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上,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就《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区域原色德育实践体系》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一实践体系旨在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并推动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区域原色德育实践体系的意义

(一)文化认同与道德根基

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些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也为现代德育提供了坚实的道德根基。

(二)地域特色与德育创新

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区域德育实践体系,有助于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德育模式。房山区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红色铸魂、绿色养心、蓝色启智”德育实践。这样的德育实践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富有地域特色,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三)时代需求与传承发展

通过德育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不仅能够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还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实践贡献房山智慧和房山方案。

二、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区域原色德育实践体系的路径

(一)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构建区域德育实践体系的基础和灵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承担了北京市规划课题《区域原色德育实践体系构建研究》,得到了王殿卿教授的指导,王教授建议以“经典文化为魂、节日文化为体、地域文化为根”的思路构建区域教育体系。在王教授的指导下,学校丰富完善了区域教育体系,形成了“一标两合三体四策五行六径”的原色德育实践体系。原色德育实践体系是以“红色铸魂、绿色养心、蓝色启智”为价值导向,以区域红色革命资源、绿色生态资源、蓝色科技资源为教育基地,以中小学道德成长发展规律为主要依据,围绕一个目标(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重点培养区域中小学生的爱党爱国、奋斗精神、生态文明、劳动创造、身心健康和责任担当等优秀品质),坚持两个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三位一体(五育融合一体、学段衔接一体、校家社协同一体),实施四大策略(“强组织、建机制”“融课程、提素质”“抓队伍、显身教”“重评价、出成效”),突出五大践行(践行理想、践行价值、践行文化、践行文明、践行健康),依托六条路径(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构建以“红色、绿色和蓝色”为区域德育体系的底色和特色的一体化德育系统。研发了《原色德育指导手册》,作为指导基层学校开展原色德育实践的工具。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二)课程支撑

课程是德育实践的重要载体。房山区开发了《原色德育综合实践课程设计》,出版了《体验〈弟子规〉》《体验〈论语〉》《体验中华优秀诗歌》等课程资源,分享给全区语文及道法教师,以丰富拓展国家课程相关章节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三)活动组织

房山区每年组织“三赛两模及四节一季”活动,是构建区域德育实践体系的生动实践。“三赛”即:时事辩论赛,锤炼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公民责任感;社会实践挑战赛,历练学生团队合作及担当精神;中英文双语比赛,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增强文化自信。“两模”即:模拟政协与模拟法庭,学生亲身体验民主法治的力量,点燃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之火。“四节一季”即:体育节,学会团结与超越;艺术节,陶冶情操,提升审美;科技节,激发探索未知的勇气与创造力;劳动体验节,培养勤劳节俭的品德;校园阅读季,阅读经典文化,滋养人文精神,丰富内心世界。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四)原色研学

原色研学作为连接课堂与生活的桥梁,通过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周口店猿人遗址、燕都遗址、云居寺、贾岛祠、官地岩村等场所,开展实地考察、现场教学、文化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督导评估

房山区每年对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考查学生在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健康人格等方面的变化。

三、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区域原色德育实践效果

(一)学生在爱国情怀的深化、创新精神的激发及健康人格的塑造上展现出积极态势

原色德育的推行,使学生们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国家历史与文化,而是亲身参与到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从探访红色遗迹到投身公益志愿服务,从学习英雄事迹到传承传统文化,每一次实践都像是一粒种子,深深植根于他们的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种子逐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学生们心中永恒的爱国情怀。科技创新大赛中的独特创意,以及社会实践中的勇敢尝试,无不彰显学生们创新精神的飞跃。在原色德育的熏陶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挫折、如何调整心态等人生智慧,逐渐形成了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特点。这种健康的人格特质,让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坚韧不拔。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二)通过“三赛两模及四节一季”实践检验,学生社会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2024年模拟政协活动中,学生们热情高涨,共提交了161份提案,其中40份在全区展示。此活动不仅点燃了学生的家国热情,更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房山区六年级学生展示交流的《关于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提案》,做了很好的示范,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可。在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赛总决赛中,房山区共有41支赛队,87名选手进入总决赛,共摘得3金4银的突出成绩,共获得全国一等奖29项,位居北京市前列。

(三)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与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双向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备良好传统文化素养的学生,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比如房山区窦店第二小学广泛开展“读百本书、背百首诗、写百本字”活动,以古诗词的韵律之美、书法艺术的线条之韵,让学生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从而缓解心理压力,提升自我认知。学生在诵读《论语》等经典著作时,不仅能领略到先贤的智慧,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文化素养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心理健康的改善又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这种良性循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猛)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教育行业信息,仅供参考。)

编辑:吴佳怡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