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云南学校新闻
新平县桂山镇第二小学:强管理 重科研 高效益
中广教育    06月12日 15:37
    桂山镇第二小学位于新平县城西部,北临县第一中学,东邻县林业局,西南两面农田环绕,是一所典型的城郊结合部学校。

  校园占地面积11322平方米,建筑面积3768.78平方米,绿化面积3500多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60人,学生819人,共18个教学班。学生主要来源于县城附近的村民小组、外来民工、商人的子女、县体育局运动员。学校生源素质较差,却是一所高质量的学校,是一所设施完善,设备先进的学校,更是一所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1999年“两基”目标实现后,学校始终把强化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更高的位置,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坚持依法办学,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成绩逐年提高,学校以“爱满校园情满课堂”为校训,以“自主勤奋 合作 探究”为校风,以“爱生 善导 严谨 创新”为教风,以“尊师 守纪 勤思 进取”为学风来鞭策和要求师生。

  特色之一:实施“培优帮扶”工程,不断提升办学品位

  近年来,我校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确立“全面高素质教育”理念,于2005年启动实施了“培养优秀学生与帮助学习有困难学生”工程。通过理念先行、科研引路、评估指导,全校教师积极参与,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有力地推进了小学分层教学的实施,努力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办学品位不断得到了提升。

  一、学习教育理论,确定研究目标

  我校把“分层教学”作为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和掌握多元智能理论、掌握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后,确定研究目标。一是让学校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制定符合小学阶段特点的分层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规范活动,推进教育事业和谐发展,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让教师获得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探索各学科分层教学模式,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依据,使教师更加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使教师的教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三是让每一位学生全面高素质发展。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强化优等生,优化中等生,转化学困生,大面积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四是让教育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制定研究方案,推进课题实施

  学校把分层教学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采取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总结法、实践验证法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成绩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后,制定研究方案。在对班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各次检测成绩、平时表现、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科基础、家庭环境、学习效率的差异、对学科知识的领悟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不公布名单),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递进”教学。形成了多方位考查,做好学生分层;分层备课,确定目标;分层授课,落实因材施教;分层作业,巩固提高;分层辅导,培优扶差;分层测试,查漏补缺;分层评价,形式多样的分层教学模式。完善班级分层教学制、辅导教师责任制、家长测评制、追踪调查制和对学生实行鼓励性评价制度等,在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研究措施。一、二年级主要重在“防差”的研究;三、四年级进行“防差”与“转差”并重的研究;五、六年级在“转差”的基础上做好“提升”的研究。课题组成员通过定期不定期地开展研讨活动,组织大量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安排教师撰写教学随笔、自我反思、课堂教学自我诊断以及学论文,使教师之间及时交流研究成果,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让每个学生都有了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求,最终培养出大批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

  三、取得阶段成果,接受市级评估

  我校通过3年的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果。主要表现在:

  (一)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和完善了岗位职责、考勤、奖惩等100多种规章制度,行政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安全管理、后勤管理等全面加强,把学校建设成为办学理念先进、育人环境较好、以人为本、管理科学、教育教学质量高的平安学校、绿色学校、红领巾示范学校、文明学校和养成教育示范学校等,使桂山二小成了城郊富有内涵的一所精品学校。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是教师教学观念转变快,师德师风建设得到加强。全体教师确立了先进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规范教学行为,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二是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3年来,先后有4名教师在市、县教学研讨会上作分层教学试点学校经验交流,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有106篇在各级各类论文评选中获奖,有63人次教师在各级教学大奖赛中获奖,教师自制课件达126部,很多教师以教研促教学,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三是校本培训得到加强,参培教师达407人次。县内5所乡(镇)小学的287名教师先后到我校参观学习。

  (三)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是学生的智力因素得到有效开发。由于教师采用递进式教学,在设计课堂提问、布置课后作业和组织自修等活动中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辅导,使学生能当堂掌握知识点,能按时、独立、认真完成作业。学困生可以独立完成例题型、基础训练题;中等生基本可以完成思维型、综合练习题,在教师的提示下还可以完成难度较大的习题;优等生有能力独立完成难度较大的习题。二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教师们注重对学生意志和毅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注重培养学生稳定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注重保护学生的尊心等,让学生变“教会”为“学会”,变“学会”为“会学”,大部分学生能坚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认真完成并细心检查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洁净;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提出见解,培养了思维能力;课后善于交流,乐于读书,查阅相关学习资料,扩大知识面。三是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明显提高。学校以“爱满校园,情满课堂”为校训,以“自主、勤奋、合作、探究”为校风,以“爱生、善导、严谨、创新”为教风,以“尊师、守纪、勤师、进取”为学风,师生的养成教育取得了较好成效,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第二课堂中,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声乐、舞蹈、书画、科技、体育等活动得到全面开展,展示了学生的艺术才能和水平。

