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教育成就

2004年 上海市教育概况

中广教育 2009年11月23日 11:54

核心提示:2004年,上海市教育部门教育经费总支出224.78亿元。当年全市教育事业费支出193.58亿元,完成当年财政拨款的141.28%。城市教育费附加支出21.86亿元,农村教育费附加支出1.34亿元,社会事业建设费支出2.08亿元。

  [教育投入与支出]  2004年,上海市教育部门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137.02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拨款25.49亿元;区县财政拨款111.53亿元,增长18.82%。

  2004年,上海市教育部门教育经费总支出224.78亿元。当年全市教育事业费支出193.58亿元,完成当年财政拨款的141.28%。城市教育费附加支出21.86亿元,农村教育费附加支出1.34亿元,社会事业建设费支出2.08亿元。

  2004年,全市小学生生均支出7426.24元(其中生均公用经费1973.80元),比上年增加1276.7元,增长20.76%;初中生生均支出8285.87元(其中生均公用经费2635.36元),比上年增加1589.99元,增长23.75%;高中生生均支出12025.4元(其中生均公用经费4706.91元),比上年增加1116.3元,增长10.23%;职校生生均支出8326.99元(其中生均公用经费3145.17元),比上年增加1478.21元,增长21.58%;地方高校生均支出16752.12元(其中生均公用经费7709.41元),比上年增加402.57元,增长2.46%。

  2004年,市教委部门预算批复数24.81亿元。委属19所高校及中专、中学等平均增长14%左右。从城市附加宏观调控部分安排1亿元用于支持农村学校购置教育设备,安排1.6亿元对崇明、南汇、金山、奉贤、普陀、杨浦等经济困难区县进行补助,安排7000万元用于民工子女入学补助,安排1458万元用于人口导入区公建配套学校开办费补助,资助区县完成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中学10所、小学7所、幼儿园39所,安排5158万元用于内地西藏班、新疆班、回民中学专项补助和支援云南、西藏经费,安排9500万元用于中等职业技术实训基地重点项目建设。

  2004年,市教委通过教育专用税费安排高校专项建设,帮助高校解决一些急迫问题,逐步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

  [教育工作会议]  7月12日~13日,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上海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到2010年上海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会议下发《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率先基本实现上海教育现代化的若干问题》、《上海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意见》等文件。10月,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制定下发《关于落实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实施计划》(《十大行动计划》),从基础教育均衡化、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民办教育促进行动、职业教育发展行动、产学研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深化、人才高地构建、政府职能规范、道德素质培养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十个方面提出落实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行动措施,明确今后几年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工作方案。

  [德育工作]  制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及《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继续进行《上海市青少年发展规划》课题调研。重点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情怀”为主题,以革命传统教育、传统美德、诚信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为内容的系列活动。以迎接上海解放55周年、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活动,以及全国“公民道德日”和“民族精神教育月”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制定《上海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估指标》,探索思想道德教育新机制。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建设调研和道德教育论坛,抓住思想道德教育的薄弱环节,全方位推进学校道德教育。以道德实践、环境保护、法制教育和素质训练为主题,认真组织和安排学生假期实践活动。继续开展“小公民”道德“四进”(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公共场所)的教育活动,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筹备召开上海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表彰学科育人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弘扬教师师德标兵,树立班主任先进典型,展示青少年道德教育成果。

  [教育法制建设]  开展《上海市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上海市学前教育条例》、《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和《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办法》等法规规章的立法调研工作。完成上海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立法框架课题教育分课题研究,开展《上海市终身教育条例》立法专项的课题研究,制定贯彻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办法。开展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的创建活动。

  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上海市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和《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的精神和要求,认真开展各项工作。抓紧完成涉及行政许可的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继续搞好教育行政许可网上办理和“一门式”服务,实施行政许可项目的“告知承诺”制度和加强事后监管。成立公众服务处,强化政府信息公开和对社会、公众的服务功能,制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完成《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目录》的编制工作。

