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前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弱化与异化问题,南京市金地自在城小学将“大国工匠”精神、中华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融入劳动教育实践,利用课后服务平台,探索匠心传承、致力于学、精准臻美、乐行创新的“力匠”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学校精心打造了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力匠村”,通过基地建设与课程实施,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具有爱国之魂、智慧之脑、精益之心、创造之手的新时代儿童。

  1 构建“力匠”课程体系,创新劳动教育方式

  学校充分尊重儿童的思维及认知发展规律,从匠人故事传承、多学科融合、生活能力掌握、创造力支架搭建四个方面开发出一系列针对不同学段的劳动课程,构建起“力匠”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力力乐传承——弘扬传统工艺工匠精神。该课程通过匠人故事的浸润、高超工艺的品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及大国工匠精神。学生利用假期走向各行各业,寻访匠人、走近大师,将自己的感受在校内外宣讲。学校定期开展“劳模有约”讲座活动,让学生面对面感受劳动的魅力。“非遗研学”“国家宝藏”等系列课程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的厚重历史和古往今来劳动人民的智慧。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力匠”研学活动,走进江宁织造博物馆,赴明城墙及上海宝钢集团等地研学,感受大国传统工艺的魅力与先进的现代制造技术,了解劳动者的勤劳与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兴趣。“力力乐传承”课程的活动浸润,让学生看到了匠人们“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学到了“偏毫厘不敢安”的精神,更慨叹于他们“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

  力力启智能——跨学科融合提升综合素养。学校鼓励学生继承工匠精神,将其迁移到跨学科融合的学习中。比如有一个热衷于植物种植的班级,最开始教师的想法是通过培育植物引导学生认字并完成日记,后来又以植物种植养护为主题,拓展了诗歌创作、绘画,到最后,这个班级变成了一座“植物博物馆”,里面有听说读写,有诗歌文学,还有科学普及……“最美汉字”“口算赢家”“画手比拼”“最准乐音”等,跨学科的融合课程成了学生综合实践的舞台。

  力力慧生活——掌握自在生活关键能力。劳动教育就是生活教育,但单纯地让孩子做家务等劳动,缺乏劳动行为的引导和评价,并不是真正的劳动教育。鉴于此,学校开发了“力力慧生活”系列家校合作课程,指导学生学会自理,学会生活,掌握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学校指导学生开展“力力居家六能行”活动,搭建个性化劳动展示平台,学生们将自己的劳动场景和过程记录下来,成为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力力心创造——释放创新创造的好奇心。“力力心创造”课程是在现代化劳动技术的支持下,结合传统劳动工艺,通过“纸艺造型”“木之精雕”“未来空间”“航模驿站”等创造性劳动实践课程,释放学生勇于创新创造的好奇心、行动力。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力匠村”,开展一系列分层的体验式劳动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生活力,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在这样的创造性劳动实践课程中,学生们的想象力被激发出来,为未来从事科学研究、进行创造性劳动埋下了火种。

  2 培养“力匠先生”梯队,夯实课程实施基础

  学校以“力匠文化”建设为引领,形成“力匠先生”梯队培养制度,为劳动教育的深入提供师资保障。

  明确标准,构建科学的培养体系。学校制定了“力匠先生”标准和教师培养指南,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明确的方向和规范。新任教师以“规范劳动教育教学行为”为目标,重在熟悉劳动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规范的劳动教育指导。合格教师以“成为劳动教育能手”为目标,提升劳动教育教学能力,探索创新劳动教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和热情。成熟教师以“为劳动教育赋能”为目标,发挥引领作用,分享教学经验,指导年轻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工作。骨干教师以“示范劳动教育优质课堂”为目标,树立教学标杆,展示高水平的劳动教育教学成果,为其他教师提供学习借鉴的范例。名优教师以“引领劳动教育发展方向”为目标,成为劳动教育领军人物,深入研究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提供前瞻性的建议和指导。

  分层培训,助力教师全面提升。学校针对新入职教师在劳动教育方面可能出现的教学不规范、教材理解不到位、教法不得当等问题,实行“一师多徒制”和“一徒多师制”的“青蓝工程”,即一位新入职教师配备多位骨干教师,包括一位课堂教学导师和一位班主任工作导师,教学导师指导新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导师引导新教师组织劳动实践活动。针对成长期教师,学校组织他们与南京市力学小学本部的名师、市区级专家结为师徒,去本部跟岗学习,通过与名师、专家交流与学习,拓宽教学视野,提升劳动课程教学水平。针对成熟型教师和骨干教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邀请教育专家进行课例、论文、课题等方面的指导,使其在劳动教育和劳动课程研究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一级带一级,推动整个教师队伍在劳动教育方面共同发展。

  诊断改进,激发教师教学动力。学校依托“新教师诊断课”“教师成长汇报课”“校长约课”“骨干教师示范课”以及“名特优观摩课”五大工程,对教师的教学展示进行诊断,根据评价量表明确各梯队教师在劳动教育教学方面的质量要求和评价标准,以问题为引领,通过多种方式诊断当下教师在劳动教育中出现的需改进之处,激发教师的能动性。

  教学比赛,展示教师卓越风采。学校每年举办“自在杯”课堂教学大赛,聚焦主题,展示教师们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作业设计大赛要求教师设计出富有创意且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的作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价值。每学期一次的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比赛鼓励教师深入研究劳动教育,分享成功经验。“三笔字”比赛融入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名言警句,让教师在书写中感受劳动的精神内涵。

  评价激励,驱动教师持续成长。学校通过设立“最美劳动教师”“劳动教育之星”“劳动教学之星”“劳动教科研之星”等荣誉称号来选树典型;利用学校公众号和校园宣传栏宣传“力匠大先生”在劳动教育中的先进事迹,激励更多教师积极投身劳动教育。这样的评价机制激发了整个教师队伍开展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力匠”劳动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

  3 开展多元动态评价,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与“力匠”课程相配套的以多元、全员、动态为主的激励性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劳动的积极性,更能够以评促建、评建结合,促进学生的劳动素养发展。

  多元评价。学校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涉及的劳动教育要求,从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计,开展“力力争章”即时评价、自我体验式评价、教师观察法评价、成果展示性评价等评价,既注重学生作品等终结性评价,更重视过程性评价。

  动态评价。评价中,学校注重对学生整体素养的统计与分析,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防止片面性,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自我展示,通过“积分制”“力匠星卡”等构建“立体式”多元评价体系,从“敬业精益”到“专注创新”,系统建构出螺旋上升的“力匠”培养过程。

  在“力匠”课程实施中,学校始终秉持劳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原则,给予师生自主选择空间,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生活用品的制作、简易投石机制作、布料染色、工艺品加工……都成为“力匠”课程的内容,学生也会自主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如香囊制作、布老虎缝制等,甚至还可以进行跨学科的拓展延伸,比如竹节人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体会文字表达的精妙……

  经过4年多的探索和实践,金地自在城小学打造的“力匠村”特色文化项目被评为第四批南京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培育项目,“力匠课程:劳动实践基地课程的校本化开发”被评为南京市特色文化建设项目。2023年学校被评为南京市劳动特色学校。

  (作者系南京市金地自在城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25日 第06版

编辑:吴佳怡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