  (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通过3年的分层教学实践,教师的敬业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减轻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成绩提高了,达到了“轻负担高质量”的要求,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5、2006、2007连续三年毕业班的县统测成绩(含平均分、及格率、优生率、全科及格率等)稳居全县第一,非毕业班的县统测成绩也名列前茅,2008年毕业班统测中,我校在创佳绩,语文学科名列全县第一,数学学科成绩名列全县第二。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为全县小学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2008年初,玉溪市教科所组织专家对我校的“培优帮扶”工程进行了考评。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以“分层教学”为模式的“培优帮扶”工程,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素质,转化学困生,优化中等生,强化优等生。既发挥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又摒弃了它的缺点,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内在潜力,较好地处理“面向全体”与“照顾个别”的矛盾,突出了教师主导,强化了课内外的结合,真正把学生从“满堂灌”、“齐步走”、“题海战”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班级形成好的学习风气。

  特色之二:因地制宜搞“创绿” 和谐校园添新绿

  几年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市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学校绿化工作的通知》精神,以 “爱护环境,绿化校园”为主题,以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为载体,结合我校实际,因地制宜,搞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美化育人环境,提升学校品位,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引导教师、学生关注环境问题,让少年儿童在受教育、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培养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我们的目标是:不但要成为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绿色和谐校园,而且还要成为环保知识教育宣传基地,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1、组织管理。学校领导十分重视绿色学校建设工作,从2000年开始就制定了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方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务处、政教处、年级组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成立了宣传教育、课内教育、课外教育、环境建设四个工作小组,分工负责组织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同时,为了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培训、派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培训。

  2、课内教育。一是课内渗透。在全校开设的文化基础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渗透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环境教育的意义、作物生长与环境条件、农业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二是班会课。各班级定期在班会课中专题或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三是环保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种植实践课外活动小组在实验中渗透环保内容,注重在相关实验中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喷雾器的使用、肥料鉴别实验、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野生植物标本的采集、土壤剖面观察等项实验中。

  3、课外教育。 一是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学校少先队组织成立了3个环保课外活动小组。分别组织了植树、节约用水实践周、保护环境主题教育会、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课外小组活动要求定期、定内容、定辅导教师、定地点开展活动。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环保科普宣传活动。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共同进行组织,采用广播、板报、征文、宣传画、讲座等形式,开展环保主题教育活动。三是环境教育与团队活动相结合。每年组织师生开展“12·12”植树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也使学生受到了热爱环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4、环境建设。学校将环境育人纳入学校的四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方针之中,并已付诸实施。一是校园绿化美化。为全面实施劳动、环境素质教育,我校组织全体师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投放义务工15630人次,把学校长年无人耕种,杂草丛生荒坡开拓创建成为环保劳动基地,并建立了以年级组、班级、教师、学生组成的管理小组,从一年级起,每个班固定负责一片基地,自己动手设计种植,这样不仅节约了大笔的绿化美化经费,而且在绿化过程中

  师生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学校还自筹资金,种植了3000余株吕树、1000多平方米草坪、1200多盆盆花、2000多平方米地花,花色品种齐全,高矮错落有致。校园绿化面广量大,全体师生齐心协力共同维护管理。劳动课教师把劳动课分成室内课和室外实践课,室内课主要传授劳动观念知识,室外实践课主要由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花卉进行育种、栽种、施肥、除虫、浇水的实地操作。绿色环保基地为学生人人能动手、人人会操作提供了成所,成了学生理想的自然劳动教育基地,它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不怕困难,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二是把校园绿化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校园绿化中的智育功能,校园中的一草一木都成了一种知识的载体,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自然学科的老师把种植园看做是自然实验室,尤其是里面的各种植物丰富了学生的植物知识;语文教学中学生找不到作文材料而愁苦时,老师带着学生在基地中转转,在种植园中走走,它提供了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观察,可以找到作文的灵感。  

  三是辐射周边。学校种植园内有20多种花卉草木,师生按不同属性种类挂上标签,收获种子后分别存档,为以后开展绿化工作提供多种苗种。2000年-2005年先后有城区、乡镇二十多所中小学及周边单位领导、群众到校参观学习,我校无偿地向他们提供花苗、花种近万株,有力地带动了全县中小学及周边单位的绿化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我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学校获得家长的认可,获得社区的认可,树立了学校自身的良好形象。

