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浩瀚星空中,科学家精神熠熠生辉,如北斗七星,引领着人类探索未知的征程。为在学生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培育求真、求索的钻研精神,5月27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举办了 “醉心小虫研究,胸怀家国天下 ——2025 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这场讲座由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高峰博士主讲。北京市科协党校副校长张雷、密云区科技科普中心主任苏立霞、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副总经理、科普事业部总监李新、首师附密云中学党总支副书记兼校长王锐、副校长于荣海、教师发展服务中心翟艳副主任参加本次活动。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一、礼品赠予:种下科学之种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在开讲之前高峰教授赠予首师附密云中学师生中国农业大学种子文创作品,祝愿他们内心种下发掘科学之美的种子。

二、专家讲座:昆虫世界的奇幻之旅

高峰博士以马头蚱蜢为切入点,围绕“昆虫的种类及发展历史”“查找隐藏在环境中的昆虫”“什么是昆虫?”“昆虫背后的科学家”等四个方面展开。层层递进地为同学们普及有关昆虫的基础知识,并结合专业数据和情景图片,使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昆虫学的趣味性及对环境、工业、经济、医学及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为同学们开启了一场昆虫世界的奇幻之旅。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在讲座过程中,高峰博士以马头蚱蜢的表情包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同学们,在你们身边都见过哪些昆虫?能说出 10 种吗?”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踊跃举手,答案五花八门。当有同学提到“蜈蚣”时,高峰博士顺势引导,通过互动让大家牢牢记住昆虫的定义。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高峰博士提问:“同学们,在你们身边都见过哪些昆虫?能说出10种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现场立刻有同学踊跃举手,答案五花八门:蚂蚁、蜜蜂、蜻蜓、蟑螂、毛毛虫、蝴蝶……甚至还有学生提到了一种“全身彩色的甲虫”。

亮点来了:有同学提到了“蜈蚣”,教授立即追问:“它真的算是昆虫吗?”

现场集体思考后,大家得出结论:蜈蚣不是昆虫!

高峰博士顺势抛出小诗口诀,帮助学生牢牢记住昆虫的定义——“体分头胸腹,四翅并六足;一生多变态,举国千万数。”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高教授接连播放了数张昆虫拟态图:“谁能找到虫子在哪儿?”

图上是一片枯叶、几根树枝、几缕青苔……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暗藏玄机。有的昆虫拟态成枝条,有的藏在叶脉之中,还有的“假装自己是树皮的裂缝”。

学生眼力火力全开:

“看见了触角!”

“有颜色不一样的小三角!”

“像个木头,但它有腿!”

高教授一边点名表扬,一边科普。

观察力,是科学家的第一把钥匙。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讲座深入浅出,亮点不断。高峰博士列举了多项昆学的应用:蝗灾的治理、紫胶虫的工业化生产、蚕丝制品的发展历程、蚊子防治与疟疾控制等。这些生动的案例展现了昆虫学的重要价值,也让同学们感受到科学家在科研道路上的艰辛与奉献。正是他们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研究、在田野间不畏艰辛地观察,才让我们得以深入理解昆虫的生理结构、生态作用与演化规律。每一项成果的背后,都是科学家扎根科研、服务社会的真实写照。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最后,高峰博士以一首小诗结束讲座,以蝉致敬默默无闻、严谨治学、为国分忧、为民谋利高风亮节的科学家。同时祝愿首师附学子们金榜题名、一鸣惊人。

三、领导总结:精神的洗礼与期许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活动最后,翟艳副主任对讲座进行总结。她表示,此次讲座不仅是一场科学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希望同学们能敬畏自然,热爱科学,在生活中学会观察细微之处的奇迹,学习科研工作者幕后的坚守与担当。

昆虫世界微观却神奇,科学探索无穷且深远。本次昆虫科学讲座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向自然奥秘的窗户,拓宽了视野,唤起了对生命科学的热爱与好奇。在与专家的互动中,同学们感受到了科研的严谨与魅力,也萌发了走进科学、投身研究的志向。

未来,愿首师附密云中学的学子们继续以敏锐的目光观察世界,以执着的精神追寻真理,让科学精神在心中扎根,在校园中绽放。让我们一同期待,这些年轻的学子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胸怀家国天下,书写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教育行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编辑:吴佳怡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