  [特殊教育、民族教育与对口支援]  制订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免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方案,在全市开展上海市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作。在市教委、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共同努力下,提高全市特教教师的津贴标准。

  2004年,市教委和区县教育部门为云南对口地区援建希望学校2所,改建学校3所,捐赠教育经费84.8万元,捐赠教学设备203台,捐赠图书资料6330册,资助贫困中小学生1525名,接受干部教师来沪培训141人,派出155名教师赴云南讲学,为上述各支援项目投入资金总计1303.97万元。接受云南省“义教工程”项目县中小学校长160人来沪挂职培训。8月,19个区县第四批100名支教教师分别赴云南省对口县19所中学任教。确定19个区县与西藏日喀则地区5个县建立教育对口帮扶关系,为对口县“普九”工作提供帮助支持,暑期中通过白玉兰远程教育网对日喀则地区200名中小学校长实施远程教育培训,向日喀则地区教育局捐赠专项资金650万元, 用于改善该地区学校教学设施的装备等。重点指导协调首届内地新疆高中班的毕业报考工作,总结经验,加强对西藏、新疆班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内地新疆班扩招工作,落实承担扩招任务的中学相关设施建设方案。为支援新疆阿克苏、重庆万州五桥移民开发区和湖北宜昌夷陵地区的教育发展, 向这3个地区学校分别赠送100万元的图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继续招收外省市学生。

  上海市和云南省两地对口高校开展多种形式校际合作交流。2004年,上海高校接受云南对口高校教师132人、干部86人来沪培训,接受党政干部14人来沪挂职锻炼,派遣专家、教师77人赴云南省对口高校讲学,通过校际合作办学为当地培养学生291人,投入教学科研项目合作资金289万元。继续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紧缺教师, 上海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金融学院等5所高校承担为该学院培养计算机、纺织机械、基础护理、中小学教育和保险等专业教师培训任务,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共派出5名专业教师到上述5所高校接受为期一个学期的专业进修。

  [体育、卫生、艺术、科普、安全教育]  2004年,上海成功承办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本届大运会共有33个代表团报名参加,运动员、领队、教练和工作人员计5338人,是历届大运会中项目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上海代表团获得49枚金牌、30枚银牌、21枚铜牌,荣登金牌和奖牌总数的榜首。以1462.5分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在全国高校“校长杯”评选中,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3所高校体育成绩显著,榜上有名。全市以369分荣获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团体总分第一名,全市高校有5篇论文获一等奖,25篇获二等奖,42篇获三等奖。经各兄弟省市代表团一致提名和大会评委会评选,上海代表团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

  2004年,召开上海创建健康校园工作会议,完成健康校园中期评估工作,学校食堂改建达标率为95.6%,启动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卫生安全与营养学知识培训。开展预防艾滋病和学生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

  组织参加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开展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评选,举办第五届上海市学生电影节和2004年上海学生戏剧节。

  制定并落实《上海市学校科普教育“十五”后三年滚动发展计划》。举办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活动,评选出了25所知识产权示范学校和试点学校。

  根据教育部要求,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开展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开展学校周边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完成在校大学生冬季征兵工作,257名大学生光荣应征入伍,是上年征兵数的4倍。

  [校长与教师队伍建设]  8月,为规范中小学校长依法办学,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有关精神,制订《上海市中小学校长守则》(试行)。为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要求,培育适应上海现代化教育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制订《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守则》(试行)。年内,市教委举办区县教育局长研修班,历时4个月。7至8月,对全市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学校中层干部等进行培训。在上海市教师教育网开通600小时的网上校长论坛,18位专家引领全市中小学校长围绕6个专题开展网上讨论。年内,全市开展评优活动,评选出全国模范教师17人,全国优秀教师36人,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8人,上海市育才奖290人,上海市园丁奖982人,并在教师节期间召开大会予以表彰。

