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老师,等等我!”刚和同事在食堂吃完晚饭,突然听到了一声稚嫩的呼喊。我回过头,一个像小猫咪一样的女孩出现在眼前,她顶着一头毛茸茸的头发,扎着两个不对称的小辫子,在追赶途中忽上忽下,好像两只起舞的蝴蝶。
我笑着看她站定,忍不住摸了摸她的头发,真的好柔软啊。她抿着小嘴向我笑,略微喘了口气,从兜里掏出一张纸递给我。那是描绘在生字本上的一幅栩栩如生的小画:有蓝天白云,有小鸟裹着云朵睡觉,有蝴蝶在花草间起舞,还有潺潺流水和欢愉的鱼儿。天真有趣,生动自然。
她甜甜地说道:“这是给老师的礼物。”说完就转身跑开,两条小辫子随着她的动作一蹦一跳。我望着她的背影,细碎的光洒在她的头顶上,格外美好。后来,我逐渐熟悉了这个女孩,课堂上的她总是很积极,就好像一棵向上生长的“小白杨”。
初识“小白杨”,是我来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元墩镇杨庄小学的第一天,作为铁路选派的支教老师,我第一次面对这群像花儿一样的孩子,心中对未知的支教生活又多了一份期待和憧憬。
支教是什么?我付出的背后能给当地的孩子带来什么?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最大化我们的优势为这些孩子服务?这些都是支教初期困扰我的问题。
杨庄小学辐射周边4个自然村,其中3个曾是深度贫困村,全校师生200名,60%以上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很多孩子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从学校出发,步行需要1个小时左右,这条路,正是“小白杨”的爷爷每周送她上学的必经之路。每周一早上7点50分要到达学校,因此,她和爷爷周一早上需要提前一个半小时起床,从家步行至学校,寒来暑往,从未间断……
由于“小白杨”的爷爷患有听力障碍,时常会听不清闹钟,弄不清时间,导致祖孙两人经常很早便到了学校。在寒风中等待校门打开后,爷爷才会离开。我们的驻村干部了解到这一情况,于是每周一都会开车送周围离家较远的孩子上学,“小白杨”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学校的时间长了,我逐渐发现“小白杨”有一个“怪癖”——不吃鸡蛋。在大家都吃早点的时候,她总是把鸡蛋藏在衣服口袋里。我很不解,便询问她这样做的原因,她尴尬地笑了笑,只说自己的鸡蛋找不到了。
后来,其他同学告诉我,“小白杨”把她的鸡蛋都带回家给她爷爷了。我纳闷极了:“为什么啊?”“因为她家就剩她和爷爷两个人了。”我内心突然像是被一把锤子猛敲了一下,骤然缩紧。后来,我才知道了她的家庭情况,“小白杨”的父亲因为矿难离世,母亲也随之离家,家里只剩她和爷爷相依为命,所以她每次都把鸡蛋带回家,给自己最亲的爷爷吃。从这之后,我便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和关心给这个坚强的小姑娘,在阳光正好的午后给她洗头发,在她学习进步时奖励她女生都喜欢的小发卡。
杨庄小学的校长就像一位大家长,对学校里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了解得很清楚。一次闲暇的聊天中,我得知学校艺术类师资长期匮乏,很多孩子都没上过专业的音乐课,对乐理知识基本一窍不通。于是,我开始从基本音符、节奏入手整理教案,为孩子们普及基础乐理知识,编创花式课间操,创立了建校以来的第一支合唱团。
在第一次上排练课的时候,“小白杨”问我:“老师,什么时候可以去外面演出啊?”孩子的这一问竟让我一时语塞,我们能实现这个现在听起来还很遥远的梦想吗?这群孩子的歌声能让更多的人听到吗?说实话,当时的我也很迷茫。但为了给他们鼓劲,我告诉他们:“只要你们好好努力,咱们一定能登上更大的舞台。”孩子们看着我坚定的神情,一双双清澈的眼睛中也亮起了希望的光。
从那天起,我便带着孩子们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排练。我坚信,只要努力,一定会在某一天让我们看到坚持的意义。终于,我们等到了登上大舞台的这一天。2023年10月12日,合唱团受邀前往北京,登上了二七剧场,让更多人知道了这群可爱的孩子,听到了他们真挚的歌声。舞台上闪耀的灯光,台下雷动的掌声,令我和孩子们至今难忘。
那天,我们表演了一首歌曲,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分钟,但从1000多公里外的乡村走到北京,登上这个舞台,我们却花费了整整两年的时间。舞台上是闪闪的星光,身旁是孩子们纯真的笑容,他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那一刻,我好像看见了孩子们被点亮的梦想。我想,支教的意义对我来说,可能就是给他们带去一点点“走出去,看世界”的信念和动力。
站在三尺讲台上,望着课桌前这群可爱的孩子,我的内心深处吹起一阵阵悠悠的微风。参与支教以来,我们一直都在被这一群孩子治愈着、感动着、鼓舞着。孩子们所教会我们的,比我们带给他们的还要多,更多……
孟露(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汉中车务段职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