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朱行小学,地处高新区,这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学校,自1909年创建以来,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它拥有32个教学班和1300名学生,其中外省市户籍学生占比高达72%。自1992年起,学校从“小发明小创造”起步,以课题为引领,课程为载体,坚持推进学校“创造教育”办学特色,努力践行着“让每一个孩子插上创造的翅膀”的办学理念。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学校以“四会”少年——会做人、会学习、会实践、会创造为培养目标,聚焦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被细分为观察力、表达力、思辨力和实践力,这四个方向构成了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总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学校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发设计了独具特色的校本《启创》课程。课程分为启智科创、启德修身、启劳健体、创美生活和创意工坊五大模块,以立体化的方式整体推进创造教育。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在课程实施方面,学校采取了多种途径。首先是学科教学,以学生创造力培养为目标,设计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教学模式,“三环四步”“组块”“七步法”,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活动内部环节的关系和功能,从程序上明确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三环四步”模式运用在数学学科,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块”模式基于组块原理,将散点式的教学内容组成相似块,引导学生在多重联系中产生创造性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主要运用在文科课堂教学。“七步”法凸显问题解决的程序性和规范性,运用在综合实践活动和探究性项目中。三种模式的核心是创造力培养,内在逻辑是统一的、一致的。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创造教育的落实最基础的沃土是在学科课堂教学,这里也是学生创造力的生长点。国家课程建设的目标夯实课堂教学,打稳创新根基。校本课程建设聚焦丰富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多样需求。从普及到提高,点面结合,从关注少数到全体,实现全员“创新意识”的培养。
除了学科教学,学校还通过校园节日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每年的科技节、知识产权保护月等特色校园文化活动都精心策划、创新形式,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115周年校庆上,“我心目中的未来学校”设计活动让学生们通过绘画、建模等方式展现了对未来校园的设想,如,智慧学校,机器人在校门口守护安全;绿色学校,垃圾自动分离机等。科技节设计“我的创意金点子”活动,闭幕式以“游园打卡”的方式,分必参和选参项目,保证每一位孩子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养成乐于观察、善于创新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结合传统校园文化节,融合“科技创新”元素,精心设计内容。读书节阅读思维导图设计、英语节节标设计、护苗行动绿书签设计制作、数学节量筒制作等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校园节日,让活动更富有创新力,更具有思维力。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专题教育也是学校创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利用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少先队活动课、午会课等时间,向师生推荐学习优秀的科学家、先进模范人物,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努力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激励学生接力精神火炬,在守正创新中开启美好的生活。同时挖掘校园历史、校园文化、校园人物中的育人故事,如抓住校园主题雕塑落成契机,利用集中主题队会向学生讲雕塑的故事,使学生明白校徽、雕塑的寓意和象征意义,邀请为雕塑题词的知名校友讲成长的故事,讲好校园中的故事、身边人的故事,激励学生萌发创新的力量,勇担使命和责任。在115周年校庆活动中,“我为学校发展献一计”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了学校的发展中来,学生提出了:增设第二、三栋楼之间的连廊、举行“校友访谈会”等。上下形成合力,迸射创新之力。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为了确保创造教育的顺利实施,学校还提供了多方面的保障。在师资保障方面,学校将办学理念、创造力培养目标贯穿落实教书育人全过程,提升全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校本培训、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在经费保障方面,学校在课程的开发、实施等方面给予相应的经费投入,并对主持和参与课程研发的教师在绩效中给予奖励。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在资源保障方面,学校充分挖掘、调动社区和家长力量,开设学生感兴趣的课程科目,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组建“家长课程进校园”项目组,挖掘招募有特长有资源的家长,学校协助做好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利用社区结对共建单位、少年宫等资源,开展体验活动,感受科技的先进、技术的力量、创作的乐趣。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近年来,朱行小学在创造教育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校先后获得了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示范校、上海市绿色学校、上海市青少年近视防控示范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武术进校园试点学校等荣誉称号,并连续三年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集体奖。这些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学校创造教育的肯定,更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激励。(金粉华)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教育行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