  2004年,全市中学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全部下放给区县,并调整普教系统教师职务结构比例和教师职务岗位的设置,其中小学、幼儿园,高级职务比例由原来的1.5%提高到10~15%,初中教师的高级职务比例提高为15~20%。中学高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下放后,有利于引导教师向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流动。

  [招生与就业制度改革]  制订和完善中等学校招生和高校招生改革方案。2004年,普通高等教育招收新生13.06万人,比上年增加1.03万人,增幅8.6%;其中:本科招生6.99万人,比上年增加0.82万人,增幅13.3%;高职(专科)招生5.86万人,比上年增加0.21万人,增幅3.6%。本、专科比例为1:0.87,较上年相比,本科招生比例有所提高,上年为1:0.95。本科阶段上海生源招生人数比上年增加0.82万人,增幅13.3%;其中部属高校增加0.04万人,增幅1.5%,市属本科院校增加0.78万人,增幅21.6%。3所升格为本科学院的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金融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以及2所新建立的独立设置二级学院共5所本科学院开始招收本科新生。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加强与各方面的协调配合,着力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支持体系。2004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10万人,比上年增长23%,其中研究生增加48%,本科生增加13%,专科生增加12%,高职生增加41%。截至10月,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3.4%,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7.15%,本科生为94.92%,专科生为89.47%,高职生为90.64%,均比上年同期有所上升。

  [“长三角”地区教育合作]  2004年,上海与江苏、浙江两省签署“长三角”地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合作协议,建立定期召开“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职成教处长联席会议机制。

  [教育国际交流]  教育开放、教育合作进一步加快。合作办学稳健、规范、有序发展,至8月,共有23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获得上海市合作办学许可证。合作办学的重心和热点正呈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由非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转化趋势,合作的外国教育机构层次明显提高。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比例首次超过非学历教育项目,总数达53%。全市留学生数量继续增长,2004年留学生人数比上年增加62%,达到2.2万人,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年内,承办多项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会议。5月,市教育委员会和市教育学会、市高等教育学会、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联合举办第一届上海教育论坛,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共150人参加论坛,17名主题发言专家,有9人来自境外。论坛以“现代化发展:城市与教育”为主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就现代化、城市以及教育三者之间关系进行广泛讨论。

  至11月,共有26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的84批次490人次来访,其中,国家教育部副部级以上团组10批。7月,作为“中法文化年”内容之一,市教委组团171人参加由市政府主办的“巴黎上海周”活动,其中教师、干部56人(含4名法籍教师),学生115人(含1名法国留学生),年龄最小的是一位7岁的抽象剪纸小学生。组织上海市中学生“迎世博—上海与国际友好城市”征文活动,共收到各区县教育局及个人寄送来的稿件420余份,经过评选委员会专家评审,共评出了5名优秀奖、30名鼓励奖。

  [教育审计]  2004年,修订下发《上海市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实施办法》。开展培训,全市内审干部467人领取了首批内部审计资格证书。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对多个下属单位实施18项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第十八届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和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进行专项审计。

  [语言文字工作]  3月,教育部、国家语委评估组对上海语言文字工作进行了综合评估,认定上海现阶段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并向上海颁发了“普通话初步普及、汉字的社会应用基本规范达标城市”的铜牌,同时以迎接此次评估为契机,制定2010年以前全市语言文字工作的目标、措施和步骤,督促各区县成立语言文字监测站,2004年已有17个区县成立监测站。9月12日~18日,市语委联合市委宣传部、市人事局、市文广影视局、团市委、市文明办以及市世博局等单位在全市开展第七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本市公共场所英文译名使用管理的若干意见》,加强公共场所英文译名使用监督管理,成立中文名称英译专家委员会。

