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宏观背景下,徐州市大马路小学校紧密围绕未来人才的发展趋势与需求,将想象力的培育视为小学阶段塑造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关键切入点,并主动投身于教学行为的革新实践之中。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一、学科教学中儿童想象力培养研究的推进思路
儿童作为社会未来的核心力量,其想象力的丰富程度将深刻影响未来世界的格局与生活面貌。近年来,教育领域持续深化改革,愈发重视教学行为优化对激发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关键作用。但不容回避的是,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局限、儿童生活空间的狭窄、人才评价体系及成人期望的束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儿童想象力的自由翱翔。同时,从想象力培养的研究来说,也存在着“多散点推进,少整体规划”“重单科实践,少多科协同”“多艺术涵养,少科创激活”“学科想象分类不明,培养路径不够清晰”等问题,亟须改进。为此,徐州市大马路小学校确立了“学科教学中儿童想象力的培养”这一研究主题,旨在重塑对想象力的价值理解,细化不同学科中想象力的培养类型与目标,构建富有成效的想象力培养教学模式,提升学习品质,培育学科素养。
学校确立了系统性推进的战略,强调“三全”原则:一是全链条整体架构。从学科想象类型的确立,课程目标的分解,课程内容的整合,多元的课程实施方式,并引入赋能型增值评价体系,形成一体化设计框架。二是全课程深耕细作。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艺术等各个学科推进想象力的培养,覆盖了国家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凸显“学科教学”的特质,挖掘并实践多样化的学科教学模式。三是全素养有效达成。通过想象力的培养,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与认知活动,助力儿童在从符号接收到科学认知、情感理解再到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其认知加工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也得到提升。
二、学科教学中儿童想象力培养研究的实践路径
(一)关注“学科”与“进阶”:确立儿童想象力培养目标
通过深入研读教育、心理学专著及学科课程标准,细致探寻了学科想象力的具体类型及其外在表现,进而整理归纳出学科想象力的素养表现标准。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了覆盖小学六年全阶段、贯穿各学科的儿童想象力发展目标体系,旨在全面促进儿童想象力的持续成长与发展。
在厘清学科想象类型和年段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每学期初的整体把握教材活动,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细化学期目标,具化单元目标,明晰课时目标,从而形成某一学科对于儿童想象力培养的目标体系。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二)兼顾“全体”与“个体”:整体架构儿童想象力课程
学校精心构建了包含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及个体性课程在内的多维度想象力培养课程结构。基于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实现了课内与课后课程的一体化融合,特别在延时服务时段增设了儿童想象力课程,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采用走班制学习。这一举措成功打造了一个全方位、全天候、全领域,既满足学生群体共性又兼顾个体差异性的想象力培养课程体系。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例如,语文学科的基础性课程指向国家课程,探索如何基于统编教材,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和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设计拓展性课程,包括“字的童话”、文化主题课程等。个体性课程则是引导学生围绕语言文字的运用及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自主提出并探究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经归类整理后转化为个性化的研究项目,学生在此过程中自发组织学习圈,进行深入研究。教师为不同的个体性课程的实施提供特需服务,支持学生基于感性材料进行意义建构与创意组合,亲历想象过程,获得想象力的发展。目前,学校已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成功设计并实施了如“名字里的故事”“青铜器上的文字”“有趣的歇后语”等多样化的个体性课程。在课后服务时段,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了进阶式的想象力课程:低年段为“汉字魔方”,中年段为“创意读写绘”,高年段为“科幻阅读与写作”。整体架构的想象力课程契合儿童爱想爱玩的天性,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引领学生在知识的迁移与创造上不断实践、深化,不断涌现出新的发现、思考与创造性成果。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三)凸显“情境”与“工具”:重塑想象力培养学科样态
各学科教学以培育核心素养与激发儿童想象力为核心目标,显著加强对“学习情境”的深入探索,紧密联结学科知识与儿童日常生活、个人体验及生命成长历程。通过巧妙融合“认知工具”与“情感工具”的双重支持,构建“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一学习情境一工具支持”的完整学习链条。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浇”出校园一片绿——校园绿植浇灌方式的研讨》为例。用“如何依据学校生命成长乐园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校园绿植浇灌方式”为驱动性的情境任务,激活学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展开多维思考。师生在共同交流中意识到,“最优”浇灌方案需要基于对现有情况的调研,不同滴灌方式的优劣比较以及初步解决问题方案的试用、调整、改进。为此,围绕大任务分解形成了四个子任务:生命成长乐园浇灌方式及种植基本情况调研,网络购物平台“浇灌设备”调查,“自动喷淋系统”和“自制浇灌器”方案研究,自制浇灌器使用情况反馈。
上述每个任务完成的过程中都需要工具的介入,以支持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其从事高阶思维活动,完成真正的学习。这些工具形态各异,既有思维导向的,如思维导图、索引卡片,帮助学生条理清晰地组织思维;也有情感驱动的,比如惊异感、移情体验,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共鸣与创造力。以“网络购物平台‘浇灌设备’”调研为例,学生们灵活运用信息检索工具,穿梭于各大购物平台之间,细致探究滴灌设备的多样性与功能性。他们不仅依据功能描述、用户评价等信息,理性分析每款设备的优劣,还巧妙地利用表格形式,将复杂信息条理化、可视化,既拓宽了学习资源的边界,也深化了对相关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基于这个任务的达成,学生又围绕“自制浇灌器”展开头脑风暴,提出突破现有设备弊端的方案,通过集体的思维和想象力,产生大量创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采用贴纸或便笺纸等辅助工具,来促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学生通过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然后贴在黑板上进行集体讨论和整理,用可视化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想法。再借助思维导图或关联图来展示和连接不同的想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潜在的可能性,为更好地制作滴灌器形成决策。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四)强调过程与生长:开展自我赋能式新型评价
以科学有效为原则,着力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积极探索“情境+具身+发展”的评价方式,促进儿童自我赋能。实施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操作、表演、展示、写作等做出评价。
学期末,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呈现与深刻反思,自主整理“我的学习故事”,展现他们在学习场景中的互动经历与成长轨迹;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十个小”评选活动,包括小小思想家、小小科学家、小小数学家、小小艺术家、小小剧作家、小小园艺师、小小编程师、小小演说家、小小木工师等,以此表彰学生在各自领域的出色表现与独特才华。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三、学科教学中儿童想象力培养研究的成果成效
(一)研究具有突破,形成理论建树
重塑对想象力的价值理解。进一步明晰了想象的重要价值,想象力不仅是儿童构建个人意义、强化学科学习的关键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推动深度学习、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宝贵财富。
具化学科想象力培养类型。当前,尽管已有文献浩如烟海,但从学科维度深入剖析想象力类型的探讨仍显不足。鉴于此,学校勇于探索,积极对学科想象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科学的归类,成功构建了一套独具学科特色的想象力培养目标体系。
构建想象力培养学科样态。围绕学科想象的类型界定,细致分解课程目标,精心整合课程内容,探索多元课程实施路径,并引入赋能式增值评价体系,全方位、多维度地推进基于学科的深度研究工作。
(二)实践成果丰厚,多维成长可见
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尤其是在科技竞赛与项目学习中表现卓越,成绩斐然。伴随项目的深入实施,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育人格局实现了质的飞跃。两年来,教师团队成功立项8项省级课题与32项市级个人课题,发表或获奖论文超过百篇,并积累了超过120个各学科想象力培养的典型案例。这些成果不仅在纵向一体化学校、横向联盟学校内部广泛交流展示,还跨越区域界限,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挥了其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任焱、彭苏华)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教育行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