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你想做什么?小时候,我们都会被问到这个问题。有人想当科学家,有人想当警察,而邝文媛会说:“长大后,我想和家里人一样,当老师!”这个愿望听起来朴实无华,但背后却饱含着一个家族对于教育事业不变的追求和梦想。

央广网北京9月9日消息(记者果君) 邝文媛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向往源自全家人的“言传身教”。“我的曾祖母、爷爷、奶奶、姥爷、妈妈、姨妈、姑姑、姑父、两位姐姐、姐夫和我都是老师。”一家四代,出了12位老师,他们有过怎样的坚守?又有着怎样的梦想?

四代教育人不变的坚守

在邝文媛家里,珍藏着一张旧奖状。斑驳泛黄的纸张,寥寥几句话语,诉说了60多年前曾祖母作为家中第一代教育人的故事。当年,曾祖母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学问人”。她白天教小学、晚上教夜校。在她的带动下,附近村庄都逐渐形成“女孩子也要识字”的传统。

邝文媛曾祖母的奖状(央广网发)

1958年,17岁的奶奶考上了魏镇师范速师班,她背起行囊,步行四十里去读书。毕业后的她成为了一名师范附小的老师。听说一个叫白仕望的村子没教室、没老师、没学生,爷爷奶奶毅然离开条件较好的师范附小,去了白仕望村。他们在牛棚里讲课,在牛棚里生活,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出生在牛棚里。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白仕望小学一跃成为村小成绩第一名,并经常保持在前两名。

日出日落光阴似水,花开花谢岁月如歌。邝文媛一家在教育的路上不断补充着新的力量。1993年,邝文媛的妈妈走上了讲台。“我出生的当天,妈妈还坚守在三尺讲台。”说起儿时对母亲的印象,邝文媛笑称“聚少离多”。

当时,面对学生的流失,同事的离开,有人劝妈妈离开,但是面对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她坚定地留了下来,不放弃每一位学生,这一干就是二十年。

邝文媛的妈妈和学生在一起,怀中抱着邝文媛(央广网发)

“奶奶常说要让我们记住这些,当时的我还不明白,如今,我终于懂得,这不仅仅是他们的故事,更是不平凡的时代中坚守教育的力量。”谈起老一辈,邝文媛充满了崇拜和骄傲。

邝文媛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信念的教师家庭中长大的。家人对教育的追求和付出,让一个愿望在她心里生根滋长,“我也希望成为像曾祖母那样的‘教书匠’!”

“老师”两个字 肩负着责任和重量

对于邝文媛来说,曾祖母的坚守是让附近村里的农民都认字;爷爷、奶奶的坚守是让适龄的学生都上学;妈妈的坚守是让乡村孩子的学习环境有所改善;而她则希望继续传递希望,让更多的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

邝文媛的奶奶和学生在一起(二排中)(央广网发)

初出茅庐的邝文媛满怀着一腔热情,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期待着轰轰烈烈地大展身手。但真正为人师后,她才发现“老师”这两个字肩负的责任和重量。

与城市里的学校不同,乡村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老师们的课程内容也要更偏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但是播种必会收获,而付出也必定会换来回报。

这些年,当地教育蒸蒸日上,这离不开像邝文媛这样的老师,一代代教育人无私奉献、默默耕耘,为教育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邝文媛和学生在一起(央广网发)

看到学生的进步,邝文媛的心里倍感温暖。但教师这份职业所带来的成就感,不仅来自学生成绩的进步,更多的是来自他们的认可和尊重,而这样温暖的瞬间邝文媛遇到了太多。“一次我和同事去赶集,卖菜大姐听说我们是张铁集中学的老师,说什么也不要钱,我们没办法,扔下钱就赶紧走了。”家长对孩子都有很高的期望,他们对老师的热情和尊重,让邝文媛和同事们感受到了乡村教育的意义。

做一件事容易,做好难,坚持更难。教书育人这件事邝文媛一家坚持了四代,四代教育人在乡村的坚守,换来的是一批批学生美好的未来。

“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妈妈对邝文媛的期待,而如今,邝文媛希望未来自己的孩子也能接过希望的火把,从事乡村教育工作,为乡村振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有一种坚守,叫传承。

编辑:宋雪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