基础教育

  [幼儿教育]  2004年,上海市启动0~3岁婴幼儿启蒙教育工程,在总结推广“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全市0~3岁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上海市教委、市卫生局、市民政局、市编委、市计生委、市妇联联合颁发了《关于推进0~3岁散居儿童早期教养工作的意见》。0~3岁婴幼儿启蒙教育工程的工作重点是:构建区县政府领导下,依托街道、乡镇、卫生部门、妇联、人口计生委等方面多方参与、各司其职的早期教养指导管理网络;探索符合区域特点,品种多样自主选择的科学育儿指导形式;研究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教养结合、亲子互动的指导内容;建立以社区为依托,以学前教育机构为中心,向家庭辐射的教育服务运行机制,推进对0~3岁儿童的家长和看护人员的早期教养指导。2004年,全市有半数的区县的科学育儿指导率达到70%以上。

  上海市教委会同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共同编制完成了《上海市幼儿园装备规范》。针对学前教育机构办学类型多元化、课程方案多样化的发展实际,《上海市幼儿园装备规范》对幼儿园设施设备、玩教具的配置选购在安全、教育和科学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

  11月27日,上海市召开“多元视角下的教育创新” 学前教育年会。年会共设20多个会场90多个场次,300多位园长、教师上台交流,2700多名学前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会议内容有对多种教育理论的研究实践,多元教育价值下教育行为改变的研究,教研、科研、管理、学术人员对学前教育多角度的改革探索等,展示了全市学前教育改革的成果。

  [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办法出台]  上海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一费制”收费办法。从秋季新学年开始,全市公办初中、小学(含义务阶段的特殊教育)一次性统一向学生收取的费用被限定在杂费、课本和作业本费两项。上海市按照总量控制、政府核定、事先公示、一次收取、规范使用的管理原则实施“一费制”收费办法。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根据相关规定酌情减免“一费制”中的杂费,并资助其课本和作业本费。在公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收费与本市学生相同。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转制学校、民办学校书簿费、代办费的收取,应参照“一费制”办法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上海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以下简称“减负” )。 (1)明确区县政府主要领导和校长是区县和学校“减负”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对“减负”的管理和督查,不得把升学率作为对学校办学水平进行评价和奖惩的标准。 (2)市教育部门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编写与审定教科书,全面修订教材,坚决删减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学校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合理安排作业量。 (3)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减负”列入教师考核范围,并作为晋升、奖惩、受聘任教的依据。 (4)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并予以公示,并将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减负”的有关规定列入《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 (5)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逐步扩大初中优秀毕业生推荐入学的比例。高校招生探索“综合评价、多元选择、自主招生”模式。改革招生考试内容,突出学能考试,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命题,不得出偏题、怪题和难题。 (6)全社会共同关心和重视“减负”工作。公共文化设施和教育基地向学生开放,社区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出版单位不得出售或转让书号、刊号、版号等出版教辅材料。教育督导部门把“减负”纳入督导评估范围,并将督查和整改结果向社会公布。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上海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为:实现区域内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区域之间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均衡;小学、初中、高中学段之间发展的基本均衡。措施是:(1)义务教育纳入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十一五”规划制订,规划好新一轮教育结构和设点布局,实施2004年颁发的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落实公建配套教学设施建设。(2)全市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分别调整为320元和400元,义务教育办学经费全额纳入预算。建立市财政对财政相对困难区县实行义务教育最低生均经费保障的转移支付机制,区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校长和教师培训力度,实施“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落实《上海市实施〈教师法〉办法》中关于边远农村学校教师职务工资向上浮动一个档次的规定,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津贴补贴制度。(4)逐步建立教师以及校长交流轮换制度,使辖区内师资水平大致均衡。(5)加大市区与郊区挂钩结对力度,市区选派优秀教师到郊区支教、讲学,远郊区选派校长、骨干教师到市区中小学挂职锻炼和跟岗培训等。(6)实施“加强初中建设工程”,促进初中学校内涵发展,提高初中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学校实行清理、登记]  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教委等7个部门制订的《本市关于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就读为主”的原则。同时,上海市教委在对现有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学校现状进行多次调查的基础上,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以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为主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校的清理、登记和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多次召开区县教育局分管局长会议,统一思想。据统计,全市现有民工子女学校357所,比上年减少55所;民工子女学校在校学生21.09万人,比上年增加7277人。2004年在全日制学校借读的非上海市户籍学生有15.35万人,其中大部分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比上年增加3.05万人。许多区县利用村校、成人教育学校等校舍举办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校,并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校配备了电脑、图书、课桌椅及改造食堂、厕所等。

