处。

  1949年,全市仅有小学教师2516人;1978年,临沂普通中小学教职工总数虽达92127人,但民办教职工占了66.9%,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不高。应当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民办教师为促进当地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0年来,临沂狠抓教师队伍建设,1998年较全国提前两年解决了民师问题。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6年以来,全市已培养国家级骨干教师86人,齐鲁名师5人,第二期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9人、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8人,5人当选为山东省年度教育创新人物、4名教师获提名奖,3名教育工作者被评为首批全市十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特级教师163人,省级教学能手680人,沂蒙名师100人,市级教学能手5300人,市级教学新秀278人,逐步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2009年,全市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9.65%、99.27%、94.12%,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取得历史新突破

  1949年,临沂仅有3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人数仅434人。文革期间,职业技术教育遭到严重摧残。1978年后,经过恢复、整顿,职业技术教育又呈现了勃勃生机。经过60年的努力,临沂已基本形成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据不完全统计,仅1978年至今的30年来全市中等职业教育累计培养了45万多名毕业生,培训各级各类人员200多万人次,为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培养农村经济建设急需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临沂市从1979年开始了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将一部分国办高中改为了农业技术中学或职业学校,并新建了一批农技中学和职业学校。到1985年,临沂地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18676人,开设的专业仅有农学、果林、牧医、农机、水产、建筑、服装、木工、财会、农业管理、幼儿教育等十几个专业。截至目前,临沂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到68所,在校生规模为1978年的20倍,相应专业达到了80多个,专业类别遍布第一、二、三产业。

  近年来,临沂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措施来抓。先后制定下发了《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通知》、《临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教育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和《中共临沂市委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发展了职业教育。2008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9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10.5万人。2009年以来,临沂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沂水县职业教育中心、苍山县职业教育中心实训工程被列入2009年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扶持项目。目前,沂水县正在建设2900M2实训楼、1100M2实训车间各一座,预计投入720万元;苍山县职业教育中心正在建设3500M2的实训楼,预计投入600万元。沂南县职业教育学校利用国家200万元扶持资金启动了综合实训楼工程建设,总投资达600多万元。兰山区投入6500万元购买原临沂师范学院西校区,建设了兰山区职教中心。

  据悉,目前临沂有5所学校被评估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参与全省职业教育“十、百、千”工程,有7所学校进入全省100所骨干示范性学校行列,11个专业成为全省职业教育示范专业(点),10所学校申报为山东省职业学校“双证互通”试点学校;6处学校列入省发改委“十一五”扶持规划,5处学校申报了省财政厅“十一五”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2009年,临沂市举行了首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进行了中职组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焊接技术、服装设计制作与模特表演、烹饪、财经、美容美发、护理、建筑等11个专业31个项目的比赛,21名学生被劳动保障部门授予“临沂市技术能手”称号。在今年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临沂取得了总分居全省第三名的好成绩。

  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职业学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民和农村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的实用技术培训,努力为“三农”服务,2008年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下岗失业人员培训360余期,年培训劳动者30万余人次,大幅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和市场就业能力。全市各县区都建立了一处规模较大的职业中专或职教中心,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2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11所,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个,6处学校被省职教师资培训中心评为山东省中职学校毕业生培训基地。积极实行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投入机制改革,逐步形成了政府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的办学体制和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努力增加投入的新模式,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目前全市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达23所,在校生3万多人。全市就业率达96%以上,部分重点学校就业率达100%,起到了培养安置一个学生、致富一个家庭的目的。农村成人教育取得新成效。临沂充分发挥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的作用,以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以外出务工人员和回乡初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对象,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认真开展了培训工作,一是组织农民学习先进的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引导农民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对回乡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了绿色证书培训,使他们在走上生产一线前初步了解了一些实用技术知识。据统计,2006年以来,全市各级职业、成人学校共培训近100万人次。

  2008年临沂市职业教育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春天。本着盘活教育资源的原则,市委、市政府将临沂广播电视大学、市职业中专、临沂商业学校、临沂经济学校等四处学校合并,搬迁至原临沂双月园学校,成功组建了临沂职业学院,成为临沂市第三所独立设置的、国民教育序列的、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专科学校,实现了当年建校、当年招生的目标,2008年临沂职业学院招收高职专科学生700多人,填补了临沂市没有高等职业院校的空白,标志着临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得到完善。

