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开,最好的教育在路上。6月7日,成都市温江区永宁中学八年级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崇州市学习强国主题公园暨劳动实践基地,在田野间享受大自然宁静的同时,通过博物馆参观学习和红色实践活动,寻农耕之美,传红色薪火。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一、寻农耕之美

稻田插秧,乐趣无限。同学们深入田野,拥抱阳光与空气,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进行劳动实践。大家在专业人员的讲解下,迅速掌握插秧要领,在泥土的芳香里,共赴农耕之约。同学们脱掉鞋子、卷起裤腿、挽起袖子,一脚踩进泥巴里,按照学会的方法,仔细按平土块,甄别秧苗,在无数次的弯腰与手起手落中,一片一片的秧田顺势而生。生活即教育,实践中创造,这一场插秧实践之旅让同学们体会了中华农耕文化,这是一次有趣的体验,也是对自然的一次探索,更是一场寓教于乐的生动课堂。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鱼”“泥”撒欢。一场别开生面的稻田摸鱼活动正在欢快地进行着。同学们纷纷挽起裤脚,踏入稻田,一边感受泥土的柔软和水的清凉,一边眼疾手快地扑向大鱼。大家弯着腰,全神贯注地在水中摸索,身上褐色的“装饰”是勇敢者的勋章,欢笑声、惊叫声此起彼伏,稻田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不仅是一次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体验,更是一次让人忘却烦恼、回归纯真的欢乐之旅。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田园游戏——木头人。“一不许说话,二不许动,三不许露出大门牙”,听到这样的口令是不是很熟悉呢?当“一二三木头人”走进田间,走进同学们身边,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同学们全神贯注,按照主持人的指令,或停下,或面无表情,兢兢业业地扮演着“木头人”,而那些在奔跑中来不及稳住身体的、来不及收回大门牙的自然就成为了下一个发出指令的人,直到抓到下一个动来动去的木头人。现场大家“笑”态百出,即使成了“木头人”也是一个笑着的“木头人”,很符合川渝人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二、红色研学传薪火

红色历史蕴含革命传统、先辈故事、红色文化等主题,是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塑造的源头,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引领的鲜活素材。红色研学,让同学们重温峥嵘岁月,传承并赓续红色血脉;让同学们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接班人。这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也是对未来的启示与引领。

参观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内,一幅幅历史图片、一段段史实文字、一件件珍贵文物,大家驻足凝视认真倾听,仿佛穿越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身临其境地感受着革命先烈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通过这次参观学习,大家深刻理解了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飞夺泸定桥。同学们接着在老师的带领下,重走长征路,沉浸式体验当时革命先烈们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大家拼尽全力划动木筏,或手脚并用,在“铁索桥”上艰难“行军”,脚下的“泸定桥”与“大渡河”虽不及战火纷飞的年代时一样令人胆战心惊,同学们却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安全到达对岸。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感受到了革命先辈身上“英勇无畏、不怕牺牲、敢为人先”的长征精神,纷纷立志要像先辈们一样,不怕困难,勇敢向前!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育学于游,出发便是意义。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成,永宁中学的同学们借这一天风光,践行劳动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在实践中感悟,在快乐中成长。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教育行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编辑:冯仪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