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权威品牌,解读名校之声。《直击高招·名校之声》邀请全国高校招办负责人,对学校师资力量、政策变化、培养模式、就业发展等进行深入对话,让考生和家长第一时间掌握高招信息,了解高校特色,提供报考建议。

本期嘉宾:哈尔滨工程大学招生办主任 刘惠媛

主持人: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基本情况。

刘惠媛老师:哈尔滨工程大学,简称哈工程,源自1953年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为主体,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现已发展成为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简称“三海一核”)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为我国船舶工业、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也荣获了船海领域国家级突出贡献奖、在核领域获得六部委联合颁发的高技术装备发展建设突出贡献奖。学校是全国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大家口中的国防七子之一。

哈工程是一所精英辈出的大学。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了15万余名学生,其中包括一批党和政府、部队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以“两弹一星”元勋、两院院士为代表的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国防重大型号两总、载人深潜英雄、改革先锋等杰出人才。人造太阳领域专家李建刚院士,刘清宇院士,中船集团常规潜艇总师吴崇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机型华龙一号总师邢继、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副总师孙光甦、“蛟龙”号设计总师叶聪,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科考钻探船梦想号总师张海彬,汉江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杜选民,都是哈工程校友。中船系统技术领军和高级管理干部中,哈工程毕业生占到1/3,中核集团首席专家中哈工程毕业生占到了3/5,全国所有在建在役核电站中都有哈工程的毕业生。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烙印着哈军工精神的国之栋梁,成为船海核领域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主阵地”。

哈工程是一所为国铸器的大学。学校是唯一一所举全校之力服务国家船海核领域的行业特色型大学。近年来,学校紧贴强国强军需要聚力开展科研攻坚,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国内首座数值水池虚拟试验系统、首艘数字孪生实验船等取得了多项“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一系列关键技术支撑了“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华龙一号”等国之重器,为我国摘下造船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作出了卓越贡献,目前我国所有主要舰船上都有哈工程的技术或装备,刚才提到的梦想号,在去年11月入列,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艘具备11000米超深水钻探能力的大洋钻探船,哈工程也是梦想号的重要参研单位之一。我们在水下航行器研制方面也具备非常深厚的技术积累,学校自主研制的悟空号全海深AUV,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4次万米深潜,最深下潜至10896米,打破了无人无缆AUV的世界深潜纪录。学校一批科研成果入选国家科技成果展、国防科技九大进展、中国海洋科技十大进展,获多项国家级科技奖,学校已发展成为船海核领域永不褪色的“国家队”。学校的很多科研成果都已经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有些已经形成了新质战斗力。2024年,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金额居全国高校第21位。

主持人:哈尔滨工程大学被誉为“军工强校”,在船舶、海洋、核能等领域享有盛誉。能否请您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介绍一下学校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学科和专业?

刘惠媛老师:学校在船海核领域特色鲜明、实力强劲。我们有3个A级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全国排名第一,在国家历次学科评估中均为A+;控制科学与工程是A学科,全国排名第六;核科学与技术是A-学科,全国排名第四。另外,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均进入全国前20%。学校各学科协同发展,工程学已进入ESI全球前1‰,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6个学科均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43个本科在招专业“非金即新”,除了8个未参评的新专业外,100%都进入到国家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行列,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占比达到97%。8个新专业中,7个是基于学科交叉的新工科专业,其中智慧海洋技术、海洋机器人和海洋信息工程3个专业是全国首设专业。

主持人:哈尔滨工程大学今年有哪些招生特色和亮点?

刘惠媛老师:今年招生有4类特殊版型。

第一类,是10个超常规培养的领军班,其中1个依托未来技术学院开设的未来领军班,9个依托兴海学院开设的兴海领军班。领军班的培养定位是锚定国家战略必争、新兴产业和急需紧缺三大领域,靶向培养技术领军人才。领军班通过探索实施超常规培养举措,打破传统分学段培养的局限性,缩短高技术人才培养周期,同时与国家级科研机构、行业大院大所深度合作,由院士或国家级领军人才领航,为学生打造个性化培养方案,开设的一些项目式课程都来源于实际科研项目,实现学术深度与跨界视野的融合。10个领军班对应10大方向:

智慧海洋技术(未来领军班),是聚焦海洋探测、海洋信息和人工智能的新工科专业。

船舶与海洋工程(兴海领军班),研究方向是绿色智能船舶工程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兴海领军班),研究低空技术与工程方向

能源与动力工程(兴海领军班),研究低碳数智动力方向

人工智能(兴海领军班),研究具身智能方向

海洋信息工程(兴海领军班),研究水下信息智能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兴海领军班),研究泛在智能计算方向

