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和实现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使命。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致力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作为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轻工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凭借其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多样的专业设置以及先进的办学理念,紧密围绕地方产业结构和企业需求,致力于打造中高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轻工特色优势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现有教职工900余人,其中“双师型”教师441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位教师403人。学校设有14个专业大类46个高职专业,拥有国家骨干专业3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2个、自治区品牌专业10个、自治区高水平专业群2个,以优质专业和师资队伍在自治区享有盛誉。学院围绕建设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聚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体、两翼、五重点”的改革举措,跨区域组建现代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了能源类、食品类、农牧类等特色专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瞄准新质生产力,聚焦“五金”建设提质升级

找准发展定位,确立中高企一体化育人导向。学院紧密结合包头市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围绕重点产业建设专业群,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核心紧缺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与技术技能规格,打造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基地,推动职业教育深度服务区域发展。学院党委紧密结合职业教育工作实际,制定联盟章程、联盟发展规划及《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贯通培养工作实施方案》,书记、院长带队深入包头市周边多地的中职学校、50多家企业调研走访,邀请各方负责人来校座谈,共同探索职业教育中高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深度合作,融通双线式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学院积极推进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联合中职学校与品牌企业,依托“3+3”“3+2”等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打造企业冠名订单班,推动企业深度参与招生和教学管理,实现“学生入校即入企”,为学生提供学历就业“双保障”,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区域内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创新“研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把握产业升级新机遇,与企业深度合作,采用“企业出设备、学校出教师”模式,共建“企业校区”,集学生实训实习、企业员工培训、教师实践、教学科研等功能于一体,双方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依托企业真实生产开展生产性实训,推动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学院与北京优利康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新能源培训学院(中心),建成10个实验实训室,可容纳500人开展上百项实操实训,为学生掌握前沿一线技术提供坚实保障。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探索“科教互促”发展路径,夯实协同育人保障。学院推行“双导师制”,建立校企师资互聘机制,与中高企三方师资库,聘任22名专家能手担任客座教授,充分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实现师资优势互补。通过双向互聘,加强中高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师资保障,推动校企合作纵深发展。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实施“中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国际化办学,与企业合作共建“中文工坊”,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开展“汉语+职业教育复合型师资培养”等国际化师资培训,拓宽汉语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专业教师双语教学水平,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针对合作企业马达加斯加鹿王羊绒公司近4000名非洲员工,开展分层次分阶段的中文与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技术操作水平和岗位适应性。2025年,学院将为外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量身打造“中文+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计划开设20个班级,预计培训学员约1000人。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以技术服务项目为引领,联合企业单位搭建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产教研创综合育人平台以及专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学院先后与14所中职学校、11家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共确定各类订单班73个,其中中高企三方订单班51个、中高双方订单班22个,涵盖29个专业,计划招生2550人。这些举措实现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学习场所与工作场所、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学生与员工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有效增强了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了职高“升学率”、高职“就业率”以及毕业生就业“留包率”,形成了闭环式人才培养基本运行机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三、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实现“出口畅,入口旺”的良性循环

2024年,学院共有毕业生为3870人,其中3718人已顺利就业,毕业去向落实率高达96.07%。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3278人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内就业,占比84.70%。407人选择省外就业,占比13.42%;留在包头市就业的人数为1668人。第三方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年在校生对学院满意度为97.79%,毕业生满意度为95.49%,用人单位满意度为97.38%,其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胜任、职业素养、进取精神满意度分别为97.95%、97.87%、97.55%。

学院的招生与就业形势持续向好,机电类专业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达100%,在区内同类院校中居首位;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就业去向落实率超过96%,就业对口率超过85%,进入规模以上企业就业的比例达到91%以上,均位于区内同类院校前列,学院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满意度,还形成了“出口畅,入口旺”的良性循环,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加强,赋能职业教育更高质量发展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创新成果,受到了广泛关注与高度认可。如《中高企一体化培养人才打造产教融合“轻院样本”》《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全力打造“中高企一体化”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推进“中高企”一体化协同培养——学生搭上了高质量就业“直通车”》《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推进中高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等校企合作典型案例,相继被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人民网、中宏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深度报道。充分展示了学院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与此同时,学院的先进经验与成功模式,吸引了自治区内多所同类院校前来开展交流学习活动。学院积极分享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方面的宝贵经验,助力兄弟院校提升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更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多元联动模式范例。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展望未来,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将立足自治区及包头市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紧密契合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精准锚定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将持续深化并拓展中高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与技术技能水平,积极构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蓄水池”,推动职业教育更直接有效地服务区域发展,为包头优势产业集群的升级注入强大动力,彰显职业教育的“轻院”担当与力量。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吕林旺 丁洁)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教育行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编辑:吴佳怡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