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从“输血”到“造血” “组团式”援藏助推西藏教育发展

2017-09-02 16:2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拉萨9月2日消息(记者安红丽)“援藏是我从教多年来的梦想,我希望尽我所能,把工作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这里的孩子和老师,为西藏的教育尽一份绵薄之力。”蒋逸明,来自上海市三林中学,是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年龄最大的一名援藏老师,他把援藏称作“圆梦”。

  “希望我的努力工作可以给西藏教育带来一些变化,给西藏孩子带来一种成长,在每个孩子心中播下一颗爱读书的种子。”魏小东,来自南开大学附属小学,现任拉萨市实验小学副校长,她对自己的援藏工作充满感恩。

  “‘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让教师队伍教学观念和方法策略改变了,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习进步了,校园文化日渐浓厚。”邹四雄,来自湖南省岳阳一中,现任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校长,他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作为第一要务。

  他们,都是援藏老师的一个个缩影……

  2015年12月,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印发《“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实施方案》,从对口支援省市和教育部直属高校附属中小学选派800名左右教师进藏支教,每10-50名教师组成1个团队,集中对口支援西藏一所中小学。2016年开学之际,来自北京、上海等17个省市的800名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如约进藏。

  一年过去,这些援藏老师给西藏教育带来什么,又给西藏教育留下什么?8月20日至26日,记者走访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多所受援学校,实地考察“组团式”教育援藏给西藏教育带来的变化。

  

  藏区孩子正在认真上绘画课。(樊世刚/摄)

  “输血”:在西藏孩子心中播下一颗爱读书的种子

  在拉萨市实验小学,12位援藏教师们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家”,魏小东被大家亲切地称作“二姐”,陶佳喜是“三哥”。每个人互相学习、相互关心,彼此成为了工作上的好战友、生活中的好伙伴。牧区教师底子薄弱,魏小东每次参加“送教下乡”时,看到偏远地区老师清澈见底、极度渴望知识的眼睛都被深深感动着。“我们来到西藏,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强,而是为了证明西藏的教育同仁们可以更强大。”

  陶佳喜来自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目前是拉萨市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师,初到高原,血压居高不下,低压高达140,高压接近190。陶佳喜告诉记者,“我的孩子已经大了,年轻老师还有很多家庭负担,国家提出“组团式”援藏,学校有需要,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义不容辞。”

  同时,作为“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根据教学对象和实际情况分析寻找重点和突破点。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校长赵隆颢介绍,从自身特点和资源出发,学校利用北京对口援建这一条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教学品质的保证,将援藏工作的着力点和发力点在教学的教研上。为充分利用好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学校主动与北京师范大学京西分校合作,每年从高一年级选派35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到京西分校就读,完成三年学业。

  “我们还开设了审美课程、健体课程、人文课程、科学课程等校本课程,组建学生社团30多个,大大提升了学生素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教务处主任郑小焱告诉记者,现在学生不仅基础扎实、成绩高,而且眼界开阔、自觉性强、学习兴趣浓,今年有70多名学生考入复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85、211高校。

  

  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学生代表希望今后去北京读大学,学成后为家乡做贡献。(樊世刚/摄)

  “融合”:与西藏教师建立一条教育资源共享纽带

  “援藏教师团队来自各个市县区、各个科目、各个年龄段。团队内部不熟悉,而且与本地教师之间也存在着陌生感。融合是第一位的,急不得,也不能急。”来自湖北大学附属中学,现任山南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长的王与雄告诉记者。

  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普布次仁表示,援藏教师们特别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学校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西藏多级领导和百姓的认可,这不是徒有虚名,学校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音体美专业生的培养,联校模式、联校班的创办等,都是深入人心的举措,是极接地气又极富创造力的做法。”

  援藏教师积极融入,本地教师也积极接纳。在拉萨市实验小学,校长冯兴娟被援藏教师们亲切地称为“冯姐”,冯兴娟回报给援藏团队的,除了关心关爱之外,还有信任和放权。

  “按照援藏团队现有的职务及能力结构,在管理层、各校区、年级段、学科组全面覆盖,逐级提请魏小东、祖凤国两位同志担任实验小学副校长,分别负责两个校区;聘任吴世彬等4位援藏教师担任教务处、教研室、少先队、艺体组等部门主要职务,促成全体援藏人才多方位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冯兴娟看来,只有亲密无间的沟通和共事,才能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认识共鸣和行动默契。

  “融合”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建立内地与西藏教育资源联结的纽带,是为了更快更好地提升西藏基础教育质量。

  “造血”:为西藏教育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的一项根本任务是为西藏培养一支“永远带不走的优秀教育专业人才队伍”,为藏区培养一批“名管理人才、名班主任、名教师”。进藏后,“组团式”教育援藏团队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展远程视频教学,共享内地优质教育资源。同时通过师徒结对传帮带、送教下乡等方式培育西藏教育的“造血”能力。

  在山南市第一高级中学,如何“精准援藏、科学援藏”成了王与雄最关注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援藏实践,湖北省援藏团队最终确定了从融合力、研究力、管理力、指导力、示范力、服务力等6个方面提升教育援藏能力,实践精准援藏,成就湖北、西藏两地共同的教育梦想。

  上海“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领队、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傅欣介绍,学校校正建设远程教研平台,将可共享上海名校名师名课程资源。同时由这家学校牵头、涵盖一区五县的10所学校建立“日喀则市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合作联盟”,县乡小学都可共享上海教育资源。

  傅欣来到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后,在硬件设施上,积极争取以每年投入不低于3500万元的规模,进行现代学校建设,实现全校网络全覆盖,全面开展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寝室标准化建设,打造一间物联网教室,让西藏的孩子接触到未来教室、未来课堂,提高个人素养。今年,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首次实现高考文科理科上线率同时达到100%。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杜建功表示,教育“组团式”援藏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其表现就是学生健康成长、教育和谐进步。这一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内部的活力,教育理念、管理的方式、课堂教学的技能方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西藏将把这些措施通过每一个学校具体的工作来提升质量,把“组团式”援藏给予的优惠的政策用足用好。

编辑: 关宇玲
关键词: 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

从“输血”到“造血” “组团式”援藏助推西藏教育发展

一年过去,这些援藏老师给西藏教育带来什么,又给西藏教育留下什么?8月20日至26日,记者走访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多所受援学校,实地考察“组团式”教育援藏给西藏教育带来的变化。