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齐鲁之毓秀,承运河之浩荡,德州市第十五中学,坐落在美丽的古运河畔,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学校。学校把“成人、成长、成才”与“立德、立志、立行”作为育人目标,以“厚德修能,博学笃行”为校训,立足地域文化特色,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深挖运河文化内涵,将运河文化的根脉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实践能力、个人素养方面寻找契合点,赋能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新范式。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一、党建引领:筑牢红色底色,厚植家国情怀强党建塑师魂,提升育人厚度

1、 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党风带教风,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学生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深入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深深扎根于每一位教师心中,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提升教师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化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实行1+2模式,一位党员带两位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导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全员育人奠定坚实基础。

2、党员示范,践行育人使命

将运河文化融入学校育人体系,有利于传承地方文脉,厚植家国情怀。党员教师作为教育先锋,在此过程中,积极发挥榜样引领示范作用。学校组织党员教师以开发红色教育校本教材《党旗下成长》为契机,将党的历史与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相结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学校还动员党员教师开展“党史宣讲团”,带领学生学习党史,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3、红色领航,擦亮精神底色

学校将红色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大力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社会实践为手段,着力探索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途径和新方法,让广大学生普遍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营造了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和育人环境。“红色班会”“演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颂红色精神”等红色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接受红色教育。学校还将运河文化与党史文化相结合,开发校本地方课程《河韵儿女》,将运河历史与党史紧密结合,讲述运河边的抗战故事、奋斗精神,开展“运河边的党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历史中感悟革命先辈的革命热情,传承红色基因,擦亮学生精神底色。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4、文化熏陶,潜移默化根植红色种子

学校通过党史文化长廊、班级文化、黑板报、学校宣传栏等,营造浓厚的红色氛围,让党史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人物典型事例,中国梦、中华传统文化等内容随处可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在学生心中种下一个红色的种子,内化于心,促进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二、河韵文化赋能,培育时代新人

运河以其博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广阔的扩散性和开放性,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塑造了具有深厚内涵和底蕴的运河文化,十五中学作为根植运河的一所有着60余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我们进一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在运河历史文化、公民素养内涵的基础上,提炼出以“和”为核心的“河韵”文化。

河韵文化包括万物润泽,拥抱自然,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水之韵”;包容开放,多元共生,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之韵”;秀美灵动,优雅大方,以规范教育,唤醒学生内驱力为核心的“雅之韵”;红心向党,德才兼备,以红色教育为核心的“德之韵”;还有和谐共生,笃行至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和之韵”。

学校将“河韵”文化与五育并举紧密结合,将运河文化的根脉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积极开发新路径,赋能学生全面发展,打造新时代的德育新范式。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1、德育为魂,筑牢学生根基。

学校以班会为主阵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开展规范月活动,雅言雅行,由外促内,提升学生内在品质,培养学生情操,做健康、阳光中学生。积极开展“运河小卫士”志愿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运河生态保护、文化宣传,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挖掘运河沿岸家风家训,弘扬诚信、勤俭等传统美德。通过一系列活动,筑牢学生思想根基。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2、智育为基,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立科技副校长,定期到校对学生们进行指导,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学校在初一年级开设以物理、化学实验等为基础的科技社团,培养学生科技意识,提升学生兴趣;每年的科技节,让孩子们通过科技小实验、制作科技小作品感受科技魅力,提升科技素养。学校积极将运河文化融入学校科技课程,例如学校积极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以运河文化为切入点,融合地理、历史、语文等学科探析运河水利工程,解码运河商贸文明,品读运河诗词,开展“运河+”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提升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2024年学校被评为德城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先进学校,学生也在德城区组织的科技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3、体育为根,强健学生体魄。

学校为学生搭建起广阔的体育舞台,学校推行1+1+N模式,(每位同学掌握至少掌握一项体育技能,每天1小时阳光大课间,N个运动社团)。学校通过每天的“嗨课间”让同学们尽情释放,每周的体育社团让孩子们培养兴趣,提升运动能力,每学期的篮球、排球班级联赛,让同学们在比赛中感受运动的魅力,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更是让同学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同时学校还注意传承运河民俗体育,开展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趣味运动会,在运动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开展运河健步走等特色体育活动,强健体魄,磨砺意志。学校被评为全国篮球示范校,2024年学校排球队代表德城区参加德州市排球联赛,男女队分获第二和第一名……同学们在运动中不仅提升了身体素质,而且塑造了健全的人格。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4、美育为韵,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

美育不仅可以培养个人的审美能力,在塑造健全人格,传承文明基因,应对未来挑战中都极为重要。学校积极融合艺术教育、审美培养与文化传承,将学校美育与运河文化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运河之美。一年一度的“爱家乡”运河摄影艺术展,让学生走进运河,感受运河之美,体会古人的智慧之美。文化艺术体育科技节,让孩子们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书写运河之美,展示特长、感受快乐。成立“陶艺工作室”邀请陶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学校传授陶瓷制作技艺,学生制作德州标志性建筑,用艺术再现运河之美。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从课本到生活再到实践,在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同时,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家乡。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5、劳育为本,实践助力学生成长。

劳动教育是生活教育之根,其价值在于培养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完整的人。学校积极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让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学校开辟“运河农耕实践基地”,让学生体验传统农具制作、运河沿岸作物种植,感悟劳动智慧。每年初一新生都会开展“生活挑战”活动,让学生从学会烹饪、整理个人物品、学会避险、学会急救等开始,提升学生生活技能和应急避险能力。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一河通古今,五韵助成长。德州市第十五中学将继续以运河文化为纽带,深化党建引领与五育融合,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以党建引领为舵,运河文化为桨,培育兼具文化自信、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教育行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编辑:吴佳怡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