  [小学起始年级实行二期课改新课程新教材]  在总结一期课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近5年的试验和试点,2004年上海市二期课改进入全面推广阶段,5月份召开了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全面推进二期课改工作会议。秋季,全市小学起始年级全面实行二期课改的新课程和新教材,市级示范性幼儿园和一级幼儿园也实施新课程。市教委在年内完成《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的修订工作;着力做好培训工作,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利用暑假分别对全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教研员、校长和教师进行了培训。

  [试行《上海市中小学学生成长记录册》]  从2004学年起,《上海市中小学学生成长记录册(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取代《学生成绩手册》和《学生评价手册》,在全市中小学推行。这标志着对学生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将更注重学生的全面成长,从单一的学业评价转为对素质的综合评价,从单一的班主任评语转向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建立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试行应届优秀初中毕业生免试推荐入学]  2004年,上海市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工作实施“优秀初中毕业生”(以下简称“优秀生”)推荐免试进入市和区县重点高中和中职校国家级示范专业就读制度。其主要做法:一是由市教委将“优秀生”招生计划,按生均比例切块下达到各区县;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区内各初中学校的毕业生人数和办学评估情况下达“优秀生”推荐名额至各个初中学校。二是各初中学校根据学生在校综合素质评价,经师生民主评议、领导集体审核、征询学生本人意愿、校内张榜公示优秀生名单等程序后,推荐产生“优秀生”,并由校长签署推荐意见,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定和上网公布。三是经学校推荐的“优秀生”可根据公布的“优秀生”招生计划(招生学校和招生人数),自主填报志愿。四是招生学校依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和初中校长推荐意见,由学校招生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免试择优录取。招生学校录取的“优秀生”名单,须经校长签字后上网公示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教学设施改善与寄宿制高中建设]  2004年,市政府把“改善355所郊区初中、小学教学设施,均衡城乡义务教育水平”列为市政府实事。经市、区县和学校共同努力,全市实际改善10个郊区423所学校教学设施,超额完成68所,总投资1.8亿元。

  2002年,上海市委市府决定,由市财政增拨3亿元,支持市郊财政经费比较困难的南汇、金山、奉贤和崇明4个区县新建4所现代化寄宿制高中。经过市区县两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南汇、金山、奉贤和崇明新建的4所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建成并投入使用。

  [28所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进行公示]  11月26日始,上海市教委在上海教育网站对28所上海市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进行公示。上海市从1999年4月启动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至2004年底,全市已有49所学校通过了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规划的评审和规划实施的中期检查,已完成39所学校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规划的总结性评审,其中28所上海市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进行公示,接受市民评议。为进一步推进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市教委在年内制订和颁布《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管理办法》,明确了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任务。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百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工程基本完成]  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劳动保障局从2001年3月起组织实施“百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工程”。在全面建成10所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之后,首批75所学校已通过验收评估,2004年基本完成百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工程。4月召开了上海市百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总结大会,历时三年的百校重点建设工程基本竣工。据市教育评估院对已完成评估验收的75所学校的2001年和2003年的对比反映,占地面积由372公顷增加到411公顷,新增占地面积近39公顷,校均占地5公顷;建筑面积230多万平方米,增加到275万平方米,净增45万平方米,校均3万平方米;百校重点建设工程共投入经费14.2亿元,其中市投入1.6亿元、主管单位投入7.4亿元、学校自筹5.2亿元,分别占11%、52%、37%。

