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 王冰雅 光明日报通讯员 尹晓军
宽敞明亮的教室,干净整洁的操场,设施齐全的活动室……走进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六幼儿园,每个角落都洋溢着温馨和童趣,这个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幼儿园甫一投用,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该园是高台县为有效解决城区幼儿教育资源紧缺现状实施的教育重点项目之一,总投资约2250万元,占地面积12.19亩,去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
“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项目,让孩子们在笑声中张开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逐梦之翼’。”园长杨丽丽介绍。
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园”,由梦想变为现实。近年来,甘肃精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围绕增强民生保障力,统筹实施“强县中”“增学位”“建宿舍”“扩食堂”“温暖工程”等一揽子教育为民实事项目,把“关键小事”办成惠民暖心实事。
针对学龄人口峰谷变化,甘肃省教育厅指导各地做好前瞻性布局,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初步建立了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基本形成了“高中以县城为主,实施全寄宿封闭式管理;初中以县城和区域性乡镇为主,加强寄宿制初中建设;小学以乡镇中心校+教学点为主;幼儿园实行乡(镇)村一体化办园”的基础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思路。
以学前教育为例,甘肃连续5年实施城镇公办幼儿园扩容工程,新建改扩建公办园256所、园位7万余个,扩增普惠性学位8万余个。全省1000多所城区优质园结对帮扶3000多所农村园和民办园,通过优质园带动,促进农村园提质。全面推进乡(镇)村幼儿园一体化管理,促进每个乡镇办好1所公办园。开展幼儿园分类评级认定工作,培育各级优质幼儿园3911所。
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量加快增长的趋势,甘肃在分类调研指导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扩大城区学位供给,全面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数据显示,近三年甘肃14个市州主城区增补107709个义务教育学位,有效解决了群众关心的“入学难、择校热、大班额”等难题。
今年开始,甘肃在全省确定20个县区,投入专项资金4.06亿元,支持每个县区一所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能力。
做大增量的同时,如何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之间的差距?
甘肃积极破除区域内各校间资源共享、相互交流的“壁垒”,持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指导各地深入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城乡共同体建设和学区化治理,共建立中小学校办学集团602个、学区932个、城乡学校共同体426个,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攀升。
兰州市七里河区按照“集团化办学”的思路,依托全区75所中小学,以“1+N”的方式分别组建10个教育集团,实现集团化办学全域覆盖。每个集团以1所核心学校为总校、N所城乡学校为分校,实行管理、资源、教学、师资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在此基础上,各个教育集团充分利用农村学校闲置校产建成8所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开发“红色教育+”“劳动教育+”“科技教育+”等系列校外实践课程体系,拓展和丰富了学校教育课程结构,提升了办学品质。
办好教育,关键在教师。受自然、地理、经济等因素影响,甘肃部分边远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薄弱,教师流动性较大。为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提高乡村教育质量,2019年以来,甘肃多方筹措省级专项资金6亿元,在全省62个县区农村中小学建成教师周转宿舍6858套,近1.4万名乡村教师住进了暖心房。
同时,甘肃还通过新建、改扩建2747个农村中小学食堂,改善提升1118所农村学校供暖条件,为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创造了“拴心留人”的硬件基础。
暖心的举措不止于此。甘肃坚持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促进教育公平、助力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
在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高台村紫坊河组,村民杨海军的三个子女都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这在当地成了美谈。但三个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对这个普通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支出。“多亏资助政策和生源地助学贷款,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杨海军夫妇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据统计,从2012年到2023年,甘肃拨出资金共计292.29亿元,用于城乡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普通高中免学杂费并提供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并提供奖助学金、高等教育学生资助资金,受助学生共计1719.92万人次;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共计215.08亿元,获贷学生共计325.14万人次,帮助一大批家庭困难学生圆了求学梦。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