  高等教育加速发展 步入大众化阶段

  1949年,临沂没有一所高等学校。目前,临沂普通高等学校已发展到3所。自学考试开考专业已由1989年的20个专业增加到现在的96个,累计报考总人数达105万人。成人高考人数为10万人,大大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2008年,临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0年以上,临沂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

  临沂市仅仅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扩大办学规模,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办学体制,实现了高等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临沂大学的筹建,为沂蒙山区成千上万的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临沂市由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转变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08年,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7万人,比2007年增加3889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4.7万人,本专科在校生数分别占在校生总数的40%和60%,普通高校教职工达4045人。临沂年新增劳动力中拥有大学学历的比例,也从1999年的不足17%迅速提高到2007年的28.6%,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到52%。目前,临沂师范学院固定资产已由原来的12亿元发展到20余亿元。

  200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以临沂师范学院为基础筹建综合性临沂大学。目前该校占地面积423.3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8.7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亿元,馆藏纸质图书332.45万册。专任教师1589人,其中博士、硕士963人,教授、副教授550人。学校设有17个教学单位,60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9大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专业结构合理、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体系。

  素质教育整体推进,取得重大进展

  临沂推进素质教育有着良好的基础。早在1986年,临沂一中就开始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实验。他们一反“常态”,从政治思想、品德行为、科学文化、身体心理、艺术审美、劳动技能、创造精神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不办复读班,不搞加班加点和题海战术,按教学大纲开足必修课,重视劳技课,在校外开展军民共建,在厂矿、营房、农村、商店、街道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让师生走出校门,感受时代的健康精神和脉搏……

  临沂的素质教育重在求实,不搞花架子,不走过场。临沂市教育主管部门从九十年代开始,就抓住小学考试评价和中招中考这个牛鼻子,确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以横向区域推进,纵向分学段实施为原则,采取抓两头、选准突破口的办法。抓两头即先抓小学和师范,小学教育以停止县区统考为突破口,把小学考试命题的权力放给学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逐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师范,加强师范在校生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和考核,实行教学基本功合格证和毕业证“双证齐发”制度,从教师的入口处把好教师素质关,以此与在职教师培训相结合,努力建设了一支适应素质教育的合格的教师队伍。

  随着对素质教育的不断探索和尝试,临沂市逐步构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作为工作重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了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和养成教育、对初中生进行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法制教育的德育内容体系。通过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学校德育基地建设、综合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等措施,逐步构建了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2008年11月,市教育局被中央文明委评为第一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1998年,临沂制定了《关于规范小学办学行为若干规定》,在全市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2年,临沂市莒南、沂水两个县作为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县,开始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到2004年底,全市共建立1个省级、26个市级素质教育实验区。从2005年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实行了5天工作制。2008年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会议后,临沂市及时落实全省会议精神,严格落实“三个全面、三个还给”等素质教育的各项规定,积极转变学校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加强教师队伍、教研科研、评价体系、学校文化建设,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积极性,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并取得了新的突破。通过先后召开县区长、全体教育行政人员和各级各类校长共计2000多人参加的大规模、高规格的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市所有教育行政人员、所有教研人员、所有中小学校长和业务副校长共计4000多人参加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组织全市11万教师开展为期两个月的素质教育大讨论,先后举办20多场“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培训会”和230场“素质教育家校行”专家巡回报告会分别对全市800多名中小学校长、1.8万名小学班主任和62万名学生家长进行培训,邀请全国知名教育专家举办100余场幼儿家庭教育专家报告会对12万名家长、教师进行培训,使素质教育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临沂市建立了教育督导责任区制度。人大、政协、组织、纪检和市政府发展改革、公安、司法、劳动、科技、人事、财政等28个部门划分成5个责任区,每学期对县区、乡镇政府进行了考核,对有问题不进行整改的学校主要负责人和相关当事人根据有关规定给予了行政处分直至撤销职务,同时公开了查处结果,有力地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时,临沂市还通过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建立教师年补充机制、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城乡教师帮扶机制和教师专业成长激励机制等四个新机制,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强化教师培养培训,提升学校管理人员水平和能力等措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师资保障。2008年,市政府把原科级教研室升格,成立了副县级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进一步理顺了教学管理体制,增强了教研科研实力。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批像沂南马牧池小学的红色文化、兰山区白沙埠小学的“孝文化”和李官小学的“菊文化”及苍山县的“唱红歌、学红史、做红旗”等独具特色、具有高雅品位的特色校园文化也凸显出来。2009年1月9日,教育部副部长、国家总督学陈小娅来临沂考察素质教育工作,对临沂教育,特别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说,“临沂教育工作搞得很扎实、有说服力,临沂教育具有代表性,值得很好学习和借鉴。”