  [中等职业学校完成百个重点专业建设]  2004年,经市教育评估院组织专家评估、市教委认定,又有19个专业被认定为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本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的在“十五”期间建设“60个示范性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形成职业教育品牌,带动全市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已完成。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百个重点专业的建设工作历时六年,共有 8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首批示范专业,92个专业被认定为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实训中心建设]  2004年,上海市教委制定并印发《关于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的实施办法》,决定从2004年起到2007年,全面实现中等职业学校文化、专业基础课实验室达标,在此基础上共建设50个公共实训中心,并明确上海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由所在职业学校建设和管理,承担所在学校学生的实训,面向社会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实行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服务于在职人员培训,职教师资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构成基本覆盖城乡、布局结构合理、装备水平先进的社会化开放性的技能培训、鉴定基地的格局。

  [扩大外省市招生数]  全市共有33所中等职业学校(指普通中专、职业高中)对外省市招生,主要招收江苏、浙江、江西、陕西、云南等省市在内的27个省市,共录取2940人,实际报到人数2750人,计划完成率为95%,比去年增招890人。上海市为兄弟省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培养合格的各类专业人才,结合就业市场、企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两地合作办学、联合招生、委托培养。在办学形式上,上海市与陕西、云南、江西、浙江、江苏省采用“1+2”或“1+3”等分段学习的模式,即新生在当地中职学校学习1年,主要完成文化和部分专业基础课后,再到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继续接受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2至3年,合作办学人数占总数47%。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上海市根据专业大类建设了10多个专业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包括:计算机技术、医疗卫生、建筑、机电技术、数控技术、旅游、汽车运用维修、交通运输、财经、商业等大类。2004年这些基地共开办班次80-100个,培训教师总量达3000名左右。在上海130多所中职学校中共有专任教师8555人。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42%。

  [郊区成人教育]  2004年,上海制定《上海市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组织乡镇成人学校积极参与各部门提出的“燎原计划”、“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家家富工程”等实事项目,有30万人次参加了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已有80%的成人学校可利用卫星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丰富了培训内容,提高了培训层次和效益。

  [老年教育]  落实“兴办10所,改善80所”老年学校等市政府实事项目。市教委与市民政局拟定实事项目的标准、实施办法,并会同区县完成实事项目103个。2004年具有独立校舍的老年学校校舍面积从22790平方米增加到41401平方米,增长81.7%;共用校舍的面积从26182平方米增加到50993平方米,增长94.8%;老年学校专用教室(计算机房、钢琴房、画室等)从207间增加到534间,增长158%;班级数从1232个增加到2041个,增长65.7%;学员数从49478人增加到104652人,增长111%;103个项目共投入经费10440万元。市政治文明办公室和市教委的调查表明,全市社区学校、老年学校已覆盖全部街道。由市远程教育集团承担“空中老年大学”课程的开发、摄制等任务。落实区县老年教育经费,明确区县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地区老年人口对老年教育发展需求,逐年增加老年教育经费。自2004年起,将老年教育事业情况纳入上海教育统计序列。成立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促进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市老龄委、市教委承办了国际第三年龄大学协会第22次年会,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位代表出席会议。

高等教育

  [高校布局结构调整]  2004年,继续实施高校“2+2+X”布局结构调整,至10月,在沪部委属和市属高校校园占地面积由调整前的1107公顷,调整扩大至2513公顷;校舍面积由调整前的742万平方米,调整扩大至1308万平方米。上海大学等4所学校已经规划并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复旦大学等8所学校已经完成规划正在建设过程中,华东理工大学等4所学校已经完成规划。全市大学的布局规划基本完成。经市政府批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金融学院、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商学院、上海电机学院等本科学院先后成立,上海高校专业学科布局已与“四个中心”建设和2010年世界博览会召开等进一步协调。

  高校学科结构趋向与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协调。在市政府指导下,按照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和与城市现代化目标相匹配和协调的要求,分类规划,分层指导,科学布局,协调发展。实施以世界一流学科为主要内容的“珠峰计划”,以建设新兴交叉学科、特色学科和品牌学科为基本内容的“奔腾计划”,重点建设一批通信、药学、计算机软件、IC芯片设计等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完成对“重中之重”学科的建设评估工作,完成新一轮高校重点学科规划纲要。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和高校学科框架的重塑使上海市的研究型和教学型高校结构比例趋向平衡,各大门类学科梯次趋向协调科学。

