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学校新闻

浙江大学创新体制机制构建育人工作大格局

中广教育 2009年12月01日 09:55

中广网北京12月1日消息 近年来,浙江大学将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主线,大力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全校力量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

  ——创新学生管理体制,突出“以生为本”工作特色。2008年整合全校教育教学资源,成立了本科生院,在本科教学、教学管理、学生培养和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强化了面向师生的服务功能,使学生工作由多部门分散决策,转变为统一的高效管理。本科生院下设求是学院,专门负责主修专业未确认的所有大类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确认专业后回归各专业院系管理,有效实现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对接。为解决低年级学生接触专业教师机会少的问题,学校创立了“驻舍导师制”, 选派优秀教师入住学生宿舍,要求他们每周至少4个晚上住学生宿舍,其中2个晚上在导师室提供咨询,每2周组织一次沙龙,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创新队伍建设机制,形成广泛的育人工作合力。一是强化全员育人意识,2007年成立“求是导师学校”,增强导师思政工作的意识和能力,迄今已培训了1100余位导师。明确规定新进青年教师和机关干部必须担任兼职辅导员、班主任或研究生德育导师2年以上,才能晋升上一级职务。要求所有机关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结对子,积极探索校领导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等结对制度。二是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工作格局,在院级单位成立“家长委员会”, 通过开设“家长开放日”、设立“家委会基金”等形式,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积极发挥校友育人功能,去年以来共聘请了两批139位知名校友担任学生职业发展导师。实施“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分三批共聘请了44名知名浙商、6名海外归国人员担任学生创业导师。

  ——创新校园育人文化,营造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将思政教育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一是创新始业教育,不断丰富“新生特别教育计划”内涵,重在帮助新生理解大学、转变人生。在研究生始业教育中,将学术道德教育、实验室安全教育作为入校第一课。二是大力开展创业创新教育,积极打造“登攀节”、“创业设计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创新贫困生资助工作,每年拨出20余万元实施面向经济困难生的教育实践项目,引导困难生通过参与研究课题获得资助。三是大力开展实践教育,建立了“湖州社会主义新农村”、“西迁办学一条线”、“三农服务一张网”等富有特色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四是扎实开展就业择业教育,加强国家政策和典型事迹的宣传,帮助学生发现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蕴含的巨大发展机遇,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根据社会需要及时制定“村官”辅修专业培养方案,率先启动了农业推广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工作。

  ——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强化党风对学风的引领作用。一是切实做好在青年大学生、研究生中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工作,探索形成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目前学校研究生学生干部中党员占75.46%,本科生学生干部中党员占61.89%。二是探索科研交叉平台研究生党组织设置,加强网上党校、网上支部生活等建设,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三是坚持“抓支部带小班”,探索在国防生、民族生相对集中的院系建立独立学生党支部,进一步夯实国防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组织基础。目前学校有近50%的民族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四是建立党员学生联系困难学生制度,要求每位学生党员联系几个宿舍,与“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难”等特殊学生结对子,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来源: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  责编:邵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