  2009年2月27日,全省年度教育工作会议暨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在济南召开,临沂、烟台代表全省17个市作了典型发言,临沂市教育局卢立海局长以《落实规范,坚定方向,努力把素质教育办成最受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为题,全面推介了临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在全省产生了广泛影响;今年9月21日至22日,2009’山东素质教育论坛在临沂举行时,卢立海局长作为全省市级教育局长代表又介绍了临沂推进素质教育的体会及感受,赢得了与会领导、专家及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同和高度赞赏。

  教育公平最大彰显 群众获得更多实惠

  临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只允许按规定标准收作业本费和寄宿生住宿费,严禁出现“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的现象。对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严格执行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的“三限”政策。坚持标本兼治,全面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广泛接受了社会和群众监督,临沂市规范教育收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兰山、临沭、罗庄、河东、经济开发区、费县六个县区被授予“山东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区)”称号。

  2007年秋季开学起,临沂市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和技工学校)、普通高校进一步建立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实现了各类学校贫困学生政府资助政策全覆盖。设立临沂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全省率先使用了“山东省涉农补贴一本通信息管理系统”,为每位受资助学生分别办理了银行卡,确保了资助资金每月按时直接发到了每一个受助学生的手中。2007年和2008年,分别落实各类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资金5672万元、1.16亿元惠及学生7.8人和8.2万人。2008年以来,临沂为12951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2009至2010学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03亿元。2008年8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等13家中央新闻媒体深入临沂蒙阴县进行了实地采访,并集中报道了临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情况,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为全面实施中小学招生考试“阳光工程”,临沂完善了公开透明的招生工作体系,加强了对高考、中考、学业水平考试、自学考试、研究生考试等各类考试的监管力度。加大人防和技防力度,通过实行监考教师双异地交流,考生入场时实行指纹信息识别仪、身份证识别仪确认,考场内安装电子监控设备、手机信号屏蔽仪、隐型耳机探测仪,为考生统一配备考试文具袋等措施,进一步防范和杜绝了违纪舞弊行为,确保了国家教育考试的严肃性和教育考试的公正、公平。

  教育专项督导成效明显。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县域内教师工资统一标准发放,全市大部分县区实现了县域内教师工资统一标准发放。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有了明显提高,12个县区农村教师人均月工资达到1774元,比2006年平均增加了616元,教师工资全部超过省定最低标准,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安心从教、乐于从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为确保农民工子女能够享受到同等待遇,临沂在城市教育资源极端匮乏的情况下,依据农民工集中居住范围,指定学校就近接收外来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目前,全市约有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子女4万余人。兰山、苍山、蒙阴、临沭、莒南等县区通过健全和完善“留守儿童”监测制度,实施“代理家长制”等方式,切实构筑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教育网络,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得到了优化。

  回眸临沂教育60年的历程,有五条基本经验和做法值得继续坚持和完善。

  一是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教育优先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把临沂人口大市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市”的理念,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临沂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临沂要实现加速崛起,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性作用,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市。

  二是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教育是体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核心内容。要努力做到学有所教,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切实维护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教育权益。

  三是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60年来,临沂在“穷市办大教育”的前提下,推进了教育的持续发展,主要一条就是弘扬了敢为人先的沂蒙精神,开拓创新,勇于进取。面对现实条件的限制和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必须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思路、创新体制机制。

  四是必须坚持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松劲。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市情,认真研究教育规律,认真研究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遵循教育发展固有规律的基础上,促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高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五是必须坚持教育的统筹协调发展。要着眼于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统筹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特别是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并重,进一步构建符合临沂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60年的改革与发展,临沂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目前,临沂教育正处在一个新的转型期、机遇期、起跳跨越期阶段。面对“大临沂、新临沂”建设的新要求、新任务、新期待,临沂教育所肩负的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使命更光荣。

  相信临沂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责编:邵波涛
昵称;  中国广播网民生论坛用户请输入用户名,游客请输入昵称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注册
查看所有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
推广信息
联系电话:010-63432723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申明 |
电话:010-63878266、88218799、63878366 -- 传真:010-81621773 -- E-mail:ed@cnr.cn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