  [教育教学改革]  2004年,制定《上海市教委关于实施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程的若干意见》,指导和推进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校教材建设,继续开展和实行高校优秀教材评选、精品课程建设、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专业评估检查等,实施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5月,市教委组织2003年度优秀教材评选,共评选出上海高校优秀教材199本,产生出一大批具有改革特色的新教材。在33所高校开展1600余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基础上,评出市级精品课程106门。经上海市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共评出市级教学成果奖403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20项,二等奖129项,三等奖151项。择优向教育部推荐国家教学成果奖123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3项,国家级一等奖12项,国家级二等奖108项。

  [助学贷款]  2004年10月,上海市学生贷款管理中心与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海市分行举行2005—2007年度上海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签约仪式,20所民办高校和18所行业举办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公办高校大学生同样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在全国率先实现助学贷款的全覆盖。现代化的助学贷款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至11月,全市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为454814人(含研究生)。家庭人均月收入400元以下学生(贫困生)73367人,其中家庭人均月收入280元以下学生(特困生)35445人,分别占在校生总数的16.13%和7.79%。各高校设立帮困奖学金总额为3235.5万元,受益学生20664人,其中国家奖学金1072.2万元,受益学生2410人。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新制度,从秋季开始全市63所地方高校(包括38所民办、行业办高职院校和2所地处上海的部队院校)全部确定了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并落实贷款贴息和风险保证金资金。9月15日市教委学生贷款管理中心与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顺利签约,至11月已有76%的学校与经办银行签定银校合作协议。全年共有31794名贫困生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总计发放26409.79万元,其中,部委高校14299人,贷款金额10894.58万元;市属高校14892人,贷款金额13665万元;民办及行业办高职院校2603人,贷款金额1849.24万元。各高校积极开拓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全年校内勤工助学补贴总计达6068.92万元,85102名学生获益。全市高校总计减免学杂费2178.56万元,受益学生7455人。全市高校全年共发放临时困难补助1010.87万元,29569名学生受益。高校接受社会帮困资助资金1933.47万元,14640名学生受助。

  [高校产学研结合]  2004年,上海教育继续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产学研联盟的形成,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进科教结合,校企合作。11月在上海工业博览会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6所高校联合开设生物与医药、电子与信息、环保与新能源、先进制造与新材料四大专业展区,参展项目316项,290多项(占91.8%)为首次参展项目,基本反映了上海高校的学科水平和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的新成效。以技术服务、产品交易、股权转让等形式达成交易金额总计为16286.3万元,是去年交易成交额的2.2倍;不少高校还加强招商,与长三角一些地区厂商签订合作协议。高校科技专利成果喜人,1~10月,高校专利申请量达1770项,是上年申请量的97%。市教委推荐申报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奖参评项目共21项,有10项专利获奖,其中一等奖3项,占全市获奖总数的60%,二等奖3项,占获奖总数的30%,三等奖2项,占获奖总数的12.5%;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奖2项,占全市获奖总数的6.7%。

  [研究生教育]  改革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制度,制订完善上海市研究生综合教育改革方案,健全研究生培养弹性学制、中期考核制和淘汰制,探索多样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开展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创建和试点工作。9月,上海交通大学与宝钢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启动。10月,7所高校与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召开研究生联合培养研讨会。12月,上海交大与上海电气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及6所高校与上海电气联合培养研究生两个协议分别签订。运用多种手段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监控,创新评议方法,坚持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议工作,开展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全市共有42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或提名奖。

  [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围绕上海城市创新体系建设目标,市教委完成知识创新体系规划纲要,提出“高校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即“一二五发展计划”。“一”:即指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二”:是发展科技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五”:包括新一轮重点学科建设计划,E-研究院建设计划,产学研合作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计划,上海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科技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来源:  责编:邵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