  5、制订校区环境保护办法。学校针对实际,制定了校区环境保护法,对产生的烟尘、异味、噪声等污染行为及对卫生的不规范行为进行有效制止,并采取防污治污措施,保证了校园内空气清新,校园环境的健康有序。

  6、定期进行卫生清扫。对校园的卫生坚持经常清扫,保持校园干净、教室整洁、教室卫生符合标准、厕所清洁无味,并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能回收再利用的进行回收,不能回收利作的进行集中处理,保证了校园内的洁净。

  通过多年的努力,学校的环境建设逐步提档升级、学生的文明程度逐渐提高,营造了优美、文明的育人环境,为学校更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培养优秀人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特色之三:充分利用“农远”资源,积极探索网络教研

  我校地处城郊,是一所典型的城郊结合部学校。随着教育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源素质等凸显不足,如果不想方设法办特色,将难有出路。因此,我校大胆创新,努力把学校办出特色。网络教研是未来教研发展的方向。它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教研方式,以网络为依托,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一种平等、和谐、自然、自由的交流氛围,与传统教研相比,更加具有主动性、自觉性。为了有效地开展网络教研,更好地使网络服务于广大教师,2007年3月初,在县教育局、教育局教科所领导的关注下,在教育信息中心的支持下,我校组建了“网络教研小组”,积极探索,每周一、周三的20:00~21:30,准时参加小学教研部网页、小学教学网页、小学数学论坛、小学语文论坛等网络教研活动,并将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互相完善。

  网络时代信息更新更迅速,教师如何跟上时代步伐,改变传统教研模式,进行网络环境数字化教研已成为我校教研的新课题,为了开辟教研新途径,拓展教研渠道,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我们从下几方面入手进行了积极探索:

  1、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网络教研意识

  首先转变教师传统的教研理念。新课改的启动,带来了新理念、新课堂、新教研。教育科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科研的主人,通过科研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教育科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科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我校利用业余时间,聘请专业教师到学校举办培训班,对全体教师进行了网络教研的相关培训。

  其次培养强化教师的信息素养。让每位教师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学会在网络上收集寻找各种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我们向全体教师明确提出了开展网络教研规定和要求,开展网络教研,整体提高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研究的水平,提高教研活动的水平、质量和效益。

  再次鼓励教师加强学习。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如此丰富的社会,一天不学习就有可能落后,每天都有那么多的新知识需要掌握,每刻都有那么多的新见解需要了解,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仅仅是业务方面,更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不一定将名山大川都走遍,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其价值是一样,网络资源如此丰富,更应该成为教师学习的有力工具。

  最后对教师参加网络教研进行合理分工,根据每位教师的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分工合作计划,使网络教研做到有章可循,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顺利开展。

  2、营造教研氛围,实现资源共享。要做好网络教研,必须有一支团结协作、积极上进、勇于奉献的合作团队,并形成网络教研区域联盟,实现智慧碰撞、资源共享。我校的网络教研,首先以数学学科为突破口,各个学科都要启动网络教研。我们计划由数学教研员以及部分学校优秀教师,组成小学数学网络教研合作体,并联合其他有影响力的网络教研团队,实现跨市、区域联盟,资源共享,全面推进小学数学网络教研工作的开展,推动教研走向校本的进程。我校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鼓励教师进行网络教研,同时对不参加教研的教师给予相应的惩罚,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这样才会使教师们增强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新老教师结对子的方式,利用新教师的活力结合老教师的经验形成优势互补,将网络教研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营造了浓愈的教科研学术氛围。

  3、成立网络教研组,加强专业引领力度,提高教研活动质量。为了保证每次活动的质量,我们充分利用教研员以及名优教师这一智力资源,组成网络教研组,跟踪指导每次网络教研活动,加强专业引领力度,进而提高网络教研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可以说网络教研是传统教研形式的传承和创新,是校本教研的一种补充,网络改变了教研的行走方式。

  几十年来,桂山镇第二小学秉承传统,革新鼎故,与时俱进,以“群策群力的协作精神,至精至诚的敬业精神,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为倡导,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创立了独特的办学风格,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玉溪市红领巾示范学校”、“玉溪市绿色学校”、 “玉溪市文明学校”、“玉溪市少先队红旗大队”等荣誉称号。

  目前桂山镇第二小学正朝着建设生态型校园、数字型校园、人文型校园的方向迈进,努力使学校成为展示山区教育的一朵奇葩。

来源: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    责编:邵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