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渠道,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开启学生智慧与品德的大门,更是教育理念转化为育人实效的核心枢纽,驱动着教育的巨轮滚滚向前。在包头市昆都仑区乌兰小学,“钱学森融创N+课程”成为教学工作的坚实基石,他们紧密围绕国家课程标准,以培育具有“会爱、会学、会玩、会创造”多重特质的新时代少年为前行灯塔,全力构建起一个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的全新育人生态体系,成功实现了教育模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到全面素养培育的华丽转变。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怀揣着对教育革新的热忱与担当,2025年5月30日,乌兰小学积极响应国家“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伟大号召,将“钱学森融创N+课程”作为有力抓手,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教育生态革新实践之旅。本次成长节展示活动,高举“学科融创、方式变革、素养生长”的核心理念大旗,喜迎教育领域专家学者鲍传友教授、教育局领导以及各校领导老师等各方嘉宾莅临。通过精心打造“个性化、生活化、情境化、创造化”四维路径,向众人充分展示学校在育人理念上从“知识传递”向“素养孵化”转型的丰硕成果,为新时代高质量教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鲜活动力,助力教育之树常青。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一、未来梦想家:素养导向的深度学习

作为课程改革的深度实践,乌兰小学的孙史宇老师执教的《雨具优选探究》项目式学习,聚焦小学生雨天出行实际问题:打伞还是穿雨衣更优?学生经历完整PBL流程:分组选定主题、制定计划、深入探究并形成报告。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等核心素养的生成逻辑,更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课堂范式的革新力量——知识不再停留于记忆层面,而是通过实践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二、奇思妙想·玩转科学:全场景的实践探索

打破学科壁垒,重构学习场景,科学游园会以“趣味性实验+项目化挑战+沉浸式体验”为架构,打造覆盖全学段的科学探索矩阵,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创”,激活科学思维。

在课程成长节中,各年级学生的项目式学习创意科技作品别出心裁,生动诠释了乌兰小学“培养会爱、会学、会玩、会创造的新时代少年”这一育人目标。一年级围绕“力所能及”主题,用简易材料制作环保小工具;二年级开启“磁域探险”,展示磁铁原理应用的趣味装置;三年级“探秘动能”,呈现多种能量转化的创意模型;四年级聚焦“力能扛鼎”,以杠杆、滑轮等机械结构实现承重挑战;五年级“机器总动员”中,编程机器人完成精准任务。这些成果得益于学校对科学教育的深耕——从扎实的科学课堂到丰富的实践活动,从基础概念认知到项目式学习实践,全方位构建核心素养培育生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科学探索中绽放创新光彩。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龙舟竞渡承古韵,巧手匠心传非遗。操场上,乌兰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化身龙舟赛手,喊着整齐的号子,“划动”自制的旱地龙舟。他们在欢呼声中奋勇争先,沉浸式体验传统民俗的魅力;二年级的孩子们用一张A4纸折出各式各样的龙舟小船,让非遗文化在指尖绽放光彩;四年级学生则带来了橡皮筋动力龙舟比赛,他们利用限定材料制作出一艘艘充满创意的龙舟,在水池中一展风采;五年级学生的风力龙舟比赛更是精彩绝伦,他们用电动机、风扇等材料制作出一艘艘小船,并在比赛中展现出了卓越的航行能力,在团队协作与竞技拼搏中激发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一旁的端午香囊展区弥漫着悠悠药香,孩子们回归传统工艺,用彩线缝制出形态各异的香囊,在亲手制作中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感受非遗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从操场竞技到作品创作,孩子们在玩中探索、在创中成长,让课程成为激发创造力的舞台。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三、文脉传承·科创启航:跨时空的智慧对话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成果展演,以文化为根脉,以科技为翼展,在“从‘学’到‘做’”的实践框架下,构建多维体验场景。推动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科创精神的创造性转化,让历史智慧与未来想象在学习场域中同频共振。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暖场节目合唱《四季的问候》,以四季流转的自然韵律为脉,融入童真与温情的和声表达,为整场活动拉开序幕。

“钱学森班”演绎大型科创思政剧《天问》,以屈原“问天”精神为魂,融合现代航天科技元素,打造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科学前瞻性的思想盛宴;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演说时装秀《五星经纬民族锦绣》以设计美学与文化符号为载体,通过国旗比例解析与民族元素创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情景剧《二十一天手机解绑计划》以现实社会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幽默的情景剧引导学生重构数字时代的生活认知;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三国IP创意秀”打破了文学与科技的壁垒,展现“历史智慧+现代思维”的创新表达;“绿码时代”项目融合智能识别技术与环保教育,构建“科技赋能生活”的实践模型;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兰星拾光拍卖”以虚拟经济为切入点,构建过程性评价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经济思维与社交能力。在项目式学习中重塑教育生态,让素养在“做与创”中生长为品格。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四、思想引领·教育赋能:专家的智慧引领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鲍传友教授全程观摩了乌兰小学的“钱学森融创N+”课程实践成果,对项目式学习领域的扎实推进与显著育人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在实地观摩过程中,鲍教授全程参与活动,与学生亲切交流互动,对课程中“做中学、学中创”的实践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下午,鲍教授带来高屋建瓴的专题讲座,以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前沿视角,为老师们系统构建了项目式学习的实践行动框架。讲座中,鲍教授特别强调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型的重要性,鼓励学校持续探索“做中学”的创新路径,完善项目式学习的实施体系,为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未来创新人才筑牢根基。他深入浅出地解析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逻辑,为乌兰小学未来深化课程改革、提升育人质量提供了理论指引与方法路径。乌兰小学以此次指导为契机,认真汲取鲍教授的前沿理念与实践智慧,锚定育人目标,深耕课程创新,让项目式学习成为撬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支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在培养面向未来的时代新人之路上笃行不怠。

乌兰小学“钱学森融创N+课程”成长节,不仅是一场成果展示,更是一次教育哲学的宣言。通过跨学科融合、项目化学习与真实情境实践,他们构建了“理论—实践—创新”螺旋上升的育人闭环,让“做中学、玩中创”的理念渗透教育全流程。未来,乌兰小学将持续以“钱学森融创N+”课程为引擎,锚定“培养兼具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的时代新人”目标,在“让知识生长为能力,让能力沉淀为品格”的征程中,书写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孩子们的未来铺就一条星光大道。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教育行业观察,供参考。)

编辑:侯经纬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