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学校新闻

上海财大国际化学术环境成海外人才“聚宝盆”

中广教育 2010年08月17日 10:57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8月17日消息 暑假里,上海财经大学人事处和部分院系的负责人不得闲——明年初,美国经济学年会和金融学年会将在科罗拉多州举行,一年一度的学界盛会不仅供学者“华山论剑”,也是全球优秀人才应聘、用人单位觅才的“大集市”。为此,财大早早启动赴美招聘的准备工作,发布招聘信息。

  梧桐树下凤凰栖。上海财大构建国际化的学术环境,创建新型人才引进和考核评价机制,近年来吸引了一批海外院长和海外名校博士毕业生加盟。海外院长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学术造诣高,目前财大12个专业学院中,有5个学院先后聘任7位海外院长。近几年学校还陆续聘任了140多名海归博士,占全校专任教师的六分之一,形成海外人才队伍的规模效应。

  “头雁”吸引才俊纷至沓来

  海外大牌学者,在国外工作生活了一二十年,要让他们放弃现有的一切回国发展,有诸多现实困难。但他们中有相当一批人看到国内科研教育环境日益优化,很想拓展事业发展的舞台,为国服务。上海财大认为,现阶段“柔性引进”仍是引进海外学科领军人才的主要方式。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美国得州农工大学终身教授田国强,是财大于2004年引进的首位海外院长。忆起当初校领导的一席话,田国强十分感怀。校领导说,“我们找一个院长来,如果他早起晚归在学校坐班、却无所作为,那有什么用呢?我们想找一个即便不能常年待在这里,也能把工作搞上去的院长。”一番话,说到田国强心坎里。他认准“这是个干事的地方”,欣然领受经济学院院长一职。

  学术圈里,“头雁效应”不容小觑。鉴于田国强在经济学院的工作初见成效,海外著名学者黄明、张欣、谭国富、艾春荣、王能、牛铭实等教授关注起上海财大,纷纷加入了这个团队,来到财大担任了相关学院的院长。

  引进学术“大腕”的同时,上海财大也批量引进海归博士。招聘时,海外院长们“唱主角”,由他们担任主考官,更能掂量出“真金白银”。如: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终身教授、财大统计与管理学院院长艾春荣,在招聘时收到一份简历,其中有两年的履历是空白,对方解释说是从事博士后工作。为核实真伪,艾春荣亲自打电话给这名应聘者的导师。近两年,财大引进的海归博士已超过新进教师的50%,哈佛、牛津、普林斯顿等名校博士毕业生纷至沓来。

  比待遇重要是“制度留人”

  人才引进后,如何留住?

  海外大牌华裔学者为国服务,并不看重经济待遇的高低,而是关注“我的舞台有多大”。上海财大不给海外院长单设“试验区”,而是让他们“单刀直入”管理现有的学院,融入体制内,可以放手进行教学科研改革。院长们国内外两头跑,一年中“驻守”财大的时间为几个月。即便如此,他们在学院也是任实职,有实权,学校赋予他们人、财、物等方面的权力和责任。学校建立起一整套体制内非全时实职院长制度,配好学院领导班子,采用会议纪要和现代通讯手段等办法,使得海外院长不在校期间,也确保信息及时准确沟通和工作正常开展。

  而对海归博士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是,“国内高校,是否为我创建良好的成长机制”。为此,财大依照北美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位晋升标准,推出“常任教职轨”制度,并提供富有竞争力的年薪待遇。所谓“常任轨”,是指海归博士进校后,将有6年时间的试用期,也就是6年运行在通向常任教职的“轨道”上;每年学院会对其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进行考核评价;3年中考,第6年进行全

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马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