通信工程(兴海领军班),研究智能感知与通信方向

材料科学与工程(兴海领军班),研究智慧海洋材料方向

核工程与核技术(兴海领军班),研究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工程方向

未来领军班,采用的是“校内选拔”的招生模式:面向已录取理工普通类新生(不含其他领军班、创新班和中外合作办学等)开展“直招+选拔”。直招:高考成绩达到学校直招位次线,可直接申请进入,不需参加测试。选拔:高考成绩达到学校选拔位次线,需参加选拔测试,通过测试即可进入。另外,未来领军班本科阶段的专业是智慧海洋技术,博士阶段可在船舶与海洋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水声工程、人工智能等学校的王牌优势学科内选择具体方向继续深造。兴海领军班,通过直接投放招生计划的形式,大家可以通过志愿直接报考。

第二类,是今年学校新开设的软件工程(国家特软创新班),依托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设计了学段融合的培养方案,为服务国家大型工业软件自主研发战略需求培养专业硕士。

第三类,是今年新增的“数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班),完成学业可以同时获得理学和工学两个学位,培养具备更强数理基础的新工科交叉复合型人才。

第四类,是今年新增的2个新文科试验班,分别是英语(AI试验班)和金融学(AI试验班),通过强化AI应用能力形成新文科跨领域的竞争新优势。

主持人:学校今年的招生计划是多少?有哪些招生政策?

刘惠媛老师: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优本扩容政策,今年的招生计划总量是4380人,较去年增加了150人。学校今年继续按照“大类+专业”的模式招生,一部分按类招生,一部分按专业招生,哈工程的招生专业用考生和家长的评价就是“非常干净”。

在政策方面,学校充分考虑考生专业志愿满足度,所有省份均实施“报满专业志愿不调剂”的政策,领军班、创新班、双学士学位班、AI试验班这几类特殊班型,每个专业均单设专业组,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专业兴趣选择。入学后实施“转出无门槛,转入有途径”的转专业政策,第二学期学生可以提出转专业申请,通过申请转入专业的考核后,在第三学期即可转入新专业学习,进一步畅通了专业选择的路径。

中外合作办学,今年新增电子信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今年,学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增至4个,分别是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物理,均为3+1培养模式,3年在国内培养,1年在国外合作方大学培养。其中,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单列专业组。

主持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提出了“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人才支撑”的使命,在人才培养上具体有哪些创新举措?

刘惠媛老师:哈工程以培养可靠顶用、拔尖创新的新时代“工学”人才为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新工科、新文科人才培养路径,面对AI飞速发展带来的教育变革,学校推进实施“123456+X”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创新方案,打造1个船海领域跨学科教育大模型,建设20个Al+专业,重塑300门AI+课程,新编40部数智化教材,开发50个AI+实践项目,建设6个Al+平台,打造X个“三海一核”特色学科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实现智慧化教、个性化学、智能化管,形成人工智能、交互智能、跨学科智能和行业智能多重赋能的AI3智慧教育教学新生态,更好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关键领域突破培养战略科技人才。

学校研发的“兴海”教育大模型为例,已经在国家高教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是国内首个船海学科教育专有大模型。大模型中涵盖30000多个行业知识点,近5000艘实船实验数据,4000余条行业岗位分析数据,20门以上国家、省一流专业核心课,50多部船海系列教材等船舶行业海量的数据资源,贯通了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层、专业能力训练的专业层、职业发展规划的学科层以及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应用层,将船海行业知识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拓展了从学到研的学习空间,促进了从教到创的转型升级,打通了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的平台,能够为培养未来船海领域领军人才提供重要支撑。

在科研育人方面,刚才也介绍了学校科研实力强劲,年科研经费超过30亿元,大部分教师都承担科研任务,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居全国高校前列。

为了将教师的科研实力更好地转化为科技创新育人资源,学校实施了“科研反哺教学工程”。教师将科研项目中的前沿技术和实际问题融入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参加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比赛,学校21个国家级实验室和100余个省部级以上实验室全部向本科生开放。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获奖数量全国第三,第十八届“挑战杯”特等奖数量全国第九,每届本科毕业生中,1/3以上荣获过省部级以上科创竞赛奖项,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创新能力给予高度评价。

主持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情况如何?

刘惠媛老师:哈工程以连续多年的高深造率和高就业质量形成了得到广泛认可的哈工程就业品牌。哈工程以教风严谨、学风优良著称,本科生中超过60%继续攻读研究生。毕业生紧贴强国强军需要,聚焦五个服务高质量就业,分别是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新质生产力、服务地方建设发展,毕业生在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等主流行业和重点领域就业比例超过70%,在世界及国内500强企业就业比例近50%,中国船舶集团、中核集团、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航工业等十大军工集团,华为、腾讯等高技术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以及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每年都进校举办招聘会,学校每年举办招聘活动近千场,进校单位5000多家,提供的岗位超过12万个。

主持人:最后请您为2025年考生送上祝福。

刘惠媛老师:祝愿大家金榜题名,走进理想的大学。也欢迎大家报考哈工程,与我们一起乘风破浪、筑梦深蓝!

编辑:侯经纬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