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权威品牌,解读名校之声。《直击高招·名校之声》邀请全国高校招办负责人,对学校师资力量、政策变化、培养模式、就业发展等进行深入对话,让考生和家长第一时间掌握高招信息,了解高校特色,提供报考建议。

本期嘉宾:广东医科大学教务部(招生办公室)主任周艳芳

主持人: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自己以及广东医科大学的基本情况。

周艳芳老师: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广东医科大学教务部(招生办公室)主任周艳芳,很高兴参加《名校之声》栏目,向各位考生和家长介绍广东医科大学。

广东医科大学是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是广东省最大的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基地,被誉为“老百姓生命的守护神”“广东医生的摇篮”。学校总面积近2900亩,由湛江校区、东莞校区两部分组成,湛江校区位于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北部湾城市群中心城市湛江市;东莞校区创建于2002年,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东莞市松山湖科学城。

广东医科大学的前身是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创建于1958年,1964年升格为五年制医学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湛江医学院,1992年易名为广东医学院,2016年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

1986年广东医科大学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13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学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9年进入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世界大学排名中心(CWUR)和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榜单,2021年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23年获批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主持人:2025年招生计划是否有调整?招生专业有哪些变化?

周艳芳老师:2025年广东医招生规模稳中有升,较比2024年增加100人,招生5600人,面向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省内外招生均有增量,同时,学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在广东省高水平学科对应专业、新医科、新工科等特色专业,历年录取位次靠前的优势专业投入更多的广东省计划,广东省普通类201优势医学专业组、203医技融合组、204医工融合组招生计划明显增加。广东医招生专业含金量持续提升,专业组合愈加科学,生源匹配更加精准。

截至目前,学校现有普通本科招生专业37个。专业学科门类涵盖医、理、工等7大学科,选择多元,省属高校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占比超1/3。

今年面向数据密集型医学、数字医学和智能医学“新医科”行业发展需求,学校获批增设生物医药数据科学专业,是目前广东省唯一开设此专业的高校。

该专业汇聚了学校生物医学、数据科学、统计学等领域的优秀教师,拥有包括湾区人工智能与心脑血管工程实验室、健康医疗大数据工程中心、广东医-神州医疗多模态大数据融合应用实验室、广东医-华为健康医疗联合创新天工实验室等在内的多个一流科研平台,后续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和创新空间。

其中,涌现了一批实力强劲的“王牌”专业,如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预防医学为国家级一流专业本科专业,护理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康复治疗学、口腔医学、药学、社会工作学、应用心理学、生物医学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为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以及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临床药学。学校还开设5个与AI相关专业:生物医学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医学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生物医药数据科学,欢迎广大考生来广东医体验医工融合的魅力。

各专业详细介绍请关注“广东医科大学招生办公室”微信公众号,查看往期推文或查询2025年招生简章。

主持人:广东医科大学又新增1个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具体可以介绍一下吗?

周艳芳老师:一个专业,两校上课,两所学校构建起跨界桥梁,汇聚多项优质资源,这种“联合培养”方式,在广东医可以轻松实现。今年,广东医科大学海洋与热带医学学院与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联合申报的“海洋药学+生物科学”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正式获得广东省学位委员会批复。这是继“药学+应用化学”“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智能医学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学校获批的第4个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目前广东省4个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全部落户广东医科大学。

该项目依托两校在海洋医药与生物科学领域的学科优势,培养既懂海洋生物科学,又具备扎实药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助力国家“海洋强国”与“健康中国”战略。

项目今年开始招生,两校合作将实现海洋药学与生物科学的深度交叉,通过课程共建、师资互派、科研共享等方式,构建“三导师制(学业、科研、企业行业)”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主持人:如果学生入学后发现专业不适应,学校转专业通道如何设置?

周艳芳老师:为全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广东医科大学将于2025年启动本科转专业制度革新计划,通过“双倍增计划+全周期培养”模式,打造全国医学院校最具包容性的专业选择体系。本次改革呈现三大突破性亮点:

【突破一】转专业容量双倍增

全校投放转专业名额较往年实现200%增长,覆盖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智能医学工程等37个特色及优势专业。特别在预防医学,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等国家紧缺专业领域,转入门槛全面取消,真正实现“零设限”。

【突破二】多通道成才体系

构建“主修+辅修”双轨培养矩阵,32个非限制类专业实施“三无政策”转专业通道:

无排名限制:取消成绩排名硬性要求

无挂科限制:补考课程不影响申请

无年级壁垒:大三学生仍可申请专业调整

同步开设近20个辅修专业+微专业,涵盖医文,医工等交叉学科领域,提供“主专业+辅修专业+微专业”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突破三】弹性化培养机制

首创“专业试读期”制度,允许学生在转入新专业后享有1个月学期的适应缓冲期。

“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路径”——这是我们对每一位怀揣医学理想的学子做出的郑重承诺。在这里,超过70%的转专业申请者通过系统培养成功进入心仪领域,临床医学等热门专业转入成功率连续三年保持50%以上。无论你是渴望探索新兴交叉学科,还是立志深耕传统医学领域,这里都有最适合你的成长赛道。2025,让我们共同见证:每一个炽热的医学理想,都将在这里找到绽放的沃土!

主持人: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上,有什么样的特色吗?

周艳芳老师:在人才培养特色方面,广东医科大学以师生发展为中心,构建“五育并举”育人新体系,毕业生基础知识牢固扎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广东医科大学是全国唯一连续8年荣获“全国最佳实践大学”,全国唯一连续4届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的高校,学校团委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国旗护卫队已经形成独树一帜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特色品牌。

广东医科大学坚持面向学生发展,探索“学院+书院+产业学院(医院)”协同育人体系,促进产教融合、医校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校校协同育人4个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课程整合卓越班、特色创新班、辅修专业、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极大的满足同学们的学科交叉赋能培养。近三年,临床、口腔、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平均通过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多个百分点。

主持人: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主要就业领域有哪些?社会评价如何?

周艳芳老师:广东医科大学把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通过拓展就业渠道、搭建就业平台、强化分类指导服务、完善精准帮扶等举措全面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累计为国家和地方共培养输送了20余万名医学人才,学校每年举办超千场就业活动,吸引优质企业进校招聘,提供上万个就业岗位。

从广东医走出的学生基础知识牢固扎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强,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广泛认可,99.3%的受访用人单位均对学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表示满意。

近五年,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97.2%,学校就业率一直稳居全省前三,就业质量连续多年攀升。毕业生行业流向与学校特色及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高度契合,2024届毕业生就职于医疗卫生单位的毕业生具体单位属性以三级甲等为主,占比达70.20%。

学校始终恪守“立志立德、求真求精”“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实施特色发展核心战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强校为要务,以社会服务为己任”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和广东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事业进步提供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主持人:最后请您介绍一下广东医科大学招生办公室的联系方式,并为2025年考生送上祝福。

咨询电话:

0769-22896175

微信公众号平台:

广东医科大学招生办公室(gdmuzsb)

祝各位高考学子金榜题名,考上理想大学,广东医欢迎你们!

